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1.“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材料中的“它”是指A.大运河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筒车2.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出现于A.西周B.战国C.秦朝D.汉朝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4.《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5.图5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A.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6.右图中反映的耕作方式应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种7.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C.耕作经验的丰富 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8.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A.商品经济B.小农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9.(2008年6月福建会考13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10、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地主经济C、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下的经济D、封建庄园经济商业11.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A.商朝人善于经商B.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功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12.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A.汉朝B.隋朝C.宋朝D.明朝13.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
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1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的A. 商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15.电视剧《大汉天子》是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16.“大街小巷叫卖食品货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到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A、西汉长安B、唐朝长安C、北宋开封D、南宋临安17.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向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18.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19.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
这说明 ( )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③唐代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④“侵街”的现象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仍大量存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农产品商品化B.清朝前期城市繁华C.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兴起了较多工商业城市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手工业21.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
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A.原始社会末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22.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23.右图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
它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
这反映出A.汉代丝织业工艺水平高超B.汉代毛纺织业取得重大进展C.棉织品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D.它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24.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映成趣。
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25. 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
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26.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 )27.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A.全部销往海外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C.质量普遍不高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28.下列现象在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用丝做衣料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③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④棉花种植推广到闽粤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29.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30.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
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 )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31.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象征。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B.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 D.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32.明朝小说《警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
由此可知①施复夫妇是机户②当时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当时农业还较落后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重农抑商政策33.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①商周②西汉③明清A. ①②③B. ①③C. ①②D. ②③34.商较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
”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A.工业B.手工业C.农业D.商业17.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35.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和人)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仪式说明了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C.立春乃统治者祭祖之日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36.(2008年山东会考9题)《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A.提倡商品经济B.要求贤者舍本逐末C.认为工商并重D.强调重农抑商37.《汉书》中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从中看出:①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汉代农民生活贫困③汉代商人社会地位低下④汉朝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生产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8.下列言论中,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主张农商并重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
(商鞅)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张居正)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39.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原因是 ( )A.生产力的不断进步B.从商容易致富C.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D.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40.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二、非选择题1.连线题(6分)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请将下列图片中所示的我国古代生产工具与相对应的时间和用途分别连线。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
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织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
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
此后,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包括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 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
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
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