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业务管理
分,应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
2、监测数据“五性”要求 (1)代表性 (2)准确性 (3)精密性 (4)可比性 (5)完整性
3、监测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技 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始终,是 对监测过程的全面管理。
(四)采样技术管理
1、监测技术规范 2、采样仪器、容器 3、样品的不同要求 4、条件与样品记录 5、现场监测项目 6、样品保存与运输 7、样品流转与交接
(五)测试方法管理 1、测试方法的分类 (1)按监测的环境要素分 (2)按环境计量系统分 2、监测方法的正确选用 3、监测仪器的分类管理
仪器设备维护费,按上一年仪器设备总值 的10%计
监测用房
西部地区二级站实验用房面积不低于2500 平方米,三级站实验用房面积不低于1000 平方米。
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人均不低于15平方米。
基本仪器配置
能够保障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质量、污 染源监督监测、加强有机污染物监测和前 处理仪器的基础条件。
、环境监测管理的基本内容
(1)宏观管理 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网络管
理
(2)微观管理 监测点位管理、采样技术管理、测试方法
管理、
监测数据管理、监测综合管理
环境监测管理的作用 (1)当好“耳目”(三个说得清)、“哨兵”
(引领污染治理)和“尺子”(政府目标责任考 核)。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管理执 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八项制度”服务:环 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目标责任 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报登记、 污染物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3)促进环境管理实现“三个转变” 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单项治理向综合治理、 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
(六)记录与报告管理 1、环境监测报告的种类 2、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写原则 3、环境监测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4、原始记录与报告管理常见的问题
第二节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计量认证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一)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1、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 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 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 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包括质量策划、 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 督等内容。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三) 监测点位管理
1、点位的优化设计原则 2、点位布设的具体要求 3、点位布设技术论证 4、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分级与监督管理
监测经费
西部地区业务经费(包括常规监测、质量 保证、报告编写、信息统计等),二级站 每人每年不低于4.0万元;三级站每人每年 不低于3.0万元;
自动监测、信息系统运行费,每个大气自 动监测子站每年运行费用10.0万元,每个水 质自动监测子站每年运行费用20.0万元。
仪器设备购置费,二级站每年不低于80.0万 元,三级站每年不低于10.0万元。
环境监测业务管理
准确地测取数据、科学地解析数据和合理 地综合利用数据的过程,是环境立法、执 法、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以评价环境质量和监督污染物排放为目的, 按照环境标准,对水、气、声、土壤、辐 射、生物等环境中相关因子的浓度、数量、 分布等以及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分析、 评价和监督的活动过程。
应急环境仪器配置
专项监测仪器配置
环境监测技术管理
(一)实验室管理
1、实验室环境
2、监测仪器设备
3、实验用水
4、化学试剂
5、钢瓶使用
6、标准物质和质控样品
(二)监测标准管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 改单 环发(2001)1号
环境监测管理是以监测理论基础、专业基 础和技术基础为组成内容建立起来的一门 学科来指导环境监测实践活动。使监测工 作具有计划性,监测方案具有可行性、操 作程序具有规范性,测试技术具有先进性, 监测数据具有有效性,监测综合结论具有 客观准确性,从而达到“科学监测”。
环境监测管理的特点 (1)目标性 (2)层次性 (3)动态性 (4)整体性
质量保证的核心是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即 监测数据必须满足“五性”(准确性、精密性、 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的特点要求。
环境监测结果是由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 量予以保证的,但其最终取决于最薄弱的一环。
质量保证体系包括: 组织管理 职能管理 制度管理 物质保障 站长的质量意识和管理能力,决定一个监
环境监测组织体系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二级(省级)监测站 (3)三级(地级市、州)监测站 (4)四级(县级)监测站 (5)行业环境监测机构 (6)企业环境环境机构 (7)社会服务类监测机构
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1)大气监测网络
(2)水质监测网络
(3)噪声监测网络
(4)生态监测网络
职能作用
(1)一个目标: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2)两个服务:环境管理、经济可持续发
展
(3)三个说清: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 潜在的环境风险
(4)三个职能:说清环境、支撑决策、服 务社会
主要任务 (1)环境质量监测 (2)污染源监督监测 (3)应急监测 (4)预警监测 (5)专项监测
(5)污染源监测网络
(6)特征污染物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7)56号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
西部地区二级站不少于70人;环境监测技 术人员比例不少于85%;高级技术人员占技 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0%,中级不低于 50%。
西部地区三级站不少于10人;环境监测技 术人员比例不少于75%;中级以上技术人员 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