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麻刺感和麻木感、眩晕、面色苍白、胃出血、 皮肤脱屑、凝视、反射消失、抽搐、麻痹
河豚鱼毒素
视觉障碍、眩晕、麻刺感、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2
潜伏期
症状和体征
范围(平均)
1-6小时
麻刺感、麻木感、胃肠炎、体温感觉错 位、头晕、口干、肌肉疼痛、瞳孔扩 大、视力模糊、麻痹
恶心、呕吐、麻刺感、眩晕、虚弱、
厌食、体重减轻、精神错乱
一次聚餐
病例之间有明显的流行病学联系 可疑餐次明确:仅有一餐共同暴露
调查重点
明确波及范围和人群 查明病因(病原、可疑食物) 追踪调查可疑食品的来源及污染原因
案例1 某县一起腹泻暴发
2008年,某县某村一村举办寿宴,当天晚上起陆续出现腹 泻病例,共发病20例。
CDC介入调查,需要调查:
潜伏期(小时) 范围(平均)
症状
<1
恶心、呕吐、异味、口腔烧灼感
恶心、呕吐、发绀、头痛、眩晕、
1-2
呼吸困难、意识丧失
1-6 (2-4) 恶心、呕吐、干呕、腹泻、腹痛
8-16 (2-4) 6-24
呕吐、腹部痉挛、腹泻、恶心 恶心、呕吐、腹泻、口渴、瞳孔放 大、虚脱、昏迷
12-48 (36) 恶心、呕吐、非血性水样便、脱水
神体经重过减敏轻、、失腹眠痛、饥饿痛、头痛、厌食、牛肉或猪肉绦虫
视觉障碍、眩晕、麻刺感、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1
潜伏期
症状和体征
病原
<1小时
神经系统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水生贝壳类动 物毒素
胃肠炎、神经过敏、视力模糊、胸痛、 发绀、抽搐、惊厥
有机磷酸盐
流涎、出汗、胃肠炎、不规则脉、瞳孔缩小、 哮喘样呼吸
毒蕈
概念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 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分类
感染性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中毒
心因性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的目的
控制暴发的蔓延 查明并消除污染食物的影响 识别与宿主、病原及环境有关的特殊危险因素 查明食品加工过程导致病原体污染、生长、存活的危险因素 收集流行病学数据,开展食源性病原污染的风险评估 开展深入研究以防止将来类似暴发
眩晕、复视或视力模糊、对光反射消失、
2小时-6天 (12-36小时)
吞咽、语言和呼吸等困难、口干、虚弱、
呼吸麻痹、下行性、双侧迟缓性麻痹
麻木、腿软、痉挛性麻痹、视觉受损、
>72小时 失明、昏迷
胃肠炎、腿痛、步态蹒跚、脚和腕部下垂
病原
鱼肉毒素
氯化烃(杀虫剂) 肉毒杆菌及 其神经毒素 有机汞 磷酸三邻甲苯酯
调查重点
摸清病例数量 查找危险因素:根据流行曲线初步判断流行模式
Cases
Cases
60
点源
40
20
0
<1.5倍的平均潜伏期
40
增殖:人-人
30 20 10 0
Time
Cases
Cases
16
持续同源
12
8
4
0 Time
16 间歇同源
12
8
4
0 Time
根据调查结果明确为点源暴发: 如何确定可疑餐次? ——病例对照调查ຫໍສະໝຸດ 病原体或毒素 重金属 亚硝酸盐
金葡菌及其肠毒素 蜡样芽胞杆菌 真菌毒素 诺如病毒
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或为主要症状-1
潜伏期(小时) 范围(平均) 2-36小时(6-12小时)
6小时-8天(1-3天)
6小时-5天
症状和体征
腹部痉挛、腹泻、有时恶心 和呕吐
发热、腹部痉挛、腹泻、 呕吐、头痛
腹部痉挛、腹泻、呕吐、发热、 全身不适、恶心、头痛、脱水、 有时血便、粘液样便
流行病学病因:根据描述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开展分 析流行病学调查
病例对照调查(选择部分病例和对照进行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所有就餐人群均纳入调查)
根据流行病调查结果(分析流行病学)、食品加工过 程调查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明确引起暴发的食 物,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多个餐次
病例之间有明显的流行病学联系 可疑餐次不确定:多个餐次共同暴露
病原
产气荚膜梭菌(腐 臭性腹泻)、蜡 样、链球菌
沙门、志贺、 阿米巴、致病性 大肠
霍乱(无腹痛)、 创伤弧菌、 河流弧菌、 V.fluvialis、副溶
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或为主要症状-2
潜伏期(小时) 范围(平均) 1-10天(3-4天)
3-5天 3-7天 1-6周
1至数周
3-6月
症状和体征
病原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的主要内容
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的初步评估
核实信息的准确性 确定病例并访谈病例 采集临床和食品标本
描述流行病学调查 制定病例定义 病例搜索及个案调查 描述三间分布特征 确定发病危险人群 形成暴露或可疑食物的假设
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 假设是否与调查结果一致
食品环境调查
病原体是如何引入的? 病原体在那个阶段繁殖的? 生产工艺设计能否杀灭病原体?
实验室检测
病原是什么? 病例、食品及环境是否具有同源性?
值得花时间和精力调查吗?
已知 未知
来源/途径
已知
未知
调查+ 控制+++
调查+++ 控制+
调查+++ 控制+++
调查+++ 控制+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的重点
腹泻(通常血便)、腹痛、恶心、呕吐、 肠出血性大肠杆
全身不适、发热(O157少见)
菌、空弯
发热、呕吐、非炎性水样便
轮状、星状病毒 腺病毒
发热、腹泻、腹痛、类似急性阑尾炎 费氏耶尔森菌
粘液样便(脂肪便)、腹痛、胃肠胀气、 贾第鞭毛虫 体重减轻
腹症痛状、轻腹重泻不、一便、秘有、时头无痛症、状嗜睡、溃疡、溶组织内阿米巴
案例2 某中学菌痢暴发
2006年9月5日,某县某中学陆续出现10多例腹泻病例, 卫生院怀疑菌痢暴发,立即上报。
CDC展开调查,该中学9月1日开学,学校食堂每天供应 中午、晚上2餐,住校生、教师均在食堂吃饭。9月2日 以来住校生和教师中陆续出现腹痛、腹泻病例,部分 病例发热。学校附近无类似病例。
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的选择原则:
尽量选择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典型病例(减少错误分类); 尽量选择新发病例,回忆清晰; 选择主要高峰时段的病例,解释暴发的主要原因;
病例是否都参与进餐,还有多少人参与聚餐 追踪所有就餐人群,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找到宴席承办人,收集聚餐菜谱,初步判断可疑食品(采样) 食品加工过程调查等等
病因调查
一次聚餐,点源暴露,可根据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初步判断 疾病病原
60
平均潜伏期
40
最短潜伏期
20
0
就餐
Cases
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