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略、战略领导和战略领导力

战略、战略领导和战略领导力

战略、战略领导和战略领导力——奚洁人教授在国防大学的讲演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2日 10:31来源:文汇报作者:奚洁人中国管理学界流传着四句话:“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前途、细节决定成败、战略决定命运”。

战略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哈佛商学院前领导力研究项目主管、世界著名高管辅导师罗伯特·哈格罗夫强调,“比战略重要的是领导力”。

但对领导力的考察,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各类各级领导者中,谁的领导力发展尤为重要;二是诸种领导力中,什么样的领导力发展尤为重要。

对此,我认为,“在诸多领导者中,战略领导者的领导力尤为重要,在诸种领导力中,战略领导力尤为重要”。

这样,我们由对“战略”的思考引出了三个重要概念:即领导、战略领导和战略领导力。

讲演者小传奚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学和领导教育学、党史党建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教学。

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华东师大等大学学报以及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理论版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著作十多部,并有一批较有社会影响的学术成果。

论文《试论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另获省部级奖十多项,其中一等奖五项。

主持完成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的首席专家。

一、为什么要研究战略领导力?什么是战略?战略是军事战略的简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为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

我国《辞海》定义为筹划和指导战争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全局性的方略,泛指对长远的、全局性的、高层次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

现在,“战略”一词在国内外众多领域和层面得到使用。

有国家层面的发展定位,如,党中央强调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说明当代中国现在正处于特殊的重要发展时期,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推进发展;有企业界人士的觉醒之言,如,21世纪中国企业将进入战略时代,因为市场发育更加完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不能仍以低成本、高能耗为优势,需要以正确的战略取胜;有外交关系的专业用语,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等。

“战略”一词在有关人才论述方面则更多,比如,有人才战略的提法;有对于领导干部素质要求的提法,如要求领导干部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强调当今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高级的领导干部更加需要宽阔的眼界和大局意识,具有战略头脑;有科技领域对于特殊规格人才需求的提法,如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归国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提到“集中力量重点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领军人物和战略科学家”。

诚然,人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最紧缺的资源之一,而战略型人才,尤其是战略型的领导人才,更是稀缺资源。

中国管理学界流传着四句话:“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前途、细节决定成败、战略决定命运”。

战略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然而,哈佛商学院前领导力研究项目主管、世界著名高管辅导师罗伯特·哈格罗夫则强调,“比战略重要的是领导力”。

但对领导力的考察,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各类各级领导者中,谁的领导力发展尤为重要;二是诸种领导力中,什么样的领导力发展尤为重要。

对此,我认为,“在诸多领导者中,战略领导者的领导力尤为重要,在诸种领导力中,战略领导力尤为重要”。

这样,我们由对“战略”的思考引出了三个重要概念:即领导、战略领导和战略领导力。

二、领导与战略领导什么是领导?古今中外对于领导的定义众说纷纭,可以说,有多少人研究,就有多少种定义。

中西方由于文化差异,定义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在西方领导学产生发展的一百多年中,众多理论流派从不同角度对什么是领导进行过研究和界定。

据统计,已经形成了多达65种不同的分类体系。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视角:一是从领导者个体特征的角度来定义,认为领导是个体所拥有的能够使他们引导其他人完成任务的特质或能力。

如马克斯·韦伯就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他人的力量源泉”。

二是从领导活动中存在关系的角度来定义,即从领导与组织、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领导活动与领导目标之间的关系来定义。

如乔恩·P·豪威尔提出:“领导是个人用来影响团体成员,以实现团体目标的一个过程,并且团体的成员认为这种影响是合理的”。

这两种定义的区别在于,将领导定义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意味着领导力只是少数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西方领导学早期对领导的理解大多局限于此。

而将领导定义为一种关系或过程,表示领导并不是仅仅存在于领导者身上的特征,而是发生在领导者和其追随者之间,领导者与环境、目标的一种交互活动,这就为更多的领导者的培养和领导力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开辟了广阔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领导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三个视角:一是从价值取向角度来界定领导内涵,中国古代“尧舜心传”的故事就是典型。

尧禅让帝位于舜,告其治国之精妙:“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即只有持中道,公正、公平地处理问题,才能当领导,强调了领导者应有的价值取向;二是从领导能力、领导功能角度来界定领导内涵。

韩非子曾以“造父御马”的寓言提出自己对领导的看法。

造父正在锄地,有父子乘车而过,马惊不走,儿子下车在前拉车,父亲紧随其后用力推车,还请正在锄地的造父帮忙推。

造父收起农具,跳上车子,坐在驾车的位置上,理顺缰绳,扬鞭策马,驾车而去。

在韩非看来,领导是对国家或某种局面具有驾驭能力的人。

三是从领导者必备的素质、素养角度来界定领导内涵。

孔子提出:“政者,正也。

”就是强调只有“克己”、“正身”、有道德的人,才有资格当领导。

孔子又进一步强调:“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即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者,要忠于职守,取信于民,勤俭节约,爱护下属,根据他们的时间来安排工作。

现代领导学强调,领导不能离开被领导者,不能离开一定的组织或团队而存在。

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一般都有三个层级,即战略领导层、运行层和团队层。

而处于战略领导层的领导者,尤其是主要领导,就是战略领导者。

所以战略领导人通常是指一个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指高层次的主要领导者。

广义上说,战略领导可以泛指一个组织或团队的领导成员。

战略领导力,主要是指与战略领导者职位权力与非职位权力相统一的领导力。

英国著名领导学专家约翰·阿代尔曾说:“战略领导人职责的根本特征是对整体负责,为整体行事。

”这种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战略领导人应具备的为整体行事的能力;同时,它也常常泛指一般领导者的能力建设与开发中那些带有根本性、关键性的领导能力,这就涉及到每一个领导者的领导力发展了。

所以,战略领导力最本质的含义就是战略领导人(或每一个领导者)的核心领导力。

三、战略与战略领导力首先,要深入理解战略领导力的本质和特点,自然不能不从它与战略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分析开始。

通常认为,战略具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战略是一种思想,一种计划,一种行动。

战略的本质和起点是思想;法国著名战略家博弗尔就说过:“战略就是思想方法。

”战略的目标和终点是行动,否则思想就会成为空谈;思想与行动之间的桥梁,就是计划、方案,借助于计划、方案和战略实施的主体,即战略家、战略领导者,使三者构成完整的有机整体。

因此,从角色上说,战略家包括战略思想家、战略谋划家、战略实施与指挥家。

三种角色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领导者担任。

战略领导者的战略思想创新、计划制定、指挥实施能力都属于战略领导力研究的范畴。

其次,战略领导力的内涵也同战略研究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战略研究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全局性、前瞻性、主动性和可行性,其相对应的战略领导力,就是整合力、预见力、创造力和执行力。

因此,战略领导人的行为价值取向和战略领导力内涵具有一定的对应性。

第一,全局性(整体性)与整合力。

战略领导人首先必须站在全局,着眼和着力于全局观察处理问题,要有明确的认识全局、把握全局、掌控全局、使局部服从和服务全局的意识、眼光和能力。

所谓整合力,就是能否有效地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意见、资源调动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一定的全局服务。

这是战略领导力的本质要求与基本价值定位。

因此,战略领导人的素质应该具有四种特点:一是全局性,即认识处理问题具有全局的高度;二是包容性,即为人要有气度,在社会多样化、多元化条件下,包容性对于战略领导人来说,就不仅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领导能力和领导智慧,他们必须包容种种意见,包容各种人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复杂事物;三是坚韧性,即处事要有忍耐度,能勇于承担种种责任,忍受各种困难和磨练,甚至承受种种责难、误解和委曲;四是睿智性,即观察处理问题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聪慧,有对事物反映的敏锐性和处理问题的独到之处。

第二,前瞻性与预见力。

战略研究总是未来取向的。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战略领导者应该努力做到深谋远虑,想得深,看得远,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才能引领组织和团队发展进步。

毛泽东曾说过,“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

他在党的七大口头报告中说,一个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

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

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前瞻性和预见力,是战略领导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战略构想和战略制定要以它为基础。

第三,主动性与创造力。

当今时代,对于领导者的责任与使命已基本形成共识,即领导的责任就是“顺应潮流、引导历史”,特别在全球化背景下和转型时代,领导者的使命,就是“适应变化,引领变革”。

所谓引导或引领,就是讲的主动性,战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争取全局上的主动。

一个处处被动的领导者,没有资格谈论战略。

主动性是战略成功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战略领导者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

而领导者的创造力,则是获得战略主动性的根本保证,无论是“红海战略”还是“蓝海战略”,要靠掌握主动权,才能取得胜利。

如何才能掌握主动权?关键靠创造。

机会只给予有准备的人,主动去发现、把握的人,化被动为主动的人,这一切,都需要创造和创造力。

领导者尤其是战略领导者的创造能力,包括观念的创新、思路的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等等。

第四,可行性与执行力。

战略构想、战略设计再好,如果不可行、不执行或执行不力,仍然难以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