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药及脱水药强化训练(一)选择题【A1型题】1.排钠效能最高的利尿药是( )A 氢氯噻嗪B 阿米洛利C 呋塞米D 环戊氯噻嗪E 苄氟噻嗪2.可引起酸血症的利尿药是( )A 氯酞酮B 乙酰唑胺C 呋塞米D 布美他尼E 氨苯蝶3.伴有糖尿病的水肿病人,不宜选用的利尿药是( )A 布美他尼B 氢氯噻嗪C 螺内酯D 乙酰唑胺E 依他尼酸4.与依他尼酸合用,可增强耳毒性的抗生素是( )A 青霉素B 氨苄青霉素C 四环素D 红霉素E 链霉5.最易引起暂时或永久性耳聋的利尿药是()A 依他尼酸B 布美他尼C 呋塞米D 氢氯噻嗪E 氯酞酮6.可减弱高效利尿药作用的药物是( )A 吲哚美辛B 链霉素C 青霉素D 头孢唑啉E 卡那霉素7.可加速毒物排泄的药物是( )A 氢氯噻嗪B 呋塞米C 乙酰唑胺D 氨苯蝶啶E 甘露醇8.治疗特发性高尿钙症和钙结石可选用( )A 氢氯噻嗪B 呋塞米C 乙酰唑胺D 氨苯蝶啶E 甘露醇9.治疗高血钙症可选用( )A 氢氯噻嗪B 呋塞米C 乙酰唑胺D 氨苯蝶啶E 甘露醇10.治疗脑水肿最宜选用( )A 氢氯噻嗪B 呋塞米C 乙酰唑胺D 氨苯蝶啶E 甘露醇11.可引起高血钾的药物是( )A 呋塞米B 氢氯噻嗪C 环戊氯噻嗪D 阿米洛利E 乙酰唑胺12.能降低眼内压,用于治疗青光眼的利尿药是( )A 呋塞米B 氢氯噻嗪C 螺内酯D 氨苯蝶啶E 乙酰唑胺13. 具有对抗醛固酮而引起利尿作用的药物是( )A 呋塞米B 氢氯噻嗪C 螺内酯D 氨苯蝶啶E 乙酰唑胺14. 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的利尿药是( )A 呋塞米B 氢氯噻嗪C 螺内酯D 氨苯蝶啶E 乙酰唑胺15. 可用于治疗尿崩症的利尿药是( )A 呋塞米B 氢氯噻嗪C 螺内酯D 氨苯蝶啶E 乙酰唑胺16. 噻嗪类利尿药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A 增加肾小球滤过B 抑制近曲小管碳酸酐酶,减少H+-Na+交换C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Cl-主动再吸收D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Cl-主动再吸收E 抑制远曲小管K-+Na+交换17.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A 抑制Na+—K+—2Cl-共同转运载体B 对抗醛固酮的K+—Na+交换过程C 抑制Na+—Cl-共同转运载体D 抑制肾小管碳酸酐酶E 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增多18.肝性水肿患者消除水肿宜用( )A 呋塞米B 布美他尼C 氢氯噻嗪D 螺内酯E 乙酰唑胺19.呋塞米利尿的作用是由于( )A 抑制肾稀释功能B 抑制肾浓缩功能C 抑制肾浓缩和稀释功能D 抑制尿酸的排泄E 抑制Ca2+、Mg2+的重吸收20.下列药物中高血钾症禁用的是( )A 氢氯噻嗪B 苄氟噻嗪C 布美他尼D 氨苯蝶啶E 呋塞米【A2型题】21.下列不属于氢氯噻嗪的适应证是( )A 轻度高血压B 心源性水肿C 轻度尿崩症D 特发性高尿钙E 痛风22.呋塞米没有的不良反应是( )A 低氯性碱中毒B 低钾血症C 低钠血症D 低镁血症E 血尿酸浓度降低23.下列关于甘露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临床须静脉给药B 体内不被代谢C 不易通过毛细血管D 提高血浆渗透压E 易被肾小管重吸收24.噻嗪类利尿剂的禁忌症是( )A 糖尿病B 轻度尿崩症C 肾性水肿D 心源性水肿E 高血压病25.关于螺内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与醛固酮竞争受体产生作用B 产生保钾排钠的作用C 利尿作用弱、慢、持久D 用于醛固酮增多性水肿E 用于无肾上腺动物有效【B型题】(26-29题)A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稀释和浓缩功能B 抑制远曲小管近端稀释功能C 抑制远曲小管、集合管Na+重吸收D 对抗醛固酮的作用E 增加心输出量利尿26. 螺内酯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27. 呋塞米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28. 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29.氨苯蝶啶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30-33题)A 乙酰唑胺B 氢氯噻嗪C 氨苯蝶啶D 螺内酯E 布美他尼30.顽固性水肿选用( )31.轻度尿崩症选用( )32. 轻度高血压病选用( )33. 醛固酮增多性水肿选用( )【C型题】34. 主要抑制髓袢升支粗段K+ -Na+-Cl-共同转运系统的药物是( )35. 通过抗醛固酮而抑制远曲小管Na+-K+交换的药物是( )A 氨苯蝶啶B 螺内酯C 是A是BD 非A非B 36.可引起高血钾的药物是( )37. 可引起听力障碍的药物是( )A 氢氯噻嗪B 阿米洛利C 是A是BD 非A非B38. 作用于远曲小管的开始部位,抑制K+ -Na+-Cl-共同转运体系的药物是( )39. 直接抑制远曲小管Na+—K+交换的药物是( )40. 减少K+外排的药物是( )A 螺内酯B 氨苯蝶啶C A和BD 非A非B【X型题】41.高效利尿药的不良反应包括( )A 水及电解质紊乱B 胃肠道反应C 高尿酸、高氮质血症D 耳毒性E 贫血42.噻嗪类利尿药的临床应用有( )A 消除水肿B 降血压C 治疗心衰D 肾性尿崩症E 治疗高血钙43.噻嗪类利尿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A 电解质紊乱B 高尿酸血症C 高脂血症D 耳毒性E 溶血性贫血44.螺内酯的不良反应是( )A 高血钾B 性激素样作用C 高血钙D 妇女多毛症E 精神紊乱45.渗透性利尿药应具备下列哪些特点( )A 易经肾小球滤过B 不易被肾小管再吸收C 在体内不被代谢D 在组织中降解E 不易从血管渗入组织(二)填空题1. 甘露醇常用于治疗、预防。
2.静注甘露醇具有及作用。
3.高效利尿药包括、、等药物。
4.低效利尿药包括、、、等药物。
5.利尿药利尿作用的共同特点是抑制在肾小管的,由于不同利尿药作用于肾小管的部位,所以不同利尿药的作用强、弱亦。
6.利尿药按其作用部位可分为(1)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利尿药如;(2)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的利尿药如;(3)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利尿药如;(4)作用于近曲小管的利尿药如。
(三)简答题1.螺内酯与氨苯蝶啶作用的异同点是什么?2.噻嗪类利尿药的作用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3.高效利尿药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甘露醇的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四)问答题常用利尿药的分类、主要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1型题】1-5 CBBEA;6-10 ABABE;11-15 DECAB;16-20 CCDCD【A2型题】21-25 EEEAE【B型题】26-29 DABC;30-33 EBBD【C型题】34-40 DBBDDBC【X型题】41-45 ABCD ABCD ABCE ABDE ABCE(二)填空题1.脑水肿、青光眼、急性肾功能衰竭;2.脱水、利尿;3.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4.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乙酰唑胺;5.钠和水、重吸收、不同、不同;6.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乙酰唑胺7.钙、钙、高尿钙;8.血钾、妇女多毛症(或男性乳腺发育);9.抑制、痛风、促进;10.排Na+利尿、血管平滑肌、Na+、减弱;11.血钾、肝昏迷、螺内酯、氨苯喋啶、保钾;(三)简答题1.相同点:均作用于远曲小管及集合管,抑制Na+再吸收的2%~5%而发挥较弱的利尿作用;均可引起高血钾。
不同点:螺内酯竞争性拮抗醛固酮而抑制K+-Na+交换,而氨苯蝶啶为直接抑制K+-Na+交换;螺内脂有性激素样副作用,氨苯蝶啶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致叶酸缺乏而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作用特点:主要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Cl-的主动再吸收;只干扰肾脏对尿液的稀释功能;尿中排出Na+、C1-、K+离子。
临床用于各种水肿、高血压、尿崩症。
3.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皮质及髓质部,抑制Na+-K+-2Cl-共同转运系统(即特异性地与C1-竞争共同转运系统的Cl-结合部位,而抑制C1-再吸收),降低Na+再吸收的30%~35%。
不仅影响尿液的稀释功能,也影响浓缩功能。
用药后可使小管液中NaCl浓度增高而发挥强大的利尿作用,同时也增加Ca2+、Mg2+的排出。
4.甘露醇的药理作用:脱水作用:静注后,增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脱水,是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主要用于脑水肿、青光眼等。
其作用是由于本品在体内不被代谢,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在血浆中产生高渗透压作用而脱水。
利尿作用:静注后较快产生利尿作用,用于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作用原理是①甘露醇可增加血容量,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利尿。
②抑制髓袢升支对Na+、Cl+的重吸收,从而抑制肾的稀释和浓缩功能而产生利尿作用。
(四)问答题按其效能和作用部位分为三类。
①高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如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等。
作用机制:抑制Na+—K+—2C1-共同转运系统。
②中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远曲小管开始部位),如噻嗪类、氯噻酮等。
作用机制:抑制Na+-K+-2Cl-共同转运系统。
③低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等。
作用机制:螺内酯竞争性拮抗醛固酮受体;氨苯蝶啶、阿米洛利阻滞Na+通道,抑制NaCl再吸收。
作用于近曲小管的利尿药,如乙酰唑胺等。
作用机制:影响胞内H+的形成,从而影响H+-Na+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