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贫油论

中国贫油论

在布克威尔德抛出“中国贫油论”,并得到美孚在陕北采油的失败的佐证,而且这一理论还得到了西方许多地质学家的赞同和我国一些地质学家的附和的情况下,李光并没有轻易的相信那些西方的所谓“专家”。

而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认真的分析和严谨的学术推理,从理论上推翻了美国专家的“唯海相地层生论”得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

这个沉积物指的就是石油。

”的重要结论,并通过通过科学的实践检验了其理论的正确性,最终推翻了“中国贫油论”这个扣在中国人头上几十年的帽子。

我十分认同李四光的做法,首先真理都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相对性,就像“唯海相地层生油论”虽然在当时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条件下被证明有些道理,但是这最多也就是一个相对真理,而只有中国发现大量石油也印证了这个在当时人们所奉行的所谓“真理”是错误的。

再者说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验证一个真理是否是真正的“真理”。

“中国贫油论”的破产说明:
1:真理是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的,我们不能单纯的相信权威,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否认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性。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在人的认识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李四光提出“中国不贫油”的理论之所以得到世人的认可,究其原因并不是说他的理论推理多么的严谨周密,究其原因是应为在实践中他的理论得到了验证。

3: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可以完全的证实一切理论和驳倒一切谬误,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任何时期的实践都会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所以实践对于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就如同受制于种种因素,美国人并没有在中国找出石油,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中国真的没有油,应为他们没能理解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通过这个案例,我了解到实践和真理是怎么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布克威尔德抛出“中国贫油论”,并得到美孚在陕北采油的失败的佐证,而且这一理论还得到了西方许多地质学家的赞同和我国一些地质学家的附和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地质学家、爱国人士的李四光并没有盲目支持“中国贫油论”这一观点,而是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的地质和能源问题。

他根据自己提出的地质力学理论,在1928年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

”于1934年他又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有“可能揭露有
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

这个沉积物指的就是石油。

推翻了“唯海相地层生油论”,并在以后通过实践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随着各大油田的发现,“中国贫油论”被推翻了。

我很认同李四光的做法,主要是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事情,并不能说明它是真理,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必须要经过实践来检验。

并且,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中国贫油论”的破产说明了: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李四光用理论和实践推翻了“中国贫油论“正是说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例如,美孚在陕北采油的失败,不能说明中国没有石油,体现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的条件性。

从本案例中我主要了解了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