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后进生的存在是客观实际的,无论是哪一所学校,哪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或多或少存在。
后进生,顾名思义是思想素质较低,文化知识基础较差,他们随之而来的是纪律散乱,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无心学习。
因此,如何改变这现状,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我想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要理解、尊重、关爱后进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讽刺
中有爱迪生”。
陶先生的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
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有较高的人格素养。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管教育对象是谁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的教育活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还体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中。
现实生活中,有少数教师忽视尊重后进生,教育中经常随心所欲不加思索地批评学生,批评、教育中不考虑教育方式、教育语言、教育时机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会使师生之间产生更大的对立,进一步加重后进生不健康的心理负担,从而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对后进生要做到不嫌弃、不厌烦、不冷淡,而是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帮助,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他们中间去,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
教师只有用博大的人文精神、宽阔的胸怀教育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爱。
情能感人,情可育人。
教师应在生活上对其关心体贴,人格上对其尊重信任,施用爱心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
当然,后进生的心理是十分矛盾的,与明明的多次交谈中获知,他以前常常对学习表现得满不在乎,但是内心却很自卑,总觉得低人一等,和老师之间总有一层隔膜。
有时甚至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才会制造些麻烦事出来,另外他不完成作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做作业很慢,所以几门作业一起布置下来,他就不愿意做了……因此,教师千万不能用歧视的语言和行为来对待他们,更要从生活上关心他们,
学习上帮助他们,用爱心叩开学生的心灵;另外还要注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让后进生对
自己充满信心。
《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其含义是,教育
的作用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孩子向上的不足,使其消除自卑,对自己充满信心,让别人对自己充满希望。
所以教师不要把学生看死,要善于利用心灵的闪光点,作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当然“因材施教”也很重要,
找出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扬长避短,给他们更多的赞美,激励后进生前进。
二、教学中要兼顾到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信心,不仅要在思想上、人格上关心他们,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后进生。
针对后进生学习上的实际,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分解目标,降低难度。
很多后进生学习上不想学,学习劲头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上有困难、有障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后进生的目标教学不能太笼统、抽象,而是要分解目标。
所谓分解目标,就是为了不使后进生知难而退,把他们确定的终极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层次的目标。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标太大、太高对人的压力很大,而把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层次的小目标,这样对人的压力就不那么大,并且较容易实现,而这些近期目标的实现又使人产生成就感,进而产生征服更多目标的气势和欲望。
例如高中阶段后进生的学习目标可分解为苦干阶段的小目标。
具体分为:平时上课要求做到不迟到、不无故缺旷、上什么课学什么,完成好每一次作业,记住一些基本知识,平时测验、考试力争及格等,对知识的掌握不能要求后进生一步到位,而是从识记――理解――概括――运用
的逐步深化,后进生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或做得比较好,教师要及时地肯定并加以鼓励、表扬、引导,直至使后进生产生更大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实践证明,通过分解目标,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境况下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质的飞跃。
三、密切配合,落实措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后进生”的转化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除了内因外,还需要外因的作用。
首先是发挥师生的帮教力量。
教师除了自己直接教育外,还要培养学生骨干,使“差生”成为优秀学生的帮助对象,并经常了解情况,安排内容,指
导方法,及时总结表彰。
其次要充分挖掘家长的潜力。
“后进生”家长怕进校门,怕见教师。
因此教师必须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制订转化方案,互相联系,互相督促。
教师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使“后进生”转化得到家长的进一步支持和配合,
达到转化的目的。
再次必须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环境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客观条件。
环境不同对人的影响也就不一样,从教育角度来看,环境可分为内环境、外环境。
内环境指的是学校自身的内部环境,又称“小气候”,外部环境指的是学校以外的家庭、社会等环境,又称“大气候”。
从哲
学的范畴上说:环境又可分为肯定环境和否定环境。
肯定环境是指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环境,反之,则是否定环境。
肯定的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催人奋进、勇往直前,否定的环境则产生消极的作用,使人颓废,陷入迷逢。
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学生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受否定环境的影响,学习上和思想品德方面上表现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重视、研究、分析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帮助、指点学生找出影响自身成长的肯定环境和否定环境,指导、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地分析社会现实,独立地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能排遣外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增强对消极影响的免疫力和更好适应外环境的能力。
同样的道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所生活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促使其转化。
教师应努力争取社会的支持,经常与村委、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取
得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密切配合的教育体系。
让学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健康发展。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
转化后进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给后进生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
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转化后进生,全靠献爱心,同学的关心,老师的关爱,顽石变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