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它集作者肢体行动与内心思考与一体,因而无形又有形的文化被赋予了实践精神,在这流行于纸上空谈文化的时代里,实为空谷足音。
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如梦起点;第二部分是中国之旅;第三部分是世界之旅;第四部分是人生之旅,全书共收录了25篇散文。
余先生舍去了以人文为主,将自然生态文明作为基奠,去探索在其之上繁衍的其它文明。
至于“苦旅”,这蕴含的不仅是探寻之路上焚膏继晷的艰难辛劳,更是一种对文化执着的追求与不舍的信念。
它有着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有着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有着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
它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你能在这本书中寻找历史中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
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莱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全部现场文化探索的人文学者,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所写的作品,大力推动了保护传统文化,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保护传统文化,时不待我,但非一日之功,亟待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责任担当。
其实文化是常常给我带来震撼的,而中华文化更是如此,震撼之中我身体的每个毛孔都在极力收张,有惊喜也有悲愁。
寺庙长久以来润物细无声的慈悲,对人的灵魂洗涤感化,是惊是喜;为大河文明的民族赖以生存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千百年来沿用至今,是惊是喜;水网稠密、风光秀丽且汇集佳人才子的杭州,曾默默牵动着十五世纪远行航海家内心的罗盘,是惊是喜。
悲愁,是山西晋商背井离乡数十载、妻儿不认的劳苦经营,为中国历史创造出的庞大财富,最终销声匿迹于历史长河中;是“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的悲剧,就算是蛮荒之地那终年的刺骨寒风也吹不尽、吹不散;是阳关外的盾持缨动的烽烟萦带,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火纷飞、硝烟四起,人性在此时暴露无遗,自私、贪婪,背叛民族而苟且偷生……可就是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人性中,总有一股力量,它执着并且生生不息;总有一种声音,它嘹亮并且不穿透人心,决不停息。
它用言行证明着民族精神的强大,证明着人性中本应存在的无私与责任。
例如那个故意走漏消息的翻译员陈万里,例如那些为保护莫高窟,从十几公里外跑到此处的几十个村民,又例如那些后来从外地赶来莫高窟的学者,在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的守护与不断刻苦地钻研敦煌文化……
如今,英国伦敦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世界各地知名的大博物馆都陈列着各种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文物珍品,更甚者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些仅此一件的遗存,却不在我们手中,也许再无缘一见。
它们是打上烙印独一无二的历史珍宝,再也没有人能制造给我们。
当历史翻过这一页页,我们只能自责为什么不能保护和拥有属于我们的“东西”?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苦”吧!我们体会到了。
作者在感概中有太多的无奈,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其毁在无知的人与无能的政府手里,还不如存放于他乡。
“这样的话,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余秋雨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好恨,好苦!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
他们不愿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
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
”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
先人们双手捧起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到我们后生这里,不应让它熄灭。
每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自身意义,因此它们理应得到一个归宿。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讲的那样般:“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南京第三高级中学
高一(12)班
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