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课程 PPT
好的课程还需真实的教育来检验,孩子是否对农耕课程感 兴趣?六农课程的实施方法是否适合3——6岁的幼儿?不 同年龄班幼儿探索主题有何差异?能否有效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前期组织老师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走访农户、上网 查寻等多种方式搜集新安地区农耕相关的课程资源,再经 过仔细斟酌、筛选和整理,最终确立了打造了一个以农业 科普教育、农业文化教育、农作体验、农具制作、农耕文 化传播为一体的农耕课程体系,以农食、农作、农畜、农 具、农时、农谚等多维度、多向面的亲身体验、实践操作 来达成亲农耕、学科普、乐成长的目的。与此同时,每一 个课程方案都尽可能的做到生动有趣,且有具体的三维目 标作指引,以实现幼儿知情意行的统一整合。
(三)内容编排,道法自然。
由于农耕文化强调“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精神,因此, 农耕课程会根据时令节气、气候物候、季节更替等方面的变化 规律安排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具体来说,会随着一年时序 的变化,将农耕课程分为春种、夏管、秋收、冬享四个阶段进 行,让幼儿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体会和复演古人先贤经过长期 实践总结出的规律,感受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精准把握的深刻 智慧。内容编排以时令节气为线索,设置单元主题活动,将五 大领域核心经验,融于“农作、农畜、农食、农器、农谚、农 技”中,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农耕课程体系:“播种春天”“农 耕园趣事”“新安特产”“樱桃沟之美”“美味的烫面 角”“收获的秋天”等十几个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从幼儿 实际出发,既符合园本课程目标,也适合幼儿学习,既能展示 出本土人文精神又能突出农耕特征。
第二,在课程组织安排上,会根据农耕课程具体项目的复杂程度、难 易程度做出因时、因地、因境、因人而异的安排。通常要求每半月有 一次农耕课程,每一次农耕课程都是在集体备课、反复推敲、打磨、 研讨的基础上才能投入实施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在一个友爱、团结、 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明,享受农耕乐趣。
农耕课程目标
感受天地之息;体验农耕乐趣;认同家乡文化;萌发家乡情。
(1)多途径、多方法了解家乡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资源特 产,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热爱自然,亲近动植物,懂得如何观察、了解、照顾 它们。
(3)喜欢参加农耕活动,通过种植、饲养、采摘、烹饪等 活动,逐步扩大探索视野。
农耕课程内容的选编
(一)农耕课程评价的原则
农耕课程评价
1.科学性原则
农耕课程评价的方法要设计科学,制定客观、明确、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防止人为的、主观的、 片面的程评价要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幼儿思维认知的特点,又要考虑教师的教学、幼儿的需求与能力水平、 素质教育,更要考虑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统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因素,不可偏颇。
4.可操作性原则
农耕课程评价内容条款要简单明了,易记好操作,简便可行,不钻牛角尖,不人为设置障碍。
5.能力素质原则
农耕课程评价要十分注重考察是否能够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是否能够全面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农耕课程评价标准
1.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农耕课程的评价,我们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 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 相结合,相对评价与个体差异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差 异性评价相结合。尤其注重对幼儿学习过程的评价,坚持过 程性、多次性、随机性的评价,关注幼儿的学习的动机、行 为习惯、意志品质等,倡导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评价标 准和方法,以促进其在学习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利于激发学 习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播种春天”主题活动
农耕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农耕课程在顶层设计上既注意贯彻国家、地方关于课程设置的基本要 求,又特别重视乡村元素、乡土资源、乡土文化的渗透,旨在让幼儿 在融归自然的课程实践中,体会“遵自然、守天道”的农耕智慧,捡 拾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用农耕文明、农耕精神滋养现代生活。农耕 课程能否在其课程理念下顺利开展,达成课程目标,其组织和实施是 一个关键环节,它需要全园教职工、幼儿及家长的能力配合。
3.幼儿主体性原则
农耕课程应以幼儿的需求为主体,做到知识丰富,框架结构合理,难易程度适中,重难点突出,兼具趣味性、生活性、科学性、 本土性与发展性。并且,评价要将幼儿的活动方案的评价纳入其中,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 元化。尤其有必要建立一个由幼儿、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农耕课程
农耕课程理念
“应时、取宜、守则、和谐”。
该理念取自于农耕文化的核心精神,不仅揭示出万物有时, 各居其宜,生发有则,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也是对育人 教化本质的高度凝练。“应时”体现出尊重幼儿的身心发 展阶段,既把握教育关键期,又谨防揠苗助长,适时播撒 阳光雨露;“取宜”即根据幼儿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给 予最恰当、最适宜的教育方式、方法;“守则”强调教育 规律的重要性,重视立德树人,培育有“魂”的师生,做 有“根”的教育;“和谐”是以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在 熟悉的农耕乡土环境中做真教育,从而让幼儿过幸福完整 的教育生活,感受天人合一、天地共存的幸福融通状态。
(一)研发新安,蓄势待发。
通过对新安县地域资源和文化现状的学习和吸收,我们确定以“应时、 取宜、守则、和谐”为基本课程开发理念,以“感受天地之息,体验 农耕乐趣,认同家乡文化,激发家乡情。”的课程目标,梳理新安县 幼教中心天地农耕课程资源,精选出“六农”框架,如下图所示。
(二)走进儿童,厚积薄发。
第一,课程编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课程的设定要适 应幼儿的认知水平,并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年龄特点由浅入 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农耕课程体系,通过在田间户外适当 且适宜的劳作体验让幼儿对河洛地区优秀农耕的文化有更 进一步的认识,让每一位孩子都在能亲近大自然、亲近土 地的过程中,用原始、质朴的劳作方式去感受农耕文明 “应时守宜”的时间智慧;同时,通过在尽可能地还原传 统农耕生产生活的环境场所、人文活动、民俗节庆等,帮 助幼儿建立起对农耕文化的基本认知,引导幼儿体验农耕 的快乐,并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