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共合作
报纸对《何梅协定》的报道
•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逐 步紧逼,使中国处于亡国灭种的危 险之中,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在 政治比重上,降低了国内阶级的矛 盾和政治集团的矛盾的地位,使它 变为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2.全国人民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推动了国共 合作的形成
九· 一八事变后,张贴在上海街头的反日标语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宋美龄在政治顾问端纳(左)的陪同下 前往西安营救蒋介石。
1936年12月25日下午蒋介石离开 西安之前在机场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等返回延安
• 西北大学李云峰教授说:“西安事变一发 生,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就 以调停人角色矢志于推动和平解决,顺应 了包括国民党中多数派别、广大中间阶层 等的抗日救国的根本要求。其间,不仅灵 活处理了共产国际对事变易引发中国大规 模内战的批评,更取得了蒋介石对国共团 结抗日的承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利 益。”
4.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起族统一战线, 是促成国共合作的基本条件
• 1935年8月1日, 共产国际代表团发 表《为抗日救国告 全体同胞书》,内 容主旨是要求停止 内战,建立反法西 斯统一战线,共同 对抗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
瓦窑堡会议
• 1935年12月25日,中共 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 • 这次会议确定了党的民族 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决定改“苏维埃工农共和 国”为“苏维埃人民共和 国”,提出了把全中国的 革命力量团结组织起来去 抵抗现在主要的敌人。
• 1936年1月,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的 李济深、蒋光鼐等发表《对时局 宣言》,呼吁各党派应以民族利益 为前提,抛弃一切成见,站在民族斗 争的前线共同组成“联合战线,武 装抗日”。对中共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表示赞扬,认 为“这一个政策会引起今后中国 政治重大的影响。”
• 1936年5月31日,全国20余省市 60多个救亡团体和十九路军代表 共70余人在上海集会,宣告成立 全国各国救国联合会。 • 主要领导人有沈钧儒、章乃器、 李公朴、邹韬奋、沙千里、王造 时、史良、陶行知等。 • 联合会发表《抗日救国初步政治 纲领》,号召全国各党各派停止 军事冲突,团结合作,建立统一 抗日政权,以团结全国力量,夺 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上海青年:“除非我们死,我们决不回 来!”
“记住这些凶手嘴脸! 勿忘国耻! ”
上海百货公司前悬挂“国难”横幅 在上海市民大会上演说的纱厂女工
九· 一八事变后,杭州市举行抗日救国大会。当天大雨,参加大会的十万人在雨中站 立数小时,悲壮激昂,精神抖擞。
九· 一八事变后,出现的宣传抗日御侮的报刊杂志
1927年7月25日,田中义一又拟订了对华 侵略计划,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阐述了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提出了日本 新大陆政策总战略:惟欲征服支那,必先
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日本获得中国的资源后,就可以进而征服 印度、南洋诸岛、小亚细亚乃至欧洲。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被毁路段
伪满洲国建立
兵谏亭(陕西西安骊山)
——《一二一二事件的原委》
思考
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
周恩来(左三)、秦邦宪(左一)、叶剑英 (左二)应邀赴西安,通过谈判,促成西安 事变的和平解决。
张学良公馆内西安事 变时中共代表住址
国民党中央军进攻西安的传单
何应钦
何应钦(1890—1987),贵州兴义人,中国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 安事变时,他任军政部长,力主武力解决,部署重兵准备进攻陕西,轰 炸西安。
7.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感情上涨,促成了对日政策 的转变 • 《何梅协定》签订时,他写道 “呜呼,国势至此,何以为人?凡 有血气之伦,黄帝子孙,其将何 以雪此奇耻?若不图自立,复何 颜立于天地之间!志之,志之。”
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讲演
• 党国下最后之决心,中正既不敢自外, 亦决不甘自逸。质言之,和平未到完全 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 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以个人牺牲 事小,国家之牺牲事大;个人之生命有 限,民族之生命无穷故也。果能和平有 和平之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以抱 定最后牺牲之决心,而为和平最大之努 力,期达奠定国家复兴民族之目的,深 信此必为本党建国唯一之大方针也。
第19路军军长蔡廷锴亲临前线 指挥部队抗敌(右立者)。
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凭着 民族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 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 桥战斗、蕴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 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 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坚 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 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 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 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在 同盟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约有300 人。 1933年6月,同盟军向日寇进攻, 陆续收复了宝昌、沽源、多伦等 地,并将日寇全部赶出了察哈尔 省。这个胜利,极大的振奋了全 国人民,但却激怒了卖国投降的 蒋介石南京政府。蒋介石勾结日 寇和伪军向抗日同盟军发动了猛 烈的攻击,同盟军在方振武、吉 鸿昌的率领下奋起抵抗,由于众 寡悬殊,最后宣告失败。
•
中国国民党“一大”会场
•
孙中山、李大钊等步出会场
(三)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 1.广泛地动员和团结了各种抗日力量,为抗 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在中国出现了相互 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两个战场,即以国民党 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军队为主 体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军队的英勇作战和 相互配合,有力地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持久坚 持和最终胜利。
• 12月初,陈立夫派代表张冲,由南京经 西安、延安,到瓦窑堡与中共中央直接 联系,与毛泽东、周恩来会晤之后,中 共中央派周恩来、潘汉年到南京与陈立 夫会晤。 • 陈立夫代表国民党政府提出四项原则作 为谈判基础: • 1.遵奉三民主义 • 2.服从蒋委员长指挥 • 3.红军改编为国军 • 4.苏维埃改为地方政府
首战江桥的抗日将领马占山
马占山将军的题词
给日军以重大杀伤的马占山部队
江桥抗战
1931年11月,进犯黑龙江的日军在嫩江大桥遭到黑龙江步兵第3旅旅长马占山部顽强抵抗。在战区, 日军先后集结多门师团等3万余人,另外有伪军3个团。还有相当数量的轰炸机和各种山炮、野炮、 重炮等先进武器以及充足的作战物资。而马占山所率领的黑龙江守军兵力只有徐宝珍卫队团等1.3 万余人,兵器上更是无法可比。日军的火炮射程在30里,黑龙江守军的射程最远超不过15里。同时 黑龙江守军子弹匮乏,枪械不良。 中国军队在江桥抗战中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英勇的黑龙江守军面对几倍于己的敌人,毙伤日伪军 6000多人,自己伤亡2000多人。这就是打响中国东北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战役。
“大陆政策” 第一步占领 中国台湾;第二 步征服朝鲜;第 三步侵占中国东 北和蒙古;第四 就征服中国;第 五步征服世界。
山县有朋 明治天皇 丰臣秀吉
东方会议
田中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
1927年日本首 相田中义一在东京 召开 “东方会议”, 宣示了八条《对华 政策纲要》,企图 把“满蒙”从中国 本土彻底分割出去, 并决心为之诉诸武 力。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 • • • • (一)合作形成的原因 (二)合作的形成 (三)合作形成的意义 (四)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五)几点启示
(一)合作形成的原因
1.中日民族矛盾演变的必然产物
回顾:日本是 如何制定和实 施灭亡中国的 计划?
5.国共两党互相让步,为实现合作扫除了障碍
• 1936年10月26日,毛泽东与朱德、周恩来 及红军将领46人联名写信给蒋介石及国民 革命军西北军将领,明确指出:“国势垂危, 不容再有其斗之争”,并主动作了让步。 • 毛泽东等表示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人民红军 委员会,已单方面发出停战命令,一切红 军部队,停止对国民革命军之任何攻击行 为,仅在被攻击时,允许采取必要之自卫 手段,“希望蒋先生毅然停止进攻红军的 最后内战,率领全中国武装部队实行抗战, 以复活黄埔的革命精神,以恢复国共合作 时反帝斗争的勇气。”
1934年3月1日,爱 新觉罗·溥仪在长春称 帝,改伪满洲国为大满 洲帝国
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提 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 要求,并调动日军入关,以 武力相要挟。《何梅协定》 和《秦土协定》的签订使中 国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 的主权大部丧失。之后,日 方又积极策划华北五省两市 的“防共自治运动”,制造 傀儡政权。
辽宁抗日义勇军 总司令黄显声
1931年12月,黄显声部下的义勇军和公安队在锦州外围和日军展开了血战。他们与日军在白旗堡、田庄 台、盘山、打虎山各地辗转血战,还曾经反攻营口,给日军造成相当重大的打击。 1935年,田汉,聂耳合作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了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放弃了”反蒋抗日“的主张。 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 指示,提出党的方针是“逼 蒋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 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 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 本实现。
•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 国策和四项保证。五项国策是: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 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 治犯;召开各党各派代表会议, 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 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 改善人民生活。 • 四项保证是:停止武力推翻国民 党的方针;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 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国 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民主制 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吉 鸿 昌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 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 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搏斗,这 便是一二· 九运动。一二· 九运 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 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