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一、第二次国共合作首先是军事、组织、政治上的合作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促使国民党调整内外政策,也开始转变对共产党的政策。

国共双方广泛讨论了国共合作的一系列问题,双方作出了一些相应的让步。

就几个主要问题(承认我党的合法地位、红军改编、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达成协议,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开始了两党合作的新时期。

八路军、新四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国民党军队合作,共同进行抗日战争,这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国共两党首先在军事上达成联合行动的协议,有利于促进国共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展毛泽东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作过精辟分析:“国共之再合作,就是从共同的利益中产生出来的,民族危机已到最高深度,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我们;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个矛盾成为一切问题的根据。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因素,是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两党都重新审视和转变了自己的国内政策。

所不同的是,我党政策的转变是坚定的、彻底的,国民党政策的转变是动摇的、不彻底的;我党政策的转变是全心全意为民,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则主要是为自己的统治。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之初,国内政治局面也一时出现了民主、团结的新气象。

国民党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存在,允许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和发行书刊,释放了许多政治犯,修改了一些反动法令和颁布了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新法令,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甚至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的所谓“共同防共”。

毛泽东指出:两党长期合作的基本政策,是“互助互让”。

所谓互助,是两党都要发展,都要巩固,不可损人利己;互让,则是两党彼此作出必要的、积极的妥协。

抗战时期,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同时并存,并有其一致性。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统一性与独立性是辩证的统一。

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执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不是无原则的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国民党针对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出了政策和策略上的改变,从“武力剿共”改为“和平统一”,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根绝赤祸”。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始终坚持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政治上对国民党作了积极的让步。

这种让步是以国民党实行抗日,并承认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合法地位为条件的。

共产党既要坚持抗日斗争,又要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妥协、反共活动;既要坚持国共合作、团结国民党抗日,又要同国民党顽固派溶共、限共、反共活动作斗争。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处理国共关系,把抗日与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恰当地结合起来。

这个结合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统一,是民族革命任务和民主革命任务的有机结合。

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并在斗争中独立自主地发展人民革命力量。

同时,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派势力。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一、取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胜利,抗日战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国内团结,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指导对日抗战的总路线,没有国共合作,就不可能有举国一致的抗日。

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发生有利变化抗日战争决定了国共两党的兴衰消长,改变了它们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并且奠定了未来中国政治走向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努力,坚持以阶级斗争服从民族斗争,以长期合作支持长期战争,制定和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部必要的政策。

这些政策保障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调动了他们的抗日积极性,推动了全国抗战。

抗日战争是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内民主革命相结合的战争。

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民党、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取得的;维护统一战线的基础国共合作,推动民主革命进程,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的。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根本转折:一是近百年间中国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无不遭受失败,抗日战争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二是八年抗战决定性地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

抗日战争中,军事上与国内政治关系上同时存在着两个过程、两种演变:一个过程、一种演变是日本侵略者的力量由强变弱,由军事胜利到最后彻底失败;又一个过程、一种演变是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力量朝相反方向发展,人民力量迅速壮大起来。

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大政治势力朝相反方向变化,是它们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上产生的对抗战的不同态度、与人民群众的不同关系造成的。

由于国共两党的政策、方针及其实践存在着巨大差异,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明显不同。

中国共产党深得人心,力量大发展,威望不断上升;国民党丧失民心,日渐孤立,地位急剧下降。

两党各自不同的政治运行,决定了各自的政治前程。

抗日风云(三)希特勒自杀日本投降王先金编著第十三章湘西会战芷江受降美军战舰日本署降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1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

毛泽东肯定地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战略防御战役,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源、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基地。

8月15日,国民党政府下达总动员令。

8月20日,国民党军事当局颁发《战争指导方针》,正式确定“以持久战为基本主旨,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敌人”的战略方针,以转换优劣形势,争取抗战胜利。

为此遂决定在平汉、津浦两线设立三道防线,以阵地战阻击日军进攻;同时在上海开辟战场,迫使日军改变作战方向,避免侵华日军集中主力在华北与我决战。

1937年10月中旬的忻口太原战役,国民党第2战区集中了28万余人的兵力,在八路军的密切配合下,依托山地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二万余人,迟滞了日军沿同浦路南犯,营造了华北有利局势。

“八一三”开始的淞沪抗战,国民党先后调集64个师70余万人的重兵,抗击日军22万余人的进攻。

国民党军对日军各据点发动多次围攻,战役中期坚决抗击日军以重兵切断宁沪铁路,从西南方向封闭上海的企图,并以6个师(旅)对日军实施了大规模的反击,作战中涌现了许多爱国将领和广大士兵与敌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

太原、上海失陷后,中日战争的主战场转移到以徐州为中心的黄淮地区。

1938年2月,国民党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采纳周恩来提出的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的作战指导方针,采取“北攻南守”策略,集中67个师(旅)45万余人的兵力,从2月12日起,以两个集团军分别攻击济宁、邹县日军,歼敌数千人。

3月中旬,日军第10师团逼进台儿庄,国民党军一部在台儿庄拼死抵抗,随后组织7个师对当面之敌进行反击,歼灭日军两万余人,迫使敌人放弃对台儿庄的攻击。

4月中旬,日军采取南北对进、侧翼迂回的战法,对徐州展开进攻。

国民党军进行了顽强的抗击,在伤亡近20万人、力量不济的情况下,最后放弃了徐州,但也取得了消灭日军3万多人的重大战果。

此后进行的武汉保卫战,国民党军在武汉地区坚守三个多月,毙伤日军两万余人。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一年四个月,国民党军共毙伤俘日军25万人,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同时付出了重大牺牲,其正规军损失达104万多人。

它客观上也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国民党政府被迫迁都退守重庆,在15个月内丢失华北、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共13个省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正面战场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里,对日军的进攻仍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共毙俘日军26万余人,自己也付出了102万人的重大伤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蒋介石采取了“保存实力,等待胜利”的方针。

相反,在反共方面却积极了。

1941年1月,国民党军第3战区调集7个多师8万余人的兵力,发动围歼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从1943年6月开始,蒋介石先后调集第8战区5个集团军近50万人,扩大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准备分9路闪击延安。

只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及时揭露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才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共阴谋。

特别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敌后战场已在华北、华中广大地区对日军实施大规模反攻的1944年,国民党军在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也称“一号作战”)中,迅即溃败,又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和洛阳、长沙、桂林等146个大小城市。

这完全是国民党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结果。

不过,国民党军对于与美、英盟军联合作战还比较积极,1943年11月至1945年3月,先后以8个军共22个师的兵力,在滇西、缅北地区与美军共同对日作战,歼灭了日军第18、56师团大部和击溃另两个师团各一部,毙伤日军4.8万余人,打通了中印和滇缅公路。

1944年底,国民党在昆明成立陆军总司令部,将机动兵力编成4个新的作战兵团。

至1945年春,国民党军装备的美械部队已达35个师,并陆续得到外援,新编兵团已在西南省份编组和部署完毕。

但是,国民党并未适时向日军发动战略反攻。

4月后,广西日军向湖南撤退,国民党军还不敢追击。

至5月后,国民党才以第3、第4方面军主力尾追日军,但仍避免与日军交战,5月下旬收复南宁,6月下旬收复柳州,7月下旬收复桂林。

8月17日,国民党军收复全县,而日本政府已于8月15日宣布投降。

这时,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指令下,加速从西南大后方空运至华北、华中、华南抢占战略要地,对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的对日大反攻不但不予配合,反而无理阻挠和破坏,甚至与日伪暗中勾结,进攻八路军、新四军,致使敌后解放区军民的大反攻作战在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后,还一直持续到1945年底。

整个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规模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战斗38931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自己付出322余万人的重大伤亡。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官兵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郝梦龄、戴安澜等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

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