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双元制模式及其发展研究

德国双元制模式及其发展研究

2、博采众长构建中国特色的职教模式和职教 课程模式
3、加强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和协调政府、 行业、企业和学校等方面的权力和义务(职 教法、促进法、投资法)。
4、实行职业教育全免费制度,使职业教育真 正地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
5、完善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 后上岗”的规定。
6、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三、继续加强宽基础面的课程体系,以促进 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机会。
四、学制逐渐由3年半减至3年。
五、中央与地方更加紧密的合作,使职业教 育更加具有区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六、成功的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在一个坚定的 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学生要具有终身学 习能力,以促进其职业发展和个性发展。
七、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以消除某些不利 因素。
2003年12月4日,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就确保 职业教育与培训及所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发表了 一个关于确保德国职业教育稳定性并提出了多项改革 建议的“各州要求清单”。
第一,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双元制”职业教 育体系应减少对经济发展峰谷的依赖性,并应消除影响职业 教育发展的障碍。
第二,职业教育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教育。区域职业教育 的实施者就是具有更重要的决策价值和责任空间。
第三,职业教育是确保国际竞争力的教育。全 球化要求未来扩展职业教育的国际性,确保于其他 国家教育体系的兼容性。
师傅培训 (1~2年)
高 级
企业工作(2~3年)



双元制培训(3~3年半)


实 科 年中 )学 (
主 要 年中 )学 (
5 6 9
小 学(4年)
“双元制”模式培训过程
小学 (四年)
高级中学 九年制
主要中学 (五年制)
实科中学 (六年制)
企业(培训中心)+ 职业学校=3年~3年半 实践教学70% + 理论实践教学30%=100%
2、另一部分政治家则对经合组织采取的测试 方法没有涉及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评价, 以及没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进行观察提出了 批评。
“培训攻势行动”——“双元制”是一个开发就业 能力、人格个性和职业后备力量的有效教育平台
“2003培训攻势”行动的内容有3个重点: 一 是在全德范围内特别是在相关行业领域有目的地 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活动;二是为进行结构改革对 现有的职业教育方案实施新的定位并开发新的方 案;三是放宽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
(二)关于发展潜力
1、德国职业教育在企业培训位置供给与社会培 训需求之间的匹配,以及基础知识、核心技能、专 业知识与继续教育之间的衔接,还存在很大的发展 空间。
2、德国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等值的和集成的 职业教育体系。
3、使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获得与普通教育等 值的进入“双元制”专科大学(学院)或进入 与专业资格有关的大学学习的可能性,等等。
八、提高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通融性。
九、建立一个独立、等值和集成化的职教体系。
十、必须不断地改造老专业,开发新专业。
十一、加强职业继续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继续 教育和衔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十二、通过采取工作过程导向的可选模块与必选 模块构建新的课程模式。
若干启迪与思索
1、实施双元制职教模式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
第四,职业教育是强化校企合作的教育。培训 企业与职业学校仍将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 基本支柱。
第五,职业教育是获得社会认可的教育。
第六,职业教育是极具灵活性的教育。 新制定的法律将保持原职业教育法律所规范 的灵活性原则,以使“双元制”具有更灵活的 发展空间。
(二)新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或《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 即将予以规范的几项重大的改革内容
❖ 联邦议会共识 ❖ 培训攻势行动 ❖ 法律改革要点 ❖ 各州要求清单
“联邦议会共识”——“双元制”是一个具有存在价值、 发展潜力和改革创新需求的有效教育模式
(一)关于存在价值
会议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却有着 近 乎完全的共识:学习与工作结合,即在工作中学习的德 国职业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制”模式,仍是一种具 有 存在价值、发展潜力和改革需求的模式。
7、合理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通 融性。
8、构建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课程 体系。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近期发展动态综 述
2002年10月召开的第4届德国联邦职教所学术大会 和2004年3月召开的第13届德国高校职教大会,阐明了 对“双元制”的评述,以及鲜明地提出了德国职业教育 发 展与改革的宗旨。
四是,制定开发现代化的《职业培训条例》的 结构,通过采取工作过程导向的可选模块与必 选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五是,制定强化职业教育合作的措施。
六是,制定、认可分别在国外与国内接受的职业教育和 培训内容的集成化规则。引入“欧洲职业教育通行证”、 “欧洲简历”、“欧洲证书”以及“欧洲职业教育学分制” 等概念。
德国双元制模式及其发展研究
雷正光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
德国双元制模式及其发展研究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近期发展动态综述 三、德国的师傅培训(技师培训) 四、德国的技术员培训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
双元制模式的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企业为主、能力本位,为 企业培养第一线适应性强、高素质的技术 工人和服务人员。
其五,各签字方呼吁在劳动工资合同中应 更多地增加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
“2003培训攻势”措施:
给10万个企业写信要求增加培训位置;举办国家 职业教育专题会议;实施“职业教育远足”计划,专门 寻访那些在开展职业教育中的“问题地区”,目的是增 加培训位置、制定地区培训协议;将2003年6月24日定 为全国“职业教育日”。
模式层面
“德国双元制”又是一种模式,即是一种以 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从总体上 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 业的能力。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其课程 实施和评价均要与就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学院
高等学校入学资格
高等学校入学资格
技术员培训 (2年)
其二,为在今后几年内明显提高参加职业教育 的德国企业的数量,各签字方将为此采取其他相关 措施。
其三,为充分挖掘培训潜力,必须尽快完 成业已开始的具有较高灵活性的培训职业。为 使学习有一定困难的青年人容易就业,应在那 些就业前景广阔而对职业能力要求相对低的领 域开发新的培训职业。
其四,为增强职业教育对企业和普通学校 毕业生的吸引力,应大大提高职业教育进入高 等教育领域的通融性,并使这一措施在欧洲层 面获得认可。
“法律改革要点”——“双元制”是一个保障个性 发展、经济需求与理论实践结合的有效教育体系
“双元制”职业教育必须实行结构性的改革,使其具 有
现代化的特征。改革的目标不仅是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和质量,而且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培训位置,从而增强德
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要点
2004年2月9日,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对即将修订的新《联 邦职业教育法》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要点”,主要涉及 6个方面的内容:
结构机工 设备机工 汽车机工
3
3.5
生产技术 操作技术 机械和系统技术 器械与精密机械技术 冲压和压型技术 制模技术 工具加工技术 车削技术 自动车削技术 铣削技术 磨削技术 金属结构和造船技术 装配技术 精密板材和结构技术 设备技术 供给技术
汽车机工
专业方向
双 元 制 模 式 “能 力 本 位” 在 课 程 上 的 体 现
在《2003培训攻势的联合声明》指出,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为大多数青年人夯实 持续就业能力的一个基础平台,并且它通 过这一基础平台使青年人具有终身职业学 习能力,以促进其职业发展及个性发展。
“2003培训攻势”目标:
其一,经济联合会、联邦政府和工会将尽一切 努力使所有愿意并有能力参加职业教育的年轻人获 得培训位置。
4、学习时间分配应跨越培训生涯、职业生 涯与工作生涯;教育内容应模块化;学习地点 应多元化与网络化。
(三)关于改革需求
1、鉴于世界经合组织不久前对世界部分国家 15岁年龄组青少年文化知识测试(PISA)中德国 位置偏后的结果,德国联邦议会的政治家们指出, 成功的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在一个坚实的文化技术 上,即阅读、书写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之上。



































































双元制模式在我国的 典型试验中应正视的几个矛盾
一、严格立法执法和法律不全不严之间的矛盾 二、企业为主与学校为主之间的矛盾 三、宽基础与单专业之间的矛盾 四、能力本位与学科本位之间的矛盾 五、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之间的矛盾(三段式与项目课程等) 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之间的矛盾 七、实用性与逻辑性之间的矛盾 八、收费与免费之间的矛盾
七是,制定开发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考试形式的规则。
八是,制定允许“全学校式”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参加行 业协会举办的培训职业(专业)毕业考试的规则。
九是,制定开发职业准备教育措施的规则。
十是,制定连接职业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的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