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教师观
——教学支架与建筑支架的比较
(根据刘儒德讲课录像整理)
教学支架与建筑支架的比较——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1、教学支架不是从零开始,切不可从零开始。
生长,而非生产,学生是在生长,要让学生自主生长;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在教学中要找到学生生长点,需求点。
"生长"颇受教育理论家的青睐。
如杜威、布鲁纳、维果斯基。
所以教师要找到学生的生长点,需求点给予帮助向上引导学生长。
注意:生产不等于生长,建筑属于生产。
2、教学支架要高出学生的现有水平。
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出现在学生面前,支架不能无限制的高,要落在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之内,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在别人的帮助下能达到更高的水平,现有水平与更高水平之间的落差就是"最近发展区"。
现有水平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独立完成的水平。
更高水平指在一定帮助和支持下能够完成的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例:一个1号学生,一个2号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前,教师没有提前教概念,而是通过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例如:测试),发现他们都能达到60分,所以说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一样的。
通过发展水平展开一样的教学,这似乎是很公平的。
依维果斯基观点,这不合理,即认为学生的水平就是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是不公平的。
要看学生的独立完成任务能力,要看学生的潜能。
维果斯基做法:我们在考察时,应该还考察当别人给予帮助时,学生可以进步得多快。
后来经过指导让学生继续做题,一个学生达70分,另一个达到85分。
虽然两个孩子有相同的起点,但是第二个孩子更有潜力。
60到70间就是第一个学生的发展区,60到85间就是第二个学生的发展区。
现有水平+最近发展区,以此来设计对孩子的教育,要使教育落在最近发展区内,“今天在别人帮助下做到的事情,明天就能独立做到”。
孩子喜欢跟比自己年长的人一起玩,今天我不能做到,你教我,我明天就会了。
如果不帮我,我就做不到,就说明教学没有落在我的最近发展区里。
要使教育落在最近发展区内,当变为现实时,学生将会产生新的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支架之间的关系学习者以学任务:1、学习者潜力之内的未学任务(最近发展区),2、学习者潜力之外的未学任务。
所以老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学习其潜力之内的未学任务,学会之后使得学习者潜力之外的未学任务成为新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在这样的循环中促进孩子的成长。
3、教学支架互动递减(教学支架的最重要特点:支架逐渐淡出,生成性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临场状态,生成教学支架,教学支架是非预制的,教学支架是你进我退,根据学生特点淡出的。
北京一特级教师曾把教学的公开赛比作"
吃酒席",什么时候上什么菜都是安排好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教师是不敢展开的,否则后面的菜是端不出来的,一堂课就砸了。
作为教师要“淡出讲台”,好的课不一定具有观赏性,教师可以不站在讲台上。
看学生一节课下来他们的目光都盯在哪里,如果是教师讲台黑板,就说明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4、教学支架淡出后,学生可以进一步自主发展。
在教学里边怎么做就是教学支架呢?教师的鼓励、讲解、提问、提示、反馈、演示等等都是支架!支架与传统教学的分辨标准:教学前给予学生的是否是自主的。
新的学习方式中也有教师讲,只是出现的顺序不同,时机不同,组织不同。
如果一上课就是讲则还是讲授,如果是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再讲则就是一种支架。
不仅量变化,而且形象也在变化。
学生能做的叫他做,他不会了,老师再出手,这样才是一个教学支架的作用。
教学支架是适当,适时、适量的支持有帮助。
5、教学支架的变化:量的变化和形态的变化。
建筑支架的变化:量的变化,形态不变。
6、在教学初期,支架是以知识为第一位的(如概念的理解),但是在教学后期,支架转为方法占主体、策略等方面。
并给适量的支持,落在最近发展区里。
7、教学支架要教学中的位置,不会教的人首先要学会教;会教人要学会不教。
这是教学的两个境界。
我们要使学生讲得好,演得好,问得好,获得自主学习。
“我们不要给学步的孩子送去拐杖”教学支架能不能一下子做到呢?能做到,关键看现在在哪个阶段。
不会教的人要学会教,要思考所教内容,使其与先前知识和以后知识相互联系。
By:qszxudong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