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书报告
《白鹿原》这本书几年前看了好多遍,却都没有看完,每次只是看了一半就停下,直到暑假有了充足的时间,再次捧起这本600多页的长篇小说,从头到尾看完了。
经典就是经典。
隔了多年再读,不但不生起倦心,反而越发觉得书的妙处,好看又耐看,宏大的背景,缜密的构思,人物的爱恨情仇,秒杀如今轻浮的都市言情穿越奇幻,对陈忠实更多分敬佩。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扉页上这句话,显示出作者的“野心”,和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一样,他想写描摹出一个时代,也追求宏大叙事,都是以家族恩怨兴衰为轴,附带时代变迁。
与《平凡的世界》相比,《白鹿原》时代跨越得更多,城头王旗多次变换,千年儒学传统浸润下族长,神秘不可知的力量,论广度,要胜于前者。
白鹿原确实能够称得上是一部宏大的史诗级别的小说,一条主要的故事线索就是在陕西的白鹿原这么一个地方的人们从经历封建时代到后来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这其中曲折的一段故事。
在这段历史故事中作者设定了很多的人物形象来丰满着故事,设定了很多的情节构成来填充。
虽然立足于近代,却透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和行为描写,
将一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的民间生活毫无保留地曝露在读者面前。
白嘉轩是贯穿故事始终的悲剧性人物,他生就是来遭受苦难的,娶了六房媳妇都离奇死亡,也让原本殷实的家里变得一贫如洗,村里的种种谣言,让他不得不为了父亲的夙愿跑到山里讨媳妇。
总结自己的一生,用他的话说:“我一辈子没害过人,没亏过人,没做过邪事恶事。
”但他最赏识的儿子恨过他,他从不当外人看的长工鹿三的儿子黑娃怨过他,他宠爱的女儿不理解他。
陪伴一生的妻子去世时正值瘟疫大面积传播,敬爱的母亲去世时正值乱世,两人的丧事他都只能草草了事。
他生就一副庄稼人的性格,恪守着老祖宗留下的习俗,做事公正摸着良心说话,村里没人说过他一句闲话。
多舛的人生练就了他处世不惊温润不屈的性格,女儿为了革命理想离开他,甚至到死也未能再见父亲一面;大儿子孝文被下了圈套,与他反目成仇,堕落不堪;黑娃看不惯他太过挺直的腰,当了土匪后把他打成佝偻;他目睹了妻子母亲鹿三的接连去世;这些都没能将他打败,他选择了忍耐,选择了以德报怨。
将命运加在他身上的苦难一一承受,又把践踏他尊严赐予他磨难的人一一原谅。
他是白鹿原上最顽固最保守的代表,没人像他那般对世代流传
的美德虔诚捍卫,他继承了这些,又把这些传承给后人。
白嘉轩这个人,积聚了天地浩然一生正气,命硬心硬但从不狠,比起他一生所受的苦,最后的那一句“一生只做过一件亏心事”也让我潸然泪下。
虽然时间匆匆,常人亏心事不知多少,他却为一件亏心事惭愧,映射了光明磊落的一生,是封建社会中中国地主、族长的缩影,正是有了这样的人,中华文明才能五千年传承不息。
在《白鹿原》众多的人物中我感兴趣也是最敬佩的人物而且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朱先生了,他仿佛就是作者在这部小说里面安排的一根线一样,一直在在跟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而不断地进步着。
世界上本不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人恶贯满盈,依然逍遥法外;有人善良宽厚,却会不得好死。
难道世上真的没有公理了吗,当然不是,因为公道自在人心,只有真正明白历史潮流的人,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不迷失自己。
不管是在清晚期;军阀混战时;民国时,还是在解放前后,有多少人可以不迷失自己,独善其身!不管再怎么改朝换代,朱先生都是受到政府官员尊敬的,一个不随欲望驱使,从善从流的人是不惧怕什么的,当一个人,无欲无求时,世界便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他看清了大清早晚气数将尽;国民党早晚会
亡,共产党是否真如想象的那么好他也是智者见智。
朱先生深知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不然心狠狡诈的白孝文怎能在解放后也如鱼得水,改邪归正的黑娃却不明不白的做了刀下鬼。
我们有时只能去追求完美,但是并不能苛责无过,我想,人的一生不可能预见有多少挫折,更不能知道这辈子会享多大福,只有做事做人无愧于心,正向一句话说的"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黑娃是真正继承朱先生衣钵的人,真正读懂朱先生的人,我想黑娃在临死前一定是坦然的,死的如朱先生一样安详,他是幸福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要比白孝文幸福得多。
朱先生就像是所有人的老师,白嘉轩可以说是一个悟道的人生,黑娃可以说是一个顿悟的人生,而白孝文、鹿子霖等却是随波逐流的人生。
一生很短,总是在一个有一个的偶然中,改变着一个人的际遇。
冷先生是一个完美的人,这样的人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会有那样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秀才的傲骨及中国传统文化人的坚守坚定坚持在他的身上留下烙印,中国的脊梁。
黑娃和孝文由坏变好,命途迥异殊途同归,又以惊异的最后结束了。
不过他俩让我更加理解,人性多面,没有绝对。
书中的女人大多都没有名字,如白鹿氏等等,田
小娥在书中的一个艳压群芳的外村女子,封建社会下的可怜妇女。
她骨子里是一个能吃苦不嫌贫爱富的女子,跟着黑娃时吃苦也没有怨言,可一生都没有遇到一个踏实靠住的男人,从七十岁的老状元到投奔革命做土匪的黑娃,从色胆包天的淫贼鹿子霖到从族长沦为乞丐的白孝文,没人真正想和她安家立业,所以她至死也落得了个淫娃荡妇的名声,换到这个年代,她最多的一个年轻漂亮的二奶罢了,况且若没有最初十八岁少女嫁给七十岁老头的悲剧,她也许还是一个幸福快乐生活和高富帅双宿双飞的白富美。
然而她又是何其可怜,美丽的姿色生在那个女子没有丝毫地位的年代,也许注定了她的悲剧。
首先她嫁给第一个老头一定不是出于自愿,很可能是父母为了聘礼将她“卖”给了对方做小妾,强势的大老婆使她很少得到丈夫的爱护,她引诱黑娃,应该是出于生理本能和她自己都不一定意识到了的反抗心理,她后来也确实对黑娃产生了感情,一起在破窑洞里本来准备好好过日子,天不遂人愿,黑娃被卷入历史漩涡,小娥只能想到求鹿子霖帮忙,鹿子霖这时候露出了他的风流本性,趁火打劫一般上了小娥的炕,后来又教唆小娥引诱了白孝文,读的时候本来对这个女人十分厌恶,但是当她思及白孝文其实是一个做不了坏事的好人时,戏弄了鹿
子霖,让人震惊,这个随便的女人显示了她的正义感。
然而她的名声越来越烂,人们把错归在这个女人身上,而对男人的错却不大追究,耿直的鹿三一心认为小娥害了黑娃害了孝文,终于在一天晚上刺杀了小娥。
这个可怜的女人尸体腐臭弥漫全村时才被人们注意到已经死了。
小娥固然比正经女人多了些放荡,然而造成这些悲剧的绝全不是她的错,在那个女人只是男人附属品的年代,她只是一个悲剧的牺牲品。
为什么要写田小娥这个人物,陈忠实说“官办的县志不惜工本记载贞妇烈女的代号和事例,民间历久不衰传播的却是荡妇淫娃的故事……这个民族的面皮和内心的分裂由来已久。
”
这本书把中国乡土故事浓缩在两个家族中,雕琢的每个角色都各自代表了典型的一类人,与《百年孤独》有异曲同工之妙,《白鹿原》的人物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魔幻主义用作点睛之笔,蒙上神秘色彩,令人对白鹿原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