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
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约占胶质瘤的20%,为胶质瘤
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多生长于成人的大脑
半球,以额、顶、颞叶区为多。浸润性生长,
增长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病
程发展快,手术切除常无法彻底且复发迅速。
肿瘤对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都不敏感。
5. 症 状 和 体 征(Symptom and Sign)
颅内肿瘤引起的症 状 和 体 征有两大类: 1)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三主征 )
2)局灶性症状: (定位症状)肿瘤压迫或侵犯邻 近脑神经组织所引起,其症状决定 于肿瘤生长部位。
局灶性症状
常见的局灶性症状: a) 全身性或部分性癫痫发作:约40%~70%的
脑室内肿瘤
侧脑室
脑膜瘤 室管膜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上皮样囊肿 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瘤 胶样囊肿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室管膜瘤
脑室内肿瘤
发作性头痛与体位变动有关!
鞍区肿瘤
垂体腺瘤 颅咽管瘤 脑膜瘤 胶质瘤 上皮样囊肿 异位松果体瘤
鞍区肿瘤
内分泌改变
视力减退 视野缺损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动眼神经 滑车 三叉 外展神经损害
●
● ● ●
40岁左右是发病高峰期,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儿童与少儿以后颅窝及中线部位肿瘤多见;
成年人,
老年人:大脑半球
幕上与幕下比例约为2 : 1。
2.病因
颅内肿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细胞染色体上存在的癌基因; 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
3.分类
一,根据肿瘤起源 原发性——来源于颅内各种组织 继发性——包括转移性和侵入性
4)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高度恶性 年龄:好发于2~10岁儿童。 部位:大多生长于小脑蚓部并向第四脑室、两则 小脑半球及延髓部侵犯。 生长特性:生长迅速,可阻塞第四脑室及导水管 下端而导致脑积水。瘤细胞易从瘤体脱落而进入脑 脊液造成蛛网膜下腔的种植性转移。 表现:恶心呕吐,行走困难,头围增大,颅缝裂 开。 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对放射治疗极为敏 感。
1)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为胶质 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40%左右。恶性程度
较低,生长缓慢。两种生长形式,其一为实质
性的,多见于大脑半球,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
清。另一种为囊性的,具有一分界清楚的囊壁
结节(囊中有瘤)。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为
主, 术后需加用放疗及化疗,5年生存率可达 30%。
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系统
Bailey和Cushing(1926) Hortega(1932-1945)
Kernohan和Sagregf(1949)
Russell和Rubinsteine(1959) Zü lch(1964, 1971, 1974) WHO (1979,1990)
4. 发病部位
又名血管母细胞瘤,为颅内真性血管性肿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2%~3%。大多发生于小脑半球,
偶可见于脑干及脊髓,很少发生于大脑半球。20~
40岁成人多见,男多于女,有明显的家族倾向。肿
瘤多数呈囊性,有一不大而血肿丰富的囊壁结节,
约30%左右的肿瘤为实质性,手术切除后可望不再
复发。
6.7 转移癌
颅内转移癌可单发或多道等部位的癌肿。有的转 移癌脑部症状比原发部位的癌肿症状更明显, 有的很难发现原发癌肿部位。
从垂体前叶生长出来的肿瘤,良性,约占颅内
肿瘤的 10 %~ 12 %。一般均有内分泌功能。按细胞
的分泌功能分类法分为催乳素腺瘤( PRL 瘤),生
长素腺瘤(GH瘤),促肾上腺皮质素瘤(ACTH瘤)
等。肿瘤直径小于 1cm ,生长限于鞍内者称为 微腺
瘤。 主要症状为内分泌和视神经或视交叉的压迫症
状。
PRL腺瘤临床表现:女性患者表现为闭经,
肿瘤分期:
I期:肿瘤小(1~10mm),表现头痛、眩晕和 耳鸣。 II期:肿瘤直经达1~2cm,出现面瘫、角膜反射 消失和三叉神经刺激症状。 III期:肿瘤直经2~3cm,出现后组脑神经症状和 同侧小脑症状。 IV期:肿瘤直经超过3cm,出现严重的颅内压增 高症状,甚至脑疝。
6.5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泌乳,不育等;男性患者表现为性欲减退,阳
萎、体重增加,毛发稀少等。
GH腺瘤临床表现:青春期前发病者表现为 巨人症。发育期后发病者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ACTH腺瘤临床表现:皮质醇增多症(满月 脸、水牛背、腹壁及大腿部皮肤紫纹、肥胖、 高血压及性功能障碍等)。
6.4 听神经鞘瘤(acoustic neuroma)
听神经, 面神经损害 后组颅神经损害 对侧锥体束症阳性 同侧感觉障碍 小脑共济失调
6.各类不同性质的颅内肿瘤的特点
6.1神经胶质瘤(glioma) 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 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50%。根据瘤细胞
的分化情况又可分为:髓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
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室管膜瘤等。
脑干肿瘤
胶质瘤
交叉性麻痹!
小脑肿瘤
髓母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瘤
●小脑半球肿瘤:
患侧肢体共济运动障碍; ROMBERG症阳性 爆破性语言、眼球震颤; 肌张力降低、腱反射迟钝等。
●小脑蚓部肿瘤:
步态不稳、行走不能、向后倾倒;
早期脑积水; 颅内压增高。
小脑桥脑角肿瘤
神经鞘瘤 脑膜瘤 上皮样囊肿
听神经瘤
大脑半球肿瘤有此症状, 特别以额、颞、顶叶的肿
瘤为多见。
b)精神症状、意识障碍:痴呆、个性改变,
嗜睡、昏沉、呆滞、昏迷等。
c) 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一个或多个肢体的无
力、瘫痪、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等。
d) 进行性感觉障碍:有偏身感觉障碍、深感
觉及辨别觉的障碍。
e) 各脑神经的功能障碍:如嗅、视、听觉的
颅内肿瘤
Intracranial Tumors
1. 概述
原发性颅内肿瘤: 源于颅内的各种组织, 分良
性和恶性。占全身所有肿瘤的2%,在各系统的肿瘤
中居第11位。在儿童,约为全身肿瘤的7%。男性患
者多于女性,儿童发病率性别差异不大。
•原发性颅内肿瘤 1. 特点:
●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0~50岁年龄组多见;
包膜,不侵犯脑组织,切除较方便。肿瘤对放疗、
化疗效果不显著。
脑膜肉瘤是脑膜瘤中的恶性类型,不多见,只 占脑膜瘤总数的5%。其生长活跃,核分裂相多。
肿瘤的外形和细胞的分化情况与良性脑膜瘤无多大
差异。患者以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为多。肿瘤全切除
后仍可迅速复发、预后较良性脑膜瘤差。
6.3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
◆
肿瘤在颅内的分布:
大脑半球的发病机会最多,其后依次为蝶
鞍及鞍周区、桥小脑角、小脑、脑室及脑干。
• 胶质瘤(40-50%) • 脑膜瘤(20%)
• 垂体瘤(10-12%)
• 听神经瘤
◆颅内肿瘤的生长形式:
1)扩张性生长:肿瘤长成球状或块状,与周围的
脑组织有较清楚的分界,以压迫脑组织为主要表现。
2)浸润性生长:瘤细胞的活动性较强,浸润并破
4. 幻觉
颞上回后部
顶叶肿瘤
顶叶
胶质瘤 脑膜瘤 转移瘤
1. 感觉障碍
2. 体象障碍
3. 结构失用症
枕叶肿瘤
对侧下象限视野缺损
中央区肿瘤
胶质瘤 脑膜瘤
1. 运动障碍 2. 感觉障碍 3. 癫痫发作:
丘脑肿瘤
胶质瘤
丘脑综合症:
1. 病变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2. 病变对侧肢体轻瘫 3. 病变对侧半身自发性疼痛 4. 病变肢体共济运动失调 5. 病侧肢体有舞蹈样或指划运动
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 5 %。多见于儿童
及少年,男性多于女性,瘤大多位于鞍上区,可向第
三脑室、下丘脑、脚间池、鞍旁、两侧颞叶、额叶底
部及鞍内等方向发展,引起视神经交叉压迫,阻塞脑
脊液循环而导致脑积水。肿瘤大多为囊性,囊液呈草 黄、黄褐或深褐色,内含大量胆固醇晶体。瘤壁上有 钙化斑块。
主要临床表现:
减退或消失,视野的缺损,眼球运动障碍,面部 感觉运动障碍,咬肌瘫痪萎缩,吞咽困难,咽反 射消失,声音嘶哑,舌肌运动障碍萎缩等。 f) 小脑症状:如行走不稳,坐立不能,共济 失调及轮替运动障碍等。 g) 失语
额叶肿瘤
中央沟
中央沟
胶质瘤 脑膜瘤 先天性肿瘤 转移瘤
1.精神症状 2.癫痫发作
3. 锥体束损害:
4. 运动性失语: 5. 额叶共济失调:
病变对侧 中枢性面瘫 瘫痪 左侧额下回后部 (Broca 区)
6. 强握反射和摸索运动:
额上回 额桥小脑束受损
7. Foster-Kennedy 综合症: 额叶底部肿瘤
颞叶肿瘤
胶质瘤 脑膜瘤
1. 视野改变:
破坏视束或视放射病变 对侧同向性上象限视野缺损
2.感觉性失语: 3. 癫痫发作
1 )视神经交叉受累:视力障碍、视野缺损。 2 )丘脑及下丘脑受累:内分泌障碍、肥胖、 尿崩、发育迟缓等。成年男性有性功能障碍,女 性有月经不调。 3)肿瘤突入第三脑室或压迫室间孔:梗阻性 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增高(晚期)。 X线摄片:蝶鞍增大变浅,可见鞍上区有钙化。 治疗:手术切除为主。
6.6 血管网状细胞瘤(angioreticuloma)
•3)脑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并 可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
4)X线摄片:对骨质破坏,颅内压增高,鞍区
骨质变化,病理钙化等提供信息。 5)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即关于组织和细胞的功能成 像。可了解肿瘤的恶性程度,区分正常组织和肿瘤组 织,评估手术、放疗、化疗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