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每题1.5分,共18分)1、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1、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
2、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
2、非侵染性病害:由不良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
3、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3、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
4、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生物。
4、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5、侵染过程: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
5、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6、初次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
6、再次侵染: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
7、避病性:一些寄主植物可能是其生育期与病原物的侵染期不相遇,或者是缺乏足够数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田间生长时不受侵染,从而避开了病害。
7、抗病性:寄主植物对病原生物具有组织结构或生化抗性的性能,以阻止病原生物的侵染。
8、侵染剂量:引起成功侵染所需的最低数量。
8、潜伏侵染:病原物在侵入寄主后暂时不表现症状,也就是保持在潜育阶段,一直到植物生长后期,或有些器官成熟后,或者是环境条件很适宜于发病时,症状才开始表现。
9、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
9、活体营养型:病原物与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关系,它们从细胞组织中吸收营养物质而并不很快引起细胞的死亡,通常菌丝在寄主细胞间发育和蔓延,仅以吸器深入寄主的活细胞内吸收营养。
10、局部侵染:病原物的分布,有的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或点发性的感染。
10、系统侵染:有的则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性的感染。
11、变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形态特征上有差异,并对不同属植物的致病力不同的类群。
11、专化型:在病原物的种内形态特征上无差异,但对不同属植物的致病力不同的类群。
12、毒性:在病原物具有致病力的情况下,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的能力。
12、侵袭力:在病原物具有强毒力的情况下,病原物诱发植物群体病害的相对的能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1、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概括有三个方面,即(生物因素)、(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和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
1、植物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类立克次氏体、类螺质体、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2、常见的病害症状很多,变化也很大。
归纳起来有5种类型,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2、植物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
3、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可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
3、植物病害循环分为(病害发生前阶段)、(个体发病阶段)、群体发病阶段和(病害延续阶段)四个阶段。
4、在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植物的抗性贯彻始终,大体分为(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害)等几种类型。
4、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
概括起来有(休眠)、(腐生)和寄生。
5、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可遗传的特性。
5、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不同,但是从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来说不外乎(直接穿透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三种。
6、植物病原物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攫寄主的生活物质、(机械压力)、产生(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
6、植物被病菌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和相关酶、水分关系等方面。
7、植物多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一般分为(复苏期)、(单利期)、(指数增长期)、(逻辑斯蒂增长期)和衰退期等五个时期。
7、植物病害的预测按照预测的时限可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按预测内容和预报量的不同可分为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和损失预测等。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植物病害的概念包含以下哪项含义?(ABDEF )A.引发病害的原因;B.寄主植物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C.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D.寄主植物的生理变化;E.寄主植物的形态上表现出异常;F.植物生长偏离了正常状态。
1、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表现在(ABCDEF )。
A.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与输导;B.光合作用;C.养分的转移与运输;D.生长与发育速度;E.产物的积累与贮存(产量);F.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再利用(品质)。
2、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它们分属于(BCDEFG )界。
A.生物界;B.动物界;C.原生生物界;D.植物界;E.菌物界;F.原核生物界;G.病毒界。
2、植物发生了植物病害后,对(ABCDEF )有直接影响。
A.农产品的产量和农产品的品质;B.国际贸易;C.人、畜健康;D.国民经济收入;E.农业、林业和牧业的发展;F.生态系统平衡。
3、侵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还可分为:(ABCEFG )A.真菌病害;B.细菌病害;C.病毒病害;D.害菌病害;E.寄生植物病害;F.线虫病害;G.原生动物病害。
3、非侵染性病害按病因不同,可分为:(ACD )A.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B.生物因素侵入所致病害;C.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D.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E.农事操作导致机械病害;F.昆虫取食导致虫口病害。
4、对于毒素来说,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CDEF )A.所有毒素对寄主植物的作用是专化的;B.毒素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毒素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D.毒素是对植物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E.病菌可以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生毒素;F.接种毒素后产生的症状与病原物侵染所引起的病状相同或相似。
4、种子是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场所,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CDEF )。
A.病原真菌能以它的菌核和种子混杂在一起越冬;B.病原细菌能以它的菌丝在种子内外越冬;C.部分病原真菌孢子能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D.种子表面病斑上产生的病菌子实体有的能越冬;E.有的病原物潜伏在种皮内部或胚部越冬;F.有的线虫能在种子表面粘附的土中越冬。
5、指出下列哪些因素是植物的物理被动抗病性因素?(ABCDE )A.蜡质层、角质层;B.钙化化或硅化作用;C.自然孔口的形态和结构特性:如木栓化的孔口。
D.木栓化组织的细胞和细胞间隙充满木栓质;E.植物细胞的胞间层、初生壁所积累的木质素;F.产生愈伤组织。
5、指出下列哪些因素是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ABEF )A.植物含有的酚类物质;B.植物含有的皂角苷;C.植物被诱导产生的过敏性坏死反应;D.植物被诱导产生的植物保卫素;E.植物含有的不饱和内酯;F.植物含有的抑制病菌水解酶物质。
四、简单回答下列各题,(每题5分,共30分)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大致有哪些?答:(1)田间病株:在田间正在生长的病株体内或体外越冬或越夏,在温室等保护地越冬或越夏,在一年生植物上异地越冬和越夏,其他作物、野生寄主或转主寄主越冬或越夏(2)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病原物可以它的休眠体和种子混杂在一起,病原物附着在种子表面,在种子表面有明显的病斑,病原物潜伏在种皮内部或胚部。
(3)土壤: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
(4)病株残体。
(5)肥料。
(6)昆虫媒介。
(7)温室与窖贮。
1、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在寄主植物体内扩展的?答:有些病原真菌菌丝体仅在表皮细胞和角质层之间发展蔓延。
白粉菌菌丝体大都在植物表面,而产生的吸器则伸进表皮细胞吸取养分。
大部分病原真菌的菌丝体是在植物叶片、茎、根等部分的组织内蔓延,它们可以直接穿透寄主细胞(细胞内生菌丝),也可以在细胞间生长(细胞间生菌丝)。
引起蔫萎症状的真菌和细菌是在维管束木质部生长的。
2、如何理解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答: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抗病性降低,更有利于侵染性病原的侵入和发病。
如冻害不仅可以使细胞组织死亡,还往往导致植物的生长势衰弱,使许多病原物更易于侵入。
同样,侵染性病害有时也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如某些叶斑病害不仅引起木本植物提早落叶,也使植株更容易受冻害和霜害。
因此,加强栽培管理,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及时处理病害,可以减轻两类病害的恶性互作。
2、植物病原细菌和病毒是如何在寄主植物体内扩展的?答:细菌:大多数的病原细菌,开始在组织的细胞间隙蔓延,以后细胞壁破坏后,细菌才进人细胞内生长。
病毒:病毒和类病毒等病原物在细胞内的蔓延是从细胞壁上的胞间连丝由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
病毒和类病毒可以在各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内蔓延,3、指出影响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有哪些?答:(1)大面积集中种植易感病的品种或垂直抗性品种;(2)有大量致病力强的强毒力病原物存在,并有适当的传播途径;(3)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特别是气象条件;(4)采取不合理的耕作栽培技术措施。
3、指出病原物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答:主动传播,被动传播。
气流传播、雨水和流水传播、生物介体、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人为因素传播。
4、柯赫氏法则是如何表述的?答:①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②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③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4、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主要有哪几步?答:①症状的识别与描述;②询问病史与查阅有关档案;③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等);④进行专项检测;⑤利用逐步排除法得出结论。
5、植物检疫对象应具备哪三个基本条件?答:(1)局部地区发生的病害;(2)危害性严重的病害;(3)人为传播的病害。
5、轮作在植物病害防治中有哪些作用?答:(1)减少初侵染菌源;(2)调解土壤中微生态群体结构,增加颉抗菌的数量;(3)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增强植物的抗病性;(4)减少自身分泌和排解的物质的毒害;(5)调解对土壤不同耕层的养分和水分的利用,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6、生物防治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不利作用有哪些?答:(1)生物防治措施通过调节植物周围的微生物环境来减少病原物接种体数量,降低病原物致病性和抑制病害的发生。
(2)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不利作用有主要有抗菌、溶菌、竞争、重寄生、捕食和交互保护等。
6、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植物病害的优点有哪些?如何合理地利用抗病品种?答:(1)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还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