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第六章
也规定得最多。宗亲设有宗族组织。宗族定期举行会议,决定宗族大事, 解决宗族纷争,奖惩宗族成员,成为封建统治制度下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而外亲、妻亲则是亲属中的次要部分,相互间基本无权利、义务。我国古 代对于亲属的分类,不能科学地反映亲属关系的疏远近,是重男轻女,以 男子为中心的宗法制度的产物。这种分类法相沿数千年之久,至1930年 国民党政府民法亲属编,废除了我国古代将亲属分为宗亲、外亲和妻亲的 制度。 (二)现代亲属的分类 亲属关系纵横交错,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按亲属间的联系中介, 可将亲属分为男系亲与女系亲、父系亲与母系亲、直系亲与旁系亲、按亲
旁系血亲的配偶,如嫂、弟媳、侄媳、侄女婿、伯母、姑父、姨父、舅
母、婶母等。 配偶的旁系血亲,如妻的兄弟姐妹和伯叔、夫的兄弟姐妹和伯叔等。
配偶的旁系血亲的配偶,如妯娌、连襟、夫的伯母和婶母、妻的伯母和
婶母等。 附:辈分及长辈亲、同辈亲与晚辈亲 辈分又称行辈,是指亲属间的世代第次。辈分按世代来划分,以一世代 为一辈分。按辈分的不同,可将亲属分为长辈亲、同辈亲和晚辈亲。 1.长辈亲(1日称尊亲属)。指高于己身辈分的亲属.即父母辈及父母辈 以上的亲属。如父母、伯叔父母、姑父、祖父母、外祖父母等。 2.同辈亲(又称平辈亲)。指与己身辈分相同的亲属。如兄弟姐妹、堂兄
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亲属分为近亲属和一般亲属;按亲属的辈分,可
将亲属分为长辈亲、晚辈亲与同辈亲;按亲属关系的发生原因,可将亲属
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最后一种分类是当代国家对亲属最基本的分类。
现代各国大都根据亲属产生的原因,将亲属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 1.配偶。配偶即夫妻。男女因结婚而互为配偶。配偶关系即夫妻关系。 配偶在亲属关系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它是血亲和姻亲产生的源泉和基 础,在亲属关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于配偶能否为亲属的类别之一,现代国家有两种不同的立法例:一种 规定,亲属包括血亲和姻亲两类,未把配偶列入亲属的种类。如德国、瑞 士的立法;另一种规定,亲属包括血亲、姻亲和配偶三类。如日本、韩国 的立法。在法学理论上亦有两种主张:否定说认为,配偶仅为产生血亲和 姻亲之源泉,而非亲属的本体,并且配偶之间既无亲系可循,又无亲等可 定。故配偶自为配偶,不能列入亲属种类之中;肯定说认为,配偶既是血
母)的或半血缘(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都属自然血亲的范围。
在原始社会,自然血亲是组成社会生产、生活的单位——氏族组织的基
础。同一氏族的成员相互间都具有自然血缘联系。恩格劳动保护指出: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 就愈中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但就是在发达的现代社会中, 家庭中的权利义务也大多发生在自然血亲之间。 ②拟制血亲。指本无该种血亲应具有的血缘关系,而由法律确认其为该 种自然血亲具有同等权利义务的亲属。由于此种血亲不是自然形成的,而 是法律设定的,故又称“准血亲”。我国现行《婚姻法》确认的拟制血亲 有两类:一是养父母与养子女、及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其他近亲属;二是有 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 (2)从血缘关系纵横联系的角度,可分为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亲系, 是指亲属间的联络系统。亲属以婚姻、血缘为基础,构成纵横交错,互相
益缩小,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日趋增多。可见,亲属与家
庭成员的区别是,家庭成员仅仅是亲属中的极少部分,亲属的范围要广泛
得多。因此,家庭成员一定是亲属,而亲属不一定是家庭成员。
二、亲属的种类 亲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按不同的标准,划分的种类不同。 (一)我国古代亲属的分类 我国古代礼和法根据宗法制度以男系为中心,将亲属分为宗亲、外亲和
1.亲属的产生有特定的原因。这是指要发生亲属关系,必须具有婚姻关
系、血缘关系或法律拟制三个原因之一。因婚姻而产生的亲属,包括配偶 和姻亲。因血缘联系而产生的亲属,限于自然血亲。如父母、子女、兄弟 姐妹,伯、叔、姑与侄子女等。因法律拟制产生的亲属,指基于甘种法律 行为或法律事实,法律即认为主体之间互为亲属。如因收养成立而发生的 养父母与养子女,因抚养关系而发生的继父母与继子女,被我国法律承认 为拟制血亲。 2.法律确认的亲属之间互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亲属这种社会关系一经 法律调整,即在具有亲属身份的主体之间产生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正 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 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我 国现行法律确认互有抚养权利义务的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 姐妹、祖孙等。当然,法律上无抚养权利义务的亲属,如皮侄、舅甥等,
属的主要区别是,亲属的范围要比家属的范围广得多,家属不一定是亲属,
而亲属也不一定是家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国民常政府的一切旧法律。我国《婚姻 法》亦废除了家长制,无家长、家属的划分,改称家庭成员。虽民间习惯 上仍然沿用家长、家属的说法,但其内涵已与古代的家长、家属不同。/ 比种称谓已无法律意义。同居一家的家庭成员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享有 平等的权利和承担平等的义务。 2.亲属与家庭成员的区别。家庭成员,是指导同居一家共同生活并互有 权利义务的亲属。我国古代提倡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家庭成员往往由血缘 关系较为密切的近亲属以及其配偶组成。我国现代家庭成员一般由配偶及 父母子女等血缘关系极为密切的近亲属组成。随着社会发展,家庭规模日
①父系血亲。指通过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介联系的亲属,如祖父母、伯、
叔、姑、堂兄弟姐妹等。
②母系血亲。指通过母亲的血缘关系为中介联系的亲属,如外祖父母、
舅、姨、舅表兄弟姐妹等。 3.姻亲。指以婚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但配偶除外。男女结婚后,配 偶一方与另一方配偶的亲属之间即发生姻亲关系。姻亲又可根据不同的标 准,划分为以下种类: (1)根据中介亲属的种类之不同,姻亲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①血亲的配偶。即己身血亲的配偶,如儿媳、女婿、姐妹夫、姑父、舅 母、姨父、伯母等,及无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活的奴婢、妾、童养媳等,因为与家长有人身依附关系,法律也认为是家
属。国民党政府1931年施行的民法亲属编规定“家置家长”,法律强调 家长的义务,并明文规定家长不分性别,男女均可充当。但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际上,就当时家制的作用看……不过为封建社会
的各种遗留物——妾、童养媳、婢仆等——设置容身之地。”必须指出,
②配偶的血亲。即己身配偶的血亲,如公婆、岳父母、夫的兄弟姐妹、
妻的兄弟姐妹等,及无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③配偶的血亲的配偶。指己身与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如妯娌、连襟等。
必须指出,我国《婚姻法》对姻公婆、丧偶的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 义务的,可以作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继承公婆或岳父母的遗产。这有 利于提倡和宏扬敬老、养老的社会主义道德。也体现了权利义务相一致原 则的要求。 (2)根据亲系之不同,姻亲可分为直系姻亲与旁系姻亲: ①直系姻亲。包括己身直系血亲的配偶和配偶的直系血亲.前者如儿媳、 女婿、孙媳、孙女婿、养儿媳、养女婿以及无扶养关系的继父母等;后者 如公婆、岳父母,以及无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等。 ②旁系姻亲。包括旁系血亲的配偶、配偶的旁系血亲和配偶的旁系血亲 的配偶三类人。
第六章 亲属关系通则 立法研究
主讲人:张遂
第一节
一、亲属的涵义
概
述
(一)亲属的概念
在当代法学中,亲属是指基于婚姻、血缘以及法律拟制而产生的社会 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一经法律调整,便在具有亲属身份的主体之间产生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亲属,有生物学上的亲属与法律上的亲属之分。生物学上的亲属,是 指以两性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它上下各代延续无穷、范围很广。 法律上的亲属,是指法律承认并规定有权利义务的亲属,即仅包括一定 范围的生物学上的亲属,以及法律拟制血亲,其范围较窄。法律上的亲 属关系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仍可出于道义而相互扶助。我国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为禁婚亲,他们负有
相互间不得结婚的义务。 综上所述,法律上的亲属同时具有以上三个特征,这使其与其他一般的 社会关系相区别,也与生物学的亲属区别开来。 此外,还须注意,亲属与家属及家庭成员的区别: 1.亲属与家属的区别。家属是与家长相对应的称谓。我国古代的礼法规 定,实行家长制,每个家庭没有家长,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则为家属,主要包括家长的妻、子女、儿媳等近亲属。对于在家庭共同生
旧律称之为“来归之妇”。 (3)出自同一祖先,未结婚的父系女性血亲。如未婚的女儿、姐妹、姑、
侄女等。旧律称之为“在室女”。这些亲属一旦出嫁,就脱离娘家的宗族
而成为其夫家宗族的宗亲。如果其被夫“休弃”回到娘家,则又恢复其父 亲宗族的成员身份。
2.外亲。指以女系血统相联系的亲属,包括以下两类亲属:
(1)以母亲血疑难相联系的亲属。旧律称为“母党”或“母族”,如外 祖父母、舅、姨、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
弟姐妹、姐妹夫等。
3、亲(旧称卑亲属)。指低于己身辈分的亲属,即子女辈及子女辈以下的 亲属。如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女等。
亲属的辈分与亲属的种类及亲属的亲系相结合,可进一步细分出:长辈
血亲(直系、旁系)和长辈姻亲(直系、旁系);同辈旁系血亲和同辈旁系姻
亲;晚辈血亲(直系、旁系)和晚辈姻亲(直系、旁系)。但必须注意,直系 亲不可能辈分相同;配偶问则无辈分之分。 三、亲属的范围 亲属作为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可上下左右延 续无穷。亲属关系的内容也多种多样。法律无必要,也不可能调整所有的 亲属关系,有的亲属关系可由道德、习惯等调整。法律所调整的,只是一 定范围内的亲属关系,并且所规定的,只是必须依法处理的具体事项。在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的法律调整的亲属关系范围有所不同。哪些亲 属关系应列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及亲属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所决定,并与该社会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一般说来,亲 属关系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起的作用。古代社会大于近、现代社会, 故古代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范围是大于近现代法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