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翁旗教师进修学校都玉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切实推进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
翁旗自2004年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聚焦点,全力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09年旗教育局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时度势,立足实际,着眼发展,几经研究决定在全旗推行“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在整个模式的推进中,我们以科学的理念为先导,聚焦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实施评价,使翁旗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稳步发展。
一、引导教师感悟教育真谛。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可悲地异化为手中、眼中、心中只有一根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家庭教育则清一色地变成了课业辅导,成了课堂教学的延伸,社会教育更是急功近利的文凭主义、技能速成主义和实用主义弥漫。
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只能是知识的储存器,考试的机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我们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领悟教育的真正内涵。
1、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幸福的事业。
有人说:教育不能决定人自然生命的周期,但是它可以使人在有限的岁月里更好地感受生命的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
这也正如一个教育家所言:“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质量。
人类发展史已经表明,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优质教育成正比。
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有这样一种解读: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这几段文字,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诠释了教育的真正内涵。
我们的理解是:教育绝不单纯的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堆积,而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教育事业理应成为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幸福的事业。
那么,在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教师究竟承载着怎样的使命呢?2、教师的意义在于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的引导和影响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起着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宝库,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也有人这样说:教育类似农业,生命成长的动力来自生命个体内在的活力,外界的一切行为都只是要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的常规。
使教师找到了新的定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这种角色的转化更有助于师生潜能的开发,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优化课堂模式。
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是要把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3、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
“让每一只小鸟唱歌,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这是教育的使命。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
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秉持的教育思想。
也是“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引导教师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出发,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力求使每个孩子都能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1)面向全体——为了一切的学生。
“你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给你一个惊喜”。
“以学定教,同案写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凡事都让学生试一试,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兴趣和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
相信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个学生。
特别要使学生从困境中摆脱出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教育必须使学生学习成他们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
(2)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构建的是一种多维互动的高效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通过师生的交往活动,既生成知识,又提高智能,最根本的是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知识探究、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
课堂教学是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环节。
课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教师的真功夫表现在课堂上、教与学的理论扎根在课堂上。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的殿堂,而且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每位教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坚持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更精彩。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应该首先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第二、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第三、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第四、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
学生有了充分自主的时间和展示的空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更强,课堂生成就会更精彩。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要求教师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底子。
(三)优化学法,减负增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
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输出,淡化能力培养,忽略方法的渗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观单向给予,学生简单机械认知,课堂教学不从“优化教法和优化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是靠挤占时间来提高成绩,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苦。
最终造成的是学生厌学,教师职业倦怠。
“优化学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又一理念支撑。
关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有着内在的契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精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可见,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国内教学改革的潮流,而且也是世界教学改革的方向。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遵循学路由先的原则,注重学法的渗透和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用已学方法衍生出更具自己特点的、更有实效的方法,抛砖引玉,举一反三。
除了在课前预习中要注重学法的指导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法,充分利用好“导学案”上的“学法提示”,同时各学科教师要依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归纳、总结适合于学生的好的学法,并让学生在体验中习得这些方法,不断优化这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变维持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
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使课堂正真成为学生生命的活动场。
三、科学评价,激励导航,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由此,要求学校要建立促进学生成长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确定学生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时,应该树立整体的价值目的观,评价一方面要全面体现整体的要求,既重视心理发展,也重视身体发展,既重认知、情感,也重行为、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一)进行新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通过开展教学调研,认真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课改实验需要的《翁旗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翁旗新课程学生评价方案》、《翁旗新课程教师评价方案》和《翁旗新课程学校评价方案》研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工作。
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尤其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中。
做到一个前移,即评价重心前移,由花费很多精力检查备课笔记、作业批改前移到指导学案的优化,变途中的督查为事前的指导、服务,加大对事前的控制力度,优化事前的策划和准备。
力求三个及时,一是评价时间必须及时:评价的间隔和周期不宜过长,特别是对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以周为单位;二是反馈必须及时:评价结束必须及时反馈,必须提出指导整改的意见建议;三是措施必须及时:必须跟上落实性的督查措施,将监测、评估结果纳入对教师的评估体系,作为学校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
在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观上,必须坚持以“形成”、“改进”为主,真正使评价成为教育改革的推动因素,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反馈、纠正、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功能,使评价成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有力的措施。
(二)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评价的重心开始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
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既是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以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
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就是以这些理论为支撑,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进行修订,形成了具有本旗特色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真正实现“以学定教,教为了促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这一教学评价的改革,为课堂教学带来盎然的生机。
(三)积极进行考试评价改革。
我旗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的小学阶段考试评估改革实验,与当前课改提倡的考试评估理念和要求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