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3. 单位:(由公式推导)N/m2
帕斯卡,简称帕,用Pa表示
1N/m2=1Pa
大概有多大?读书94页第二段
的含义:先换算成1N/m2
每平方米的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为1N。
6.生活中常见增大、减小压强的办法
切蛋器上装有很细的钢丝
铁轨上铺枕木
压路机上沉重的碾子
学生回答问题:力的作用点在雪面上,方向垂直于雪面,指向雪面内部
学生听讲
并记笔记
学生听讲并记录笔记
学生推导公式
学生练习说出1Pa的含义
学生举例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办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意识。
做一些小实验,说明问题,活跃课堂气氛,轻松学习。
2.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改变物体的受力面积,比较作用效果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提问: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验证有什么关系,需要做三次实验。
做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1.保持压力不变,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学生实验
学生回答问题:作用点?方向?
学生听讲并积极思考什么是压力
学生回答问题
压力等于重力
压力由重力提供
压力还由重力提供吗?
学生画压力的示意图,几名学生来黑板画
学生学生进行猜想并根据所给器材制定实验步骤
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学生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对比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于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新的物理量:压强来表示。
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作用效果明显,压强大。字母P表示。
压力相同,比受力面积;受力面积相同,比压力。那么如果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怎么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1.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2.公式:P=F/S
2.落实新课程倡导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课前,学生利用自制的低成本实验器材,想办法改进,锻炼了动手能力。课上实验器材也取自生活中常见物品。
反思:1.实验的可视程度还值得继续探索。
2.教学内容与时间相矛盾,学生的创意无限,设计出其他方法实验,但一节课时间紧张,不能够让他们一一展示。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
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min
1min
12min
5min
10min
1.说出含义:一名中学生站在地上,对地面有1×104Pa的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好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压力、压强概念;会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
3.让学生动嘴的机会较少,例如压强的物理意义、生活中改变压强方法,多让学生举例;压强计算,学生讲解。
2.教学难点:理解压强概念,会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方式与策略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复习引入
一.压力
二.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
三.压强
练习
小结
作业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min
复习提问:
同学们,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先换成1×104N/m2
2.压力大小4 N,受力面积2m2,压强大小?
3.某物体质量3kg,底面积800cm2,放置在1 m2的水平桌面上,压强大小
4.一名中学生质量为50kg,一只脚的底面积为170cm2,那么这名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
1.压力的定义
2.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压强的定义、单位、公式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八年级的初中学生。考虑到学生在上一章中已经学习过怎样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一些力,因此在活动中对于作图不用费心,主要是为压力概念的形成提供场景,通过分析教科书图片的共同点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活动的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探究水平,通过教师引导和提示,然后由学生按控制变量的思想来自主完成实验、交流合作、评价,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压强
学科
物理
年级
初二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共有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知道什么是压力”“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什么是压强”。“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获得多样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设置了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压强的计算”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强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整理课上的四道练习题在作业本上
学生进行练习
口头回答问题
学生在本上作答
学生进行总结
学生做练习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巩固知识
8min
2min
教学特色与反思
特色:1.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思维介入,参与探究过程,这样才能体现出其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自制的实验器材,参与实验设计。
展示开始上课时的雪地和跳水图片,
提问:这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发生形变
拿出一支笔,用两只手顶住笔的两端看两只手有什么不同。
手指的形变程度不同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猜想:受力面积(不是接触面积,演示:接触面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压力的大小
器材:面粉、装水量不同的两矿泉水瓶、
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做实验
步骤:1.控制受力面积一定,改变物体的压力大小,比较作用效果。
由生活实际入手,引发学生思考。
3min
提问1:同学们看图:人在雪地上走,人对雪地有力吗?力的作用点?方向?跟雪面有什么关系?
提问2:人坐在沙发上,人对沙发有力吗?作用点?方向?与椅子面有什么关系?
提问3:钉钉子时,钉子对墙壁的力的作用点?方向?
实践4:同学们拿出一支笔和一把尺子,模仿跳水运动员。感受人压跳板时人对跳板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方向是竖直向下还是与板面垂直
这四个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出压力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作压力。
作用点:受力物体表面
方向:垂直于受力表面,指向受力物体。
提问:压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等于施力物体的重力吗?
教师展示ppt上几种物体受力
1.盒子放在水平面上
2. .将物体放在斜面上
3老师将手指压在黑板上
4.手托物体压房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压力、压力的大小和方向。
(2)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4)知道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