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结算中的风险、诈骗和拖欠

国际贸易结算中的风险、诈骗和拖欠

第十一章 国际贸易结算中的 风险、诈骗和拖欠
第一节
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主要风险和防范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进口商是否恪守信用的风险.包括受货 风险、财务风险、贸易结算方式选择风险三类。
㈠受货风险
进口商不接受货物的风险。
一是出口商提交的单据与销售合同的要求不符,如 果进口商不愿意继续进行交易,就可能拒绝接受货 物。 二是贸易合同签订后,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进口商 为了获得预期收益,迫使出口商降价,而设法拒受 货物。
承兑交单方式中欺诈风险的防范案例
案例:承兑交单--记名提单编织圈套的托收案 X年3月11日,我国甲公司与印度尼西亚乙公司签订一笔 2万美元的出口合同,约定以D/P at sight为付款方式。 在货物装船起运后,乙公司又要求国内出口商将提单上 的托运人和收货人均注明为乙公司,并将海运提单副本寄给 他。 货到目的港后,乙公司便以暂时货款不够等原因不付款赎单, 要求出口商将付款方式改为D/A,并允许他先提取货物,否 则就拒收货物。由于提单的收货人已记名为乙公司,使国内 出口商无法将货物再转卖给其他客户,只能答应其要求。然 后乙公司以货物是自己的为由,以保函和营业执照复印件为 依据向船公司凭副本海运提单办理提货手续。货物被提走转 卖后,乙公司不但不按期向银行付款,而且再也无法联系, 使甲公司货、款两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主要风险和防范
四、欺诈风险
也称诈骗风险,是指诈骗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收付和债权债务结算中,采 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骗取钱财的 违法犯罪行为。
信用风险与欺诈风险同时存在、 托收款无法收回的案例 2000年12月10日,某市A公司与德国B公司签订了一份出口地毯 的合同,合同总价值为50,000美元, 付款条件为D/A30天. 2000年12月20日,A公司按照合同要求备齐货物发运.在取得空 运提单和原产地证之后,A公司会同已缮制好的汇票,发票,单 据一起交到该市C银行. 因A公司近期资金紧张,随即以此单向 C银行申请办理押汇。C银行考虑虽然托收风险大,但A公司资 信状况良好,与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就为A公司办理了出口押 汇, 押汇金额为50,000美元, 押汇期限为50天, 到期日为01 年2月9日.同日C银行将此款项转到A公司帐户,随后A公司便支 用了该笔款项. 01年1月12日,C银行收到国外提示行电传,声 称客户已经承兑, 并取走了该套单据. 到期日为01年2月8日. 但是到期日之后, 却迟迟未见该笔款项划转过来.经A公司与C 银行协商,由A公司与买方联系, 买方声称已将该笔款项转到 银行. 01年3月25日, C银行发电至代收行查询, 代收行未有 任何答复. 此时,A公司再与B公司联系, B一直没有回电. 到 01年9月,突然来电声称自己破产, 已无偿还能力。至此, 该 笔托收款已无收回的可能. C银行随即向A公司追讨垫款。
㈡承兑交单方式中欺诈风险的防范 承兑交单(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 ,简 写D/A)是指出口商的交单以进口人在汇票上承 兑为条件。即出口商在装运货物后开具远期汇票, 连同商业单据,通过银行向进口人提示,进口商 承兑汇票后,代收银行即将商业单据交给进口人, 在汇票到期时,方履行付款义务。 由于承兑交单是出口商先交出商业单据,其收款 的保障依赖进口人的信用,一旦进口商到期不付 款,出口商便会遭到货物与货款全部落空的损失。 因此,承兑交单比付款交单的风险更大,出口商 对这种方式一般采用很慎重的态度。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乙公司使用了一个连环套:D/P见票即付——记名提单— —D/A。该外商非常精通国际贸易中的各种规定和习惯做法并有着丰富 的实践经验,并利用甲公司对海运提单及托收付款方式不甚了解的弱点, 引诱甲公司进入其预先编织好的圈套,使甲公司失去了对货物的控制权, 从而达到其非法占有甲公司货物的目的。 在本案中,印度尼西亚乙公司要求托运人和收货人均注明为乙公司,这 就使得该海运提单只能由该乙公司提货,不能用背书的方式转让给第三 者,不能流通。该批货物即使有别的客户要也提不了货。而把托运人也 写成乙公司,则连要求船公司把货物退运给甲公司都不可能了。只有提 单上的托运人才是与承运船公司达成运输契约的契约方,船公司依合同 向托运人负责,并按托运人的指示将货物交给收货人或正本提单的持有 人,同时提单只有在托运人背书后才发生物权的转移,因此提单上的托 运人应为国内出口商或其贸易代理,而不能是任何第三方,更不能是货 物的进口商。一旦货物的进口商成为海运提单的托运人,即意味着货物 所有权的转移,同时出口商也失去了要求进口商必须付款的制约。本案 中,甲公司徒有正本提单也已丧失了对货物的控制权。 托收的性质为商业信用。银行办理托收业务时,只是按委托人的指示办 事,并不承担对付款人必然付款的义务。在本案中,乙公司在汇票到期 后不向银行付款,银行不承担责任,而甲公司对乙公司的信誉又没把握 好,风险只能由甲公司自行承担。
㈡伪造单据
案例:国内某进口公司通过国内某银行开立以香港某公司 (中间商)为受益人的即期付款信用证,进口一批俄罗斯钢 材,货物由俄罗斯直接运到国内×港。开证行收到信用证项 下的单据后经审核单据完全相符,便通知进口商前来付款赎 单,此时,进口商告知开证行,他刚与受益人联系,进口的 货物将在两日内抵港,希望过两天才来办理赎单手续。开证 行考虑到与客户的关系,且过两天赎单也是国际惯例允许的 合理银行工作日内,就同意客户的要求。 第二天进口商又告诉开证行,经了解,×港并无提单上所述 的货轮近日内抵达的信息,这引起了开证行的注意,在开证 行的协助下,进口方得知,几天前确有一只与提单上船名一 样的船从俄罗斯抵达国内D港,但收货人不是该进口公司。 进口商再与受益人联系,受益人都不能自圆其说。 开证行将欺诈的可能性电告寄单行,并要求寄单行授权退单。 受益人自知事情败露,也不敢以单证为由要求开证行付款, 即经无偿交单的方式解除信用证下的付款责任,开证申请人 虽然拿到一纸无用的单据,但却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伪造备用信用证案(续)
11月2日,国际业务处收到乙银行SWIFT MT799回 复,称该银行从未开出过此份备用信用证,并提 醒此证有欺诈性企图。当日,国际业务处立即将 以上情况通知A支行,要求A支行严格禁止发放相 应贷款,并提醒其客户丙公司以减少损失。但丙 公司已对外支付开证费用。 11月2日到20日,甲银行还不断收到以乙银行名义 的来电和传真,称该备用信用证属实。
第二节
国际结算业务中诈骗的防范
一、汇款结算方式下的欺诈风险及防范 ㈠信汇方式中欺诈风险的防范 风险:不法分子伪造信汇委托书、模仿银行有权人签字、或 与汇款银行内部的不法人员勾结作案。 防范:仔细核对,熟悉样本,发现问题疑点,应在解付前及 时与汇出行联系,要求汇出行以加押电传或SWIFT证实,再办 理解付。 ㈡票汇方式中欺诈风险的防范 应先将收到的票据委托当地银行办理核验或查询,最好委托 银行向进口方收妥货款后才可发货。 ㈢电汇方式中欺诈风险的防范 银行应避免使用电报、电传和第三家银行的密押,对有疑问 的汇款,应向汇款行发出查询,在收到对账单,证实头寸收 妥后才办理解付。
第一节
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主要风险和防范
三、国家风险 是指那此因进口国家的主权措施而造成拒受货物或阻止向国 外付款所产生的风险。大体有下列几类:
㈠战争、国内动乱的风险 ㈡兑换风险 贸易合同规定的计价货币是可自由兑换货币,而进口国执 行较严格的外汇管制时,若进口商没有事先得到政府的批准, 则不能进行货币兑换或只能逾期兑换,从而无法向出口商支 付货款。此时,进口商只有在符合贸易和外汇管理机构规定 的前提下,才能开出信用证,出口商取得信用证后,可避免 进口国限制外汇支付所产生的国家风险。 ㈢其他主权风险 出口商防范上述三种国家风险,均可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 司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
案例:汇款结算方式的风险
某年,我国一外贸公司与香港某商社达成一宗交易,规定以 即期不可撤销信用证方式付款。成交后港商将货物转售给加 拿大一客商,故贸易合同规定由中方直接将货物装运至加拿 大。后进口商借故拖延开证,经我方几番催促,最终在约定 装运期前4天收到港方开来的信用证,且信用证条款多处与合 同不符。若不修改信用证,我方不能安全收汇,但由于往加 拿大收货地的航线每月只有一班船,若赶不上此次船期,出 运货物和收汇时间都将耽误。在中方坚持不修改信用证不能 装船的情况下,港商提出使用电汇方式把货款汇过来。中方 同意在收到对方汇款传真后再发货。我方第二天就收到了对 方发来的汇款凭证传真件,经银行审核签证无误。同时我方 港口部门也多次催促装船,公司有关人员认为货款既已汇出, 就不必等款到再发货,于是及时发运了货物并向港商发了装 船电文。发货后一个月仍未见款项汇到,经财务人员查询才 知,港商不过是在银行买了一张有银行签字的汇票传真给我 方以作为汇款的凭证,收到我方发货电文之后,便到银行撤 销汇款。港商的欺诈行为致使我方损失惨重。
二、跟单托收方式下的欺诈风险及防范 ㈠付款交单方式中欺诈风险的防范 付款交单方式下,进口商付款之后,凭单提取的货 物能否与合同相符,取决于出口商的行为和信用。 如果出口商有意经次货、劣货、假货或以伪造单据 骗取进口商的钱款,进口商将蒙受巨大损失。因此 应注意调查出口商资信。 出口商在空运、铁路联运等无物权凭证的运输方式 下,如果对进口商的资信情况不够了解,应设法控 制货权,如在征得银行同意后,将此类运输单据的 收货人作成银行抬头,待进口商付款后,才由银行 将运输单据背书给进口商办理提货。 此外,在以跟单托收为结算方式的出口托收业务中, 代收行信誉及其能否严格遵循国际惯例关系到出口 款项能否安全收回。
三、信用证结算Βιβλιοθήκη 式下的欺诈风险及防范 ㈠伪造信用证
案例1 伪造备用信用证案 X年9月19日,甲银行的A支行提供了国外乙银行出具的备用 信用证意向及格式样本,要求甲银行国际业务处予以确认。 9月22日,国际业务处经审核发现上述意向及格式的诸多可 疑点,立即通知A支行对该业务提高警惕,暂缓操作,并提 醒客户防止欺诈。 10月30日,国际业务处收到A支行转来的备用信用证电传稿, 该证开证行为乙银行,受益人是甲银行,金额280万美元,有 效期1年,为A支行某客户申请的人民币贷款进行担保。经审 核,该电传没有密押,国际业务处立即向乙银行发出查询, 要求开证行加押证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