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文化传播摘要:文化传播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
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19s世纪末才由西方学者发起的。
在人类学视域,文化传播经历了从进化论到传播论的论争和演变,曾在欧美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本文主要论述文化传播的含义及其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传播含义意义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他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化传播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正如威尔伯·施拉姆所言:“我们既不完全像神,也不完全像动物。
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完全是人。
”文化传播总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成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交往活动。
正如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我们也离不开文化传播。
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交流。
”当代人对社会生活的阐释,当代人的文化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都与传播息息相关。
文化传播成了当代人类的主要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
我们谈论文化传播,也就是谈论我们的文化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
20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嬗变,是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
当代文化传播将是21世纪文化研究最重要的主题和中心视界之一。
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
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
事实表明,文化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度地卷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它同人类朝夕相伴,如影随形,与生俱来,共同绘制出人类历史的壮丽画卷。
我们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传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走进历史和现实深处,我们便会发现,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传播的历史。
文化传播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传播冲破各式各样的社会藩篱,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过程。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变迁与转型、差异与冲突、整合与创新、生产与再生产,都与文化传播紧密关联。
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类”。
一句话,文化传播与人类文明互动互进、休戚相关。
没有文化传播,便没有人类的文明。
文化研究富于变化,确实很难把握。
文化传播拓展了文化时间和文化空间,从而tE拓展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时空形态。
因此,只有通过文化传播的研究,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动态过程中,才能真正把握文化。
显然,文化传播是文化研究之网的“扭结”,抓住了文化传播,也就抓住了文化研究的关键。
传播是促进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活性机制。
文化不是一个被动凝固的实体,而是一个发展变动的过程。
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文化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说到底,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流动、演化着的生命过程,文化一经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散”和“传递”的冲动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
文化的差异性、社会性和符号性使文化传播“势所必然”并成为可能。
施拉姆称文化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32具”。
社会学家查尔斯·科利认为,文化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和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T--段”。
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强调:“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
”这些描述说明了文化传播的可能性、普遍性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文化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传播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文化借助于传播影响着人类。
文化传播不仅是人格与社会的建筑材料,而且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共存关系。
传播既是文化载体和“社会水泥”,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概括起来,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社会性。
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存在,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离开人这个传播的社会主体,传播活动就不能进行。
二是目的性。
人类60 XX社会科学2OO4年第2期的文化传播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动,这与动物本能性的机械生成传递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是创造性。
文化传播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动力系统,在文化传播活动中,人类对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处处都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彰显着人类文化的创新。
四是互动性。
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共享和双向沟通与交流的过程。
五是永恒性。
文化传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超时空、跨种族,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恒久长存的人类活动。
据此,我们认为,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和解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文化与传播是互动的和一体的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
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
一方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
传播促成文化整合、文化增殖、文化积淀、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均质化”。
传播对文化的影响不仅是持续的深远的,而且是广泛的普遍的。
反过来,文化对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传播者对受传者的文化意义,同时还体现在传播媒介及传播过程之中。
传播与文化的互动表明:文化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同质同构、兼容互渗。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
文化的传播功能是文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功能,文化的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展开的。
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历史、理论与现实早已证明,文化是一个开放的规则系统,各种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传播是实现多元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然而,在当前的国内文化传播研究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将“本文化”和“他文化”封闭起来的排他的“文化自然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一种争论不休的“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一种由于对强势媒体的“畏惧”而表现出来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其结果是在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同时确立自己的“文化霸权”,以一种暗含的中华文化优越论去抗击西方文化中心论,这显然是一个并不明智的文化发展策略。
如果我们只强调“本文化”的优越而无视“他文化”的存在,只强调“本文化”的“纯洁”而反对与“他文化”进行交流和交往,就会发展成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拒斥异质文化的“文化孤立主义”。
这些观念的存在和强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不利于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更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因为在文化交往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文化都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可能是封闭的。
我们并不需要以一种新的文化中心论去取代老的文化中心论,中国需要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本土文化,一种世界主义的胸怀,一种鼓励多元文化的战略。
我们应该在全球意识下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认真处理好“现代x,14#统的超越复归”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惟其如此,中国文化才能重现辉煌。
文化传播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当代的文化传播是一种全球传播,是一种国际化的现象,需要全球性的思维,需要开放的理念。
全球化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世界化,是人的社会交往的世界化。
全球化瓦解了文化传播的边界和防护系统,为文化的交流与融会提供了条件,从而也改变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地图。
在传播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层层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X围内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流动和扩散、重组和整合加快,文化发展呈现出既高度融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也在增大。
由于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介日益深入的作用和影响,在全球X围存在着严重的文化传播的生态危机:出现了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失X现象,出现了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的“杂交”、“混血”和“不对称”现象,出现了少数文化传播大国和多数文化传播弱国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出现了文化的“媒介化”和以视象文化为主的“文化转向”,出现了文化主权与文化霸权之争;并表现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冲突更加激烈,而且这些现象都与文化传播紧密关联。
各种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交叉重叠,错综豆杂,相互纠,成为世界性的焦点和难题。
文化传播已溢出民族国家的疆界,充塞于全球的时空之中。
我们经历传播,我们言说传播,我们解读传播。
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与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性要素。
进21世纪,文化传播研究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代世界正朝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当代文化传播的媒介化趋势日益凸现出来,网络传播已成为文化传播在当代的主要形态,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奔涌而来,引起了人们的焦虑和关注。
如何适应当代社会和现代传媒的巨大转变调整自己以应对挑战并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然而,近年来,我国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大多属于新闻传播领域,缺少批判精神和形而上的哲学关怀,从哲学和文化视域对其进行系统的创新性的研究依然还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学术“疆域”。
可以说,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理论研究滞后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实践,由此,导致了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遇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文化传播研究的本土化与中国化就显得愈加紧迫和重要。
其一,全球化的进程影响着中国文化传播的消长。
当代中国文化的每个进步,都是不断反对来自“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潮干扰的结果。
全球化和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柄双刃剑。
我们要用其利,避其害,激浊扬清;要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影响,以理性的科学的精神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的交流;要研究中国文化传播的历史、理论与现实境况,凸显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活力和人文价值。
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弘扬中华文化自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整合与重构的强势,吸收、借鉴和融合外来优秀文化的因素,并与之形成互动、互渗和互补的文化传播态势,对赶超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使中国融入世界文明主潮,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类文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二,理论的开放性和思想的灵活性是文化传播理论创新的前提。
在文化传播研究中,我们既要批判地继承西方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又不能简单机械地移植西方文化传播理论的话语体系。
应立足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审视和分析,坚持“上下联通,古今并用”的原则,在研究中大胆探索和创新。
在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中,通过对文化传播现象、机制维高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构起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的话语体系、逻辑X畴和哲学理念,以引导中国文化传播实践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