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第二节文化—文明,一对术语的探源第三节 “文化” 释义第四节文化的性质与特征第五节跨文化比较方法论第六节我们的比较观
一、什么是文化?
广而言之,文化可以包容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
首先是“理想的”文化定义。
根据这个定义,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其次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像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的经验。
最后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二、“文化”释义?
1.把文化看作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
4.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
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
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三、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首先,我们赞成把文化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其次,我们把民族性和地域性看作文化的重要特征。
其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其四,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第二章:寻根
第一节河的赐于与海的磨砺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第三节家国与城邦
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越来越清楚地向我们证实,古老的中华文化是东亚大陆上多源头、多方向、多民族的不同文化价值融合凝聚而成的结晶。
首先是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其次是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
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
显然,产生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前面讲到的华夏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海陆关系的变化。
如果说中华文明之树是植根于一片为江河所滋润的大陆,那么西方文化之舟则是诞生在蓝色的波涛之中。
西方文明最初的舞台是-哑欧大陆西侧的欧洲。
它西、南、北三面环海,东与亚洲接壤,整个大陆轮廓恰似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个巨大半岛。
在这块面积与中国相仿的土地上,海岸线长达3.8万公里,平均每260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海岸,其海岸线比率高居于世界各洲之冠。
因此,整个欧洲距海都较近,西欧部分距海最远的地区仅500公里左右,而离海岸最远的亚欧边界地区,最大距离也不到1600公里。
不言而喻,在欧洲的自然环境中,海洋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三、文化的产生
古老的文明发祥地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或冲积平原上。
尤其是横贯东亚大陆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更以其源远流长的坦荡襟怀播下了众多的文明火种。
因此,尽管我们已不再囿于黄河是中华民族摇篮的一元发生论,我们仍可以毫不迟疑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是江河的儿女。
古老的华夏文明的兴起离不开河的赐予。
早在数万年前,我们祖国的广阔疆域内就出现了人类的身影,而以彩陶、几何印纹陶和农业的产生为标志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则在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到广东、云南,西达新疆、西藏,东至浙江、山东半岛和台湾,几乎遍布整个中国版图的广大地区不断被发现和发掘;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这林林总总满天星斗般的历史遗迹向人们昭示着数千年前华夏文明在东亚大陆上广阔区域中的崛起。
第三章:基本精神
第一节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第二节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第三节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第四节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第五节内向与开放
一、东西文明的差异?
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西方文化之重心在科学宗教,中国文化之重心在道德艺术。
中国是性善论文化,西方是性恶论文化;中国是乐感文化,西方是罪感文化;中国是一元文化,西方是多元文化。
西方社会的精神气质是以理性主义为取向的,而中国文化的社会气质则是以传统主义为基本特征的。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总结为四大要素“(1)刚健有力;(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并认为刚健有力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纲。
平均主义、和平主义、博爱主义的思想。
三、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有着漫长海岸线并且致力于征服大海的西方各民族,形成热烈好动、重汲取、求变化、广拓展的文化精神。
四、开拓与求新
西方文化的开放精神,首先表现在它总把目光投向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异质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
求变务新的创造进取精神是西方文化开放性的又一体现。
这与中国文化崇古守常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四章:思维比较
第一节从宇宙观到认识论第二节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第三节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
一、直觉思维
首先,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
其次,直觉思维十分重视为认知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
其次,直觉思维十分重视为认知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
再次,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二、逻辑推理
本质被现象包裹着,要认清本质必去除表象。
这种去伪存真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它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把事物从它的类属中分裂出来,凝固在运动中静止的一瞬,使之更接近单纯和不变。
而且是越单纯、具体、惟一,越能得到确定、精密、简单、真
实的认识。
第五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第一节语言、思维与文化第二节羚羊挂角与板上钉钉第三节中国套盒与西洋项链第四节雾里看花与光风霁月
第六章此岸与彼岸
第一节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第二节多元与一元——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第三节逍遥与拯救——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第四节王权与教权
一、中西宗教角度表现不同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就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则表现出了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
由于中国人对待宗教信仰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精神与终极关怀,因此在对待宗教和神灵的态度上也缺少西方文化中那种固执一端的宗派意识。
在西方,宗教观念的流变表现为一个从多神信仰向一神崇拜发展的过程。
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地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穷神达化的境界,从而达到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宗教文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直被边缘化,始终臣服于世俗的政治权力。
而在西方,由于在基督教绝对的超越性尺度的比照之下,世俗的王权势力在历史上不仅不可能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反而在世俗的统治中一再受到教会的制约和挑战。
第七章:礼制与法治
第一节克己复礼与维权奉法第二节中西社会规范的价值基础
一、中西文化规范体系(礼仪与法治)
中国人崇礼,礼的基础是等级秩序与道德约束,故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将德治作为政治的最高理想。
西方人倡法,法的核心是制度约束与权利平等。
因此,从罗马帝国以来,建立稳定有效的法治秩序一直是西方社会的管理目标。
首先,礼以德为价值核心,历史上的德法之辨别,最终形成“德主刑辅”模式。
“人治”是将国家的治理交给统治者个人或权力群体,纵观中国封建社会,“人治”是其基本政治传统。
法治首先意味着正规法律的绝对至上,排除政府的专断、特
权和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因而,西方的法制首先要从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的分离上限制行政权的任意性,使政府只能是一个有限的政府,政府必须服从法律
道德更多地体现社会的约定俗成,法律是固化的道德,体现着国家的权力意志,法律通常更多地反映一定时期一定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和官方价值选择。
西方的法律宣称保护人们不被剥夺、不能转让的天赋权利;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激烈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中,在尖锐对立的阶级矛盾、种族矛盾面前,在复杂的社会民事纠纷中,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第八章写意与写实——中西艺术比较
第一节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第二节中和婉约与激扬奔放第三节中西艺术的形式构成
第九章:中西文学比较
第十章:从文化比较到文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