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化“后进生”的策略和方法
学校教育受到社会、家庭等方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日益繁盛复杂,学校教育的难度也逐步上升。
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后进生”的产生。
在一般人心目中“后进生”似乎什么都差,是所谓的双差生,是“朽木不可雕”。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可能放弃这些所谓的差生,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应正确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对他们努力做好转化工作,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材。
我在工作中做了以下努力。
一、深入了解、真诚理解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了解“后进生”。
首先:要深入了解造成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部分学生“双差”的原因往往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
教师要从各方面彻底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在以后的转化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
其次,学生不同的志趣、爱好、才能、禀赋、思维、倾向造成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特点。
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全面了解,才能制定较好的转化方案,因材施教,发挥长处,改正短处,以长补短。
转化工作效果更明显,成效更大。
再次,“后进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难以矫正的特点。
教师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真诚理解学生,真诚对待学生。
教师既要有严父式的家长形象,对他们从严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提
出明确的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家长心理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宽容所犯错误,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小进步,循循善诱,让他们在曲折前进中将“差生”的帽子与心理抛在脚下,找准人生的坐标,勇往直前。
而那种靠家长施加压力或由个别学生暗中监督的方法,不仅收效不大,反击会使他们变的更加自卑自私,得不丧失。
二、充分信任、循循善诱
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做转化工作时,不能持有偏见,应对他们充分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于肯定,并及时给于鼓励,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
教师要适时地、不断地鼓励他们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去照亮那些偏“暗”的方面,把在某一方面的激情投入到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全面发展。
在做转化工作时,教师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应成为他们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
在工作中应多与他们接触,多参与他们的讨论,在讨论、接触中将思想教育的着眼点由结论灌输转向正确思想方法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准则和行为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反省,逐步形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的重要地位,从而加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样,他们能树立起“我能行”“我也行”的观念,实现身心如一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