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与再现寄生虫病:线虫病
防治
•治疗患者 局部病变——手术取虫 内脏幼虫移行症在确诊后对严重患者予以阿 苯达唑或甲苯达唑治疗
•治疗病犬病猫 定期驱虫
•环境卫生
吸吮线虫病
致病虫种:结膜吸吮线虫,加州吸吮线虫 致病要点:寄生于眼结膜囊,损害眼部结膜、角膜等,
偶可侵入眼球内组织,导致严重损害 流行概况: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东方眼虫病)
近年在欧洲多国出现流行 美国有加州吸吮线虫,致加州吸吮线虫病
形态
生活史
•终宿主: 猫、狗等,人为偶然
•中间宿主: 冈田绕眼果蝇
•卵胎生
•感染期:感染期蚴
果蝇
感染期蚴
成虫
果蝇
猫、狗结膜 囊及泪管
初产蚴
致病
•单眼感染多见少数双眼
•婴幼儿及少儿多见
•主要累及上下睑穹窿内、也可见于泪腺、结膜下、结膜囊内, 玻璃体内及前房内少见
病例二
男性,75岁,自述近2个月右眼内像塞有沙子一样难受, 初期还能忍受,近一个多月摩擦刺痛加重,右眼不能睁开, 很痛苦。经检查,右眼紧闭,内眦处有分泌物,结膜充血, 右眼结膜囊上穹隆外侧见有白色团状物,用消毒镊子取出后, 病人立感轻松,症状消失。取出物放入生理盐水中,虫体蠕 动活跃,经鉴定为结膜吸吮线虫,2雌1雄,在其保存液沉淀 物中检出初产蚴多条。
防治
•消灭传染源(犬和猫)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病人可以丁卡因等滴眼后,取出虫体,再给予抗生素 滴眼即可。虫体较多需多次治疗。 •注意用眼卫生,尤其是幼儿。
病例一
男性,40岁,有打猎习惯,期间每当要入睡时,总感到 左眼有刺痛。一日中午刚睡,又感到眼内刺痛,唤女儿查看, 结果从左眼内取出2条虫,送安徽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鉴 定为结膜吸吮线虫,雌雄各1条。
分析
•结膜吸吮线虫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 寄生于犬、猫等结膜囊内,经蝇传染给人 蝇为眼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 常见感染途径为蝇舐吸眼时,幼虫脱喙而出,移至结膜囊内 寄生
•诊断主要以眼结膜囊或眼睑内经表面麻醉后取虫鉴定。
•治疗无特殊措施,于患眼内点麻醉药后取出虫体,再予以抗 生素眼药水抗炎治疗。
•预防主要为注意卫生,灭蝇,不与犬、猫等密切接触。特别 强调儿童眼部卫生,保持面部清洁,不在户外睡觉,以防蝇 吸吮眼睛,减少感染机会。
•猫蛔虫不经胎盘传播
虫卵
感染期卵
成虫
经口感染
幼虫体内移行
•犬蛔虫与猫蛔虫均有转续宿主
致病
人是弓首线虫的非正常宿主,误食感染期卵后,幼虫不能在人 体内发育为成虫,长期在体内存活并在组织器官内移行二致病。 •内脏幼虫移行症(VLM) 肝、肺、脑常见 嗜酸性肉芽肿为主要病理损害 临床表现:发热,肺部症状,肝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肝脏:表面灰白色结节,内有弓首线虫幼虫 肺部:LÖ ff移行症(OLM) 较少见,但严重,儿童多见 慢性肉芽肿性眼炎、视盘水肿、虹膜睫状体炎等 视力下降、斜视、白色瞳孔、突然失明 易被误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而行眼球摘除术 通常不伴内脏病变
新现与再现寄生虫病
——线虫病
弓蛔虫病
致病虫种:犬弓首线虫、猫弓首线虫、狮弓首线虫等 致病要点:幼虫寄生于肝、肺、脑、眼等部位
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和眼幼虫移行症 流行概况:世界各地;中国各省
形态
成虫:与人蛔虫相似,雌大雄小 猫蛔虫比犬蛔虫小
虫卵
生活史
•与人蛔虫相似
•幼犬感染率高于成犬 曾感染的成犬吞食感染期卵后, 幼虫不经肺内移行,直接进入 其他组织或器官长期休眠,具 感染性 感染成犬妊娠后期,幼虫激活, 经胎盘感染胎犬 犬蛔虫可经乳汁传播
分析
•上述患者多有蝇类叮眼史和引起眼部痒痛、虫爬感、流泪等 刺激症状。检查结果多显示球结膜轻度充血,结膜囊无脓性 分泌物,结膜囊或眼睑内发现白色线状小虫体,经鉴定后确 诊。
筒线虫病
诊断
•根据病史,眼部不适达40天以上者,先取其眼内眦处 分泌物压片镜检,发现卷曲的初产蚴即可确诊。 •病史不长者,可采取提上眼皮暴露结膜囊上侧腔隙, 观察囊内活动的或卷曲成团物,用小镊子或棉签将可 疑物取出,置于生理盐水中,使虫体可蠕动,再经镜 检可明确诊断。 •幼小儿童可先用地卡因或可卡因滴眼,虫体手药水作 用后,可随药水及泪液外溢露出,取下虫体镜检即可 诊断。
•临床表现:眼部异物感、痒、流泪、畏光、分泌物增多等。 婴幼儿不敢睁眼,手抓眼,结膜有白色小线状虫爬 行 严重者结膜充血、溃疡,角膜混浊、眼睑外翻,影 响视力
流行
•本病为人兽共患眼病,主要分布于亚洲,有东方眼 虫病之称,其中以我国病例数为最多。
造成流行的主要因素: •传染源主要是病犬,其次为猫、兔等。 •传播媒介在我国主要为冈田绕眼果蝇。 •不注意眼部卫生。
流行
•犬蛔虫与猫蛔虫呈世界性分布
•犬蛔虫感染率高于猫蛔虫 雌虫产卵量大 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 幼虫在母犬体内可长期存活
•人体犬弓首线虫病世界上有近千例报道 诊断困难,多有漏诊或误诊 1-3岁儿童为本病高发年龄
•人体猫弓首线虫病迄今约18例报道
诊断
•病原学诊断困难 •疑似病例可采用肝、肺等脏器穿刺或 手术取标本做病理切片,在嗜酸性肉 芽肿内发现幼虫即可确诊 •血清学诊断有重要价值
病例三
男性,12岁,于2003年6月中旬就诊。患者数周前在自家 门前玩时,右眼被飞虫叮咬,后患者自觉眼部痛痒,有虫爬 感,流泪,即前来就诊。裂隙灯检查:右眼球结膜充血,角 膜光泽,虹膜及瞳孔均正常,晶状体透明。结膜囊内有白色 线状小虫蠕动,并且蠕动速度较快,不易取出。用0.4%贝诺 喜(奥布卡因)点眼行表面麻醉,在裂隙灯下取出5条约56mm大小的白色线状小虫,经鉴定为结膜吸吮线虫。虫体取 出2小时后,患者刺激症状消失。
病例四
男性,6个月,因左眼排出白虫一条就诊。近一月来,患 儿左眼发红,轻度流泪,哭闹不明显,不发热。体检:左眼 睑稍肿胀,球结膜轻度充血,结膜囊无脓性分泌物,角膜透 明。结膜囊内滴0.5%布比卡因2次后,用眼睑拉钩拉开左上 睑,见上穹隆中外1/3处有簇团状的透明虫体数条,不停蠕 动,用眼科显微镊逐一取出,共7条。右眼正常。虫体经鉴 定为结膜吸吮线虫。给予抗生素眼药水点眼。半个月后复诊, 双眼正常,未见寄生虫。3个月后再次复诊,双眼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