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科技政策解读要点(改2)

农业科技政策解读要点(改2)

农业科技政策解读要点一、前言1.我国一贯重视农业发展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第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三农”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从2003年中央财政2千多亿元的“三农”支出,到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伴随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逐年迈上新台阶。

,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合计187亿元。

二、出台的背景1.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泰国水灾:2011年7月底在泰国南部地区因持续暴雨而引发的洪灾,1月大米出口量较上年同期骤降逾一半;俄罗斯大火:2010年8月禁止粮食出口,因受持续高温和干旱的影响2010年粮食同比约减产三分之一。

2.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全球暖化、近期欧洲雪灾,欧洲雪灾:气候科学家表示:此次横扫欧洲的东风寒流,背后正是俄罗斯西北部上空的强烈反气旋;这种异常只能归结为全球暖化造成的北冰洋海冰减少。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斯蒂芬·拉姆斯多夫教授认为,近期的气候变化模式正好与此前通过计算机得出的关于全球变暖下的海冰消失对大气的影响预测相吻合。

“海冰融化使得北冰洋海水的温度高于上空的空气,整个海洋就如一台加热器,加速了巴伦支海周边高压气候系统的形成,而后果就是寒冷气候吹向欧洲。

”专家指出“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缩短17天,直接影响单产水平。

”3.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柴油供应和价格可能面临新的问题,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等原因,我国继续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的空间有限,继续提高单产的难度很大。

鄱阳湖干旱:12万人面临饮水困难。

持续偏低的水位给湖区的自然和社会生态带来了显著变化。

记者近日沿湖采访时看到,一些湖区已经褪变为草洲滩涂,周边渔民无鱼可打,大量渔船在湖滩上搁置,部分地区出现用水困难,候鸟、江豚等野生动物也面临生存考验。

目前,正在遭遇第三年严重干旱。

当地百万人面临饮水困难,多座水库干涸。

省气象专家研究认为,季节性干旱、大气环流异常和近三年降水持续偏少三大因素共同导致当前旱情。

近期的持续无雨天气将使旱情进一步发展。

图为2012年2月20日,石林新坝水库已经干得见底。

4.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外资进入中国农业——“狼来了”。

继在大豆、油料、棉花等产业大获其利之后,外资又把目标瞄准中国的种业、粮食、猪肉等产业,现在我省蔬菜、果品、花卉上的优良品种大部分来自国外。

不光是品种,还有像塑料大棚、智能温室、工厂化育苗、组培技术、稻鸭共作、发酵床养猪以及有机农业等先进的设施和方法,也大多来源于国外。

外资进入中国农业有利也有弊。

好处是可学到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农民增加收入,学到技术,还能带动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而外资对农业的冲击,人们最担心的是种子产业,因为种子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每年大量进口品种的引进对中国优良地方品种遗传资源造成巨大冲击。

据统计,全国有40%以上的地方品种群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7个品种已经灭绝”。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宁预计2020年中国养殖业GDP将超过农业总GDP的50%。

而作为其引领性要素的动物种业是动物科技自主创新的前沿和主战场,也是养殖业国际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他呼吁:“加快培育中国自主动物品种、大力发展中国自主动物种业,突破国际种业集团垄断以保障中国养殖产品有效供给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5.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

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

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

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

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三、主要容1.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1)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2)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3)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4)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5)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2.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6)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7)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8)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9)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10)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3.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11)强化基层公益农技推广(12)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13)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14)振兴发展农业教育(15)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16)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17)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18)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19)加快农业机械化(20)搞好生态建设6.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21)加强流通设施建设(22)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23)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四、政策要点1. 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2)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

要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作用。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规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

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3)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按照增加总量、扩大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加大良种补贴力度。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围,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从2626.2亿元增加到8579.7亿元,年均增长21.8%,其中与粮食生产相关的投入从1029亿元增加到4575亿元。

财政部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有望达到10408.6亿元,增长21.3%。

2.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7)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

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8)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

(9)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

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前所未有的突出),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10)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良种先行。

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

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

中国可能会开放外资种业进入,农业其他相关产业均有可能引入国外竞争者。

4. 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14)振兴发展农业教育(15)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16)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 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20)搞好生态建设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完善以奖促治政策,逐步推行城乡同治。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六大亮点亮点一: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原文表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专家解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锡文:今年中央把1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详细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萌山:“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

>>详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今年中央1号文件从三方面确保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明确了发展农业科技的责任;国家将确保加大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致力于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