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报告书姓名:班级:院系:前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品质。
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且在于改变世界。
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就是必须充分重视公共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及其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及教务处教学管理的规定,从2002级学生开始,“两课”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为贯彻落实好这一改革精神,加强公共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性,避免形式主义及随意性,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特设计、制作了这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书》。
实践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只有两个积极性都得以发挥,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怎样才能把这本实践报告书设计得更符合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一个面向任课老师和广大学生的新问题,我们希望得到认真而具体的反馈意见,以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环节。
使用说明:表中各项内容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各自教学情况选择其中3-5项进行。
第8项由指导教师完成。
人文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系2007年9月目录前言一领略思想的风采二屏幕上下的交流三风华正茂好文章四指导教师的点评一领略思想的风采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面貌,并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构成了通向未来的人类思想的圣殿。
让我们走近它们,去领略一番思想家的风采吧!要求:按照任课教师的要求,阅读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三个以上篇目,并写下阅读笔记。
篇目1:《资本论》阅读笔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唯物史观的认识视角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的《资本论》,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核心范畴是资本。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个发现。
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劳动价值论;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联系,体现为生产力;人们相互之间发生的联系,体现为生产关系。
马克思研究生产关系时,把生产关系看作一个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关系组成的体系,主要研究这些关系的内在结构;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研究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谈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一般关系时,认为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关系是特殊,消费是个别。
生产决定后三者,而后三者对其有反作用,它们两两之间又有决定、反作用和同一关系:1)生产和消费: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在生产劳动力的生产,两者具有同一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拓宽丰富,消费使生产成为现实的生产,使其区别于自然存在物,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两者相互决定。
2)生产与交换:生产之前要先进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换,生产之后要进行产品的交换,市场对产品生产的调节就反映交换对生产的决定作用;生产决定交换的性质和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的广深度决定的。
3)生产与分配: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的对象和方式,比如现代企业制度中,投资者参与股票的分红,劳动者以工资的形式参与分配,债权人以利息方式参与利润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决定生产的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分配对生产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会影响生产的效率,因此,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要有对经理阶层的激励机制和股票期权计划,以使其朝着股东利益行事,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4)各环节间都有关系:社会生产成果在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以及积累与分配之间的分配决定着消费力,当今社会中两极分化依然存在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导致社会的消费力不高,储蓄率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的程度或在是市场中实现的价值量的多少决定企业可供收入分配的量,因此,在市场营销理念中,顾客就是上帝,企业要做的就是消费导向型的生产,甚至像海尔这样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来征得更多的消费者。
资本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采用科学的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即从完整的表象到抽象的规定再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如在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时,运用抽象力,抽象出商品范畴,进而用使用价值和价值来规定商品的基本属性,然后从商品价值形态的发展得到货币范畴,资本则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等更复杂的经济范畴,揭示客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篇目2:《共产党宣言》阅读笔记:《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
这本书虽然非常的简短,但它的价值确是相当之高,是无产阶级重要的指导性文献。
《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之间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发表,及23页。
随后,又分别以德文、法文、波兰文、意大利文、丹麦文、佛来米文、瑞典文等形式进行过发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应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资产者和无产者产生、发展和相互斗争的过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提出了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通常习惯称为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是整个《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应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即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的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终无法克服的矛盾。
它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15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依靠和运用《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精髓,才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发展和创新,才有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才有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思想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分析资产者和无产者的产生、发展、现状。
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状况,亲身参加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总结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并吸取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唯物史观。
在1848年他们发表了震撼世界的光辉著作一一《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把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发展到科学,实现人类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但他们从不把自己的理论当作僵化的教条。
正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周年后写的德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并曾多次重申: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仅仅是无产阶级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显然,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活的灵魂。
150年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证明:《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具有空间上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恒久性。
这些理论和原则至今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和各国共产主义政党的纲领之中,并成为判断其政党性质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是只适用于某一个时期无产阶级的政党,而且是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国革命胜利的50年,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年,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相结合,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勃勃生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不断取得巨大进步,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反之,如果放弃、背叛马克思主义,丢了根本,造成像苏联解体那样给社会主义事业、给人民带来的惨痛教训我们要深刻铭记。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路线和纲领。
当前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当前的努力又是为了实现党的总目标,即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服务的。
正如《共产党宣言》观点鲜明指出的: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
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要牢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忘记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
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不断地乘风破浪向前发展。
篇目3:《哥达纲领批判》阅读笔记:《哥达纲领批判》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本书中,马克思根据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历史背景,全面系统地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理清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与非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国家制度、发展阶段、以及分配制度作了原则构想。
马克思撰写《哥达纲领批判》距今已经过去130多年了,但是这篇经典著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作用,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19世纪70年代前后,欧洲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
正是在当时欧洲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了原则预测。
第一,强调“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探讨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问题。
1849年至1950年冬,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设想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