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特点
走路及站立不稳等; (4)易压迫脑室系统而引起脑积水:幼儿出 现头颅增大,骨缝裂开,扣之有破罐音等,并 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可出现小脑扁桃体下 疝而出现强迫头位; (5)可发生颅内或椎管内种植性转移; (6)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务必使脑脊液的 循环通畅,如若不能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对放疗敏感;
颅内肿瘤
• (一)概述 • 颅内肿瘤包括: • 1、原发性颅内肿瘤——来源于颅内的各种
组织,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 • 2、继发性颅内肿瘤——颅外恶性肿瘤转移 到颅内—转移癌;
• 1、来自神经上皮的肿瘤(胶质瘤) • 2、源自脑膜的肿瘤 • 3、源自神经鞘膜的肿瘤 • 4、来自垂体前叶的肿瘤 • 5、先天性肿瘤 • 6、来自血管的肿瘤 • 7、转移性肿瘤 • 8、临近组织侵入到颅内的肿瘤 • 9、未分类肿瘤
垂体腺瘤
• 1、内分泌功能障碍(下述)。 • 2、视力视野障碍:视力减退,双颞侧偏盲,视神 • •
经萎缩。 3、下丘脑功能障碍:多饮多尿,尿崩症等。 4 、头痛:鞍内压力增高刺激硬膜囊及鞍隔 → 突破 鞍隔后疼痛减轻→鞍旁发展侵及颅底硬膜及血管压 迫三叉神经→颅内压增高。或肿瘤卒中出现突然剧 烈的头痛。
手术主要存在的问题:神经损害和术后 复发。
(二)各种颅内肿瘤的特点
•
神经胶质瘤
• 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40—45%)。 • 1、星性细胞瘤 • (1)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种,40%,恶性程度
• •
相对 较低; (2)成人多发生在幕上,多为实质性肿瘤(3/4); 儿童多发生在幕下,多为囊性肿瘤(1/4); (3)颅内压增高和神经损害症状,儿童幕下肿瘤 易影响脑脊液循环而加重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4)治疗以手术为主,囊性肿瘤要切除瘤结节而 有望根治; (5)手术后辅助以放疗或化疗
• 1、扩张性生长:肿瘤为球形或块状,
与周围脑组织有较清的界限—以压迫脑 组织为主要表现; • 2、浸润性生长:瘤细胞的活动性较强, 浸润并破坏脑组织—以破坏脑组织为主 要表现; • 3 、多灶性生长:肿瘤在多处同时或先 后生长—以多灶脑损害为主要表现;
起病方式
• 1、缓慢发展的神经功能障碍; • 2、反复发作的抽搐; • 3、急性起病;(脑疝或卒中)
• 比较常见的几种垂体腺瘤: • 1、PRL腺瘤 停经—泌乳,主要表现:女性为
•
停经、泌乳、不育,男性为性欲减退、阳萎、 体重增加、毛发稀少。 2、GH腺瘤 青春期前发病者—巨人症;发育 期后发病者—肢端肥大症。 3、ACTH腺瘤 皮质醇增多症—满月脸、水牛 背、腹壁及大腿部皮肤紫纹、肥胖、高血压性 功能减退。 4、无功能垂体腺瘤
• • • •
见于脑室系统; (4)易引起脑室系统阻塞而出现颅内压增高 的症状,向周围脑组织侵袭而出现相应的脑损 害症状; (5)可种植转移; (6)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一定要解决脑脊 液循环障碍,如若不能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手术后辅助以放疗或化疗;
• 4、髓母细胞瘤
• (1)高度恶性肿瘤,术后平均生存0.9年; • (2)好发于儿童,特别是10岁左右; • (3)大多生长在小脑蚓部,出现平衡障碍, •
症状
• 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局灶性症状。 • 1、癫痫:以额叶和颞叶最多见;(贾克森
氏癫痫) • 2、意识障碍: • 3、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 • 4、进行性感觉功能障碍: • 5、小脑功能障碍:平衡共济障碍; • 6、各种脑功能障碍:
• 诊断:包括定位和定性诊断。 • 治疗:以手术为主,辅助放疗或化疗等。
• 1、为仅次于胶质瘤的第二位颅内肿瘤,颅内良性
•
• 4、肿瘤包膜完整,生长较缓慢,不侵犯脑组
• •
织,扩张性生长—以压迫脑组织为主要表现。 肿瘤可侵犯颅骨,常常颅内(颈内)、颅外 (颈外)共同供血,因此手术出血多。 5、症状: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损害症状(多为 压迫症状)。 6 、治疗:手术为最好的首选的治疗手段(放、 化疗均不敏感),复发后仍可再次手术。手术 应彻底切除受侵犯的脑膜、颅骨以及大脑镰、 小脑幕等。
•
•
• 2、少枝胶质细胞瘤
• (1)恶性程度较低; • (2)多发生于大脑半球的白质内,生长缓
慢; • (3)神经损害症状出现较早,癫痫发作为 最常见症状; • (4)常常有钙化(诊断); • (5)治疗以手术为主; • 术后辅助以放疗或化疗;
• 3、室管膜瘤
• (1)好发于儿童和青年; • (2)幕下(3/4)多于幕上(1/4); • (3)由脑室壁上的室管膜细胞发生,所以多
•
流行病学
瘤中居第11位;儿童7%,是仅次于白血病的第二 种儿童严重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0—50岁 发病最多。男多于女,但儿童差别不大。
• 原发颅内肿瘤占全身所有肿瘤的2%,在各系的肿
•
发生部位
小脑大脑半球最多,其次为鞍区、桥小脑角区、
颅内肿瘤的生长方式
•
•
颅咽管瘤
• 1、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留组织发生的良性先天性肿瘤。2、
•
• • • •
多见于儿童及少年,男性多于女性。 3、 多位于鞍区,可向三脑室、下丘脑、脚间池、鞍旁、颞叶、 额叶及鞍内等方向发展,并可压迫视神经而引起相应的神经损害 症状。(临床:视力障碍、视野缺损、肥胖、尿崩、发育迟缓等。 男性有性功能障碍,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 4、 可阻塞脑脊液循环而引起或加重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临床: 颅内压增高。) 5、 多为囊性,内含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囊壁多有钙化。 6、CT检查:鞍区占位病变,多囊性,有钙化(X线:蛋壳样钙 化),蝶鞍扩大(少于垂体腺瘤),可见脑积水的改变。 7、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辅以化疗。
• •
•
• 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 (1)为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发病率仅次
• • •
于星形细胞瘤,居第二位。平均生存10个月; (2)多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多生长在大脑半球; (4)生长迅速,很快(平均3个月)出现神经损害 和颅内压增高症状。可出现肿瘤卒中; (5)手术难以切除;(是否手术有争议) 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
听神经鞘瘤
• 1、多数起源于听神的前庭段的N鞘,听神经本身不
• • • •
参与。 2、为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是良性肿瘤,即 使多次复发手术也不恶变和转移。 3、临床表现—桥小脑角综合征 4、影像学检查: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内听道扩 大等。 5、治疗:手术,复发再手术。
• 桥小脑角综合征 • (1)患侧第8颅N功能障碍:神经性耳聋伴
• •
•
•
脑膜瘤
肿瘤的第一位。 2、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粒 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以 大脑半球矢状窦为最多,幕上明显多于幕下。起 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derivative),它 们可能来自硬脑膜成纤维细胞和软脑膜细胞,但 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也可以发生在任何含蛛 网膜成分的地方。 3、可发生在颅外—异位脑膜瘤,也可多发(1— 2%),还可与其他肿瘤并存。
耳鸣,前庭功能障碍; • (2)同侧第5、7颅N功能障碍; • (3)同侧小脑功能障碍; • (4)同侧后组颅N障碍; • (5)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血管母细胞瘤
• 1、良性肿瘤,起源于中胚叶细胞的胚胎残余组织,
• • • •
为颅内良性血管性肿瘤。 2、 多青壮年,多发生在小脑半球,多为囊性。 3、 常有家族性,常伴有身体其他处病变。 4、 临床症状:小脑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 5、治疗:手术,手术关键要切除肿瘤结节。
Thank you for this opportunity to share our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