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卫流行病学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人卫流行病学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病人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根据潜伏期来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潜伏期的长短会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常以暴发形式 出现,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较长。
机械携带(mechanical vector):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非吸血节肢动物的 体表和体内存活,但不在其体内发育。节肢动物通过接触、反吐和粪便将病 原体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或餐具等,感染接触者。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生物学传播(biological vector)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及持续 时间、携带者的职业、行为习惯、生活环境、活动范围和卫生防疫措施等。
第三节 流行过程
3. 受感染的动物 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可以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称为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狂犬病、森林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等。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疾病:血吸虫病等。 真性人畜共患疾病:牛绦虫病、猪绦虫病等。
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 病人 重要的传染源。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又具有某些有利于病
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传染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 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病人的病程分期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 症状或体征出现的这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第三节 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传播的过程,包括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 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的整个过程。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病人
传 染

携带者
源 受感染动

空气

传 播
第三节 流行过程
2. 传染病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经水传播 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 节肢动物传播 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疾病 流感、肺结核 伤寒、血吸虫 痢疾、霍乱 淋病、疥疮 疟疾、西尼罗热 炭疽、破伤风 丙肝、艾滋病 梅毒、艾滋病
第三节 流行过程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us transmission)、经尘埃传播(dust transmission)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
第三节 流行过程
(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病人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 时期。传染性最强的时期。 (3)恢复期(convalescence period):病人的临床症状已消失,机 体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此期病人开始产生免疫力,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性, 如麻疹、水痘等。但有些传染病(如乙型肝炎、痢疾等)病人在恢复期仍 可排出病原体;少数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时间可很长,甚至维持终身, 如伤寒。
食物 接触
途 节肢动物
径 土壤
医源性
垂直
经济
社 政治
会 文化
因 素
宗教 风俗
易 感 人 群
自 气候
然 因 素
地理 动植物
流行过程示意图
门脉系统成虫
虫卵
尾蚴浮出水面
毛蚴
钉 螺
血 吸 虫 感 染
胞蚴
第三节 流行过程
一、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
病原体的特性
传染力(infectivity)指病原体侵入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 致病力(pathogenicity)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疾病的能力。 毒力(virulence)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病原体引起宿 主产生特异性免疫的能力。
第一节 概述
全球传染病流行概况(2)
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全球每年死于 传染病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25% 。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不断出现。根据WHO 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约有40多种新发传染病。
①病例多呈散发,但可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而呈现家庭中病例聚集的现象; ②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病例较多。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经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 又称虫媒传播(vector-borne transmission),指经节肢动物机械携
带和吸血叮咬来传播疾病。传播媒介是蚊、蝇、蜱、螨等节肢动物。包括 机械携带和生物学传播。
经疫水接触传播所致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①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②发病有地区、季节和职业分布差异; ③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④加强个人防护和对疫水采取措施对控制疾病传播有效。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作为媒介物的食物可分为本身含有病原体的食物及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
第二节 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
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病原体
传染病发生
环境
宿主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传染过程
一、病原体(pathogen)
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能否致病,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侵入的 门户以及在机体内的定位密切相关。
第一节 概述
我国传染病流行概况
艾滋病危害严重,艾滋病病毒感染模式正在发生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 散的变化 。 病毒性肝炎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控制难度仍较大。 耐药性结核病流行卷土重来。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频发。 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流感等常见传染病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任重道远!
第二节 传染过程
宿主的防御机制
皮肤黏膜屏障 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正常的体液屏障作用 特异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宿主的个体遗传因素也与传染病的感染有关。
已证实7个麻风病的易感基因;艾滋病、肝炎、结核、脑膜炎等传染病的易感基因 也陆续被发现。 传染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有望从基因水平揭示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传染 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①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②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 ③在没有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 ④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经水传播:饮用水传播和疫水接触传播。
经饮用水传播所致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②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 ③如果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则病例终年不断; ④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流行即可平息。
第十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Infection Disease Epidemiology)
叶冬青
安徽医科大学
目录
01 02
03 04 05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传染过程 第三节:流行过程 第四节: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五节: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
重点难点
※ 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重点) ※ 传染病预防策略(难点) ※ 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措施(难点) ※ 免疫规划的内容(重点)
第三节 流行过程
2. 病原携带者(carrier) 包括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指潜伏期内携带并可向体外排出病 原体的人。少数传染病存在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如麻疹、痢疾、霍乱等。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在一定时 间内向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可分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和慢性病原携带者。 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从未患过传染病,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①病人有进食相同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 ②病人的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引起暴发; 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④如果食物被多次污染,暴发或流行可持续较长的时间。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经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没有外界因素参与,易感 者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易感者接触了被病原体 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播,又称为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 的流行特征为:
宿主的其他因素
宿主的年龄、免疫水平、营养状况、职业、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都可以影响宿 主对病原体的反应。预防接种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提高宿 主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第二节 传染过程
三、传染过程的结局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或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 指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包括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全过程。外界病原体需借助媒介物(vehicle)或者传播媒介(vector)才 能进入易感宿主体内。 1. 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传播因素实现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病原体通过母体直接传给子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