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凯玲不读书的中国人有感

胡凯玲不读书的中国人有感

读《不阅读的中国人》的中国人有感
《不阅读的中国人》一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中国人在德国坐飞机前往上海时,在飞机上看见了许多中国人都用ipad玩游戏、看电影,没有一个人看书。

在法兰克福机场,德国乘客大部分都是在看书报,而中国人看书的人只有少数,大多数都在商店里穿梭购物,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打电话的时候大声谈话。

在欧洲大部分人都在阅读中渡过,即使打电话也是低声细语。

中国人为什么不读书呢?我想主要有两点:
一、静不下心去读书。

现在社会的快节奏和急功近利,迫使人们花更多精力和时间在他们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

而对于在阅读的人,也趋于阅读“饮食失衡”。

过多地摄入对自己有直接效用的强心剂,过多地读那些主食类读物,只管吃饱不管营养的读书方式,是会渐渐糟蹋一个人的读书兴趣和品味的。

真正值得静下心来读的是有血有肉,蕴含简单而深刻道理,发人深省的美食书。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纸质书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就像造纸术之于竹简卷书一样。

书本只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一个阅读时代的象征,却也会被人类的新科技发明,比如互联网,逐渐代替。

有了互联网,电视,广播这样更便于信息传递的技术,人性本身会告诉我们读书本并不是一件方便的事,我们也越不想阅读。

而现在网络阅读并非发展到完善程度,也涉及到信息爆炸问题、阅读习惯问题、版权问题等。

我们可以期待网络会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将会更好地复合现代高速的现代人生活方式。

而在其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前的过渡阶段,我们必然会经历这一段浮躁而空虚的时期。

二、读书无用论
是的,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一部分人觉得读书是没用的,我们可以从铺天盖地的报纸、网络新闻中看到有些人根本没读过书,但他们却可以成为富翁。

这就导致一些人认为读书意义不大。

加之现在正处于大学生就业最难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使越来越多的人再一次掀起了“读书无用论”的狂潮。

中国是有着世界最悠久阅读的国家,可是现在有阅读习惯的人变得十分少了。

不过我相信以后中国看书的人会越来越多的。

看书可以提高眼界,丰富生活;可以
和作者一起感受快乐和悲伤,不是那些干巴巴的微信可以取代的,所以我们需要充分的阅读,就能充实自己。

如何培养中国人的读书习惯呢?
读书这种习惯要靠从小培养。

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

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学习就是做作业。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叮嘱学生的一句话:回去把作业做好。

而家长督促学生的一句话就是:作业做好了吗?从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
在学校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在家里面躲着家长看课外书绝不是传说。

读书并没有引起国民的重视,你只要在学校走一转,你还有可能听到校长或教师无所谓地说:我最不喜欢看书。

很多中小学的图书馆都是摆设,很少有学生去借阅。

而家长只晓得给孩子买玩具,买食品,却不知道给孩子买书。

我估计,在中国的一些普通家庭中,有50册藏书的肯定不多。

我只想说,互联网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互联网代替不了读书。

唯有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思想,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可以教给我们本领,可以纠正我们的过失,当阅读真正成为现代人得一种生活方式时,你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原本是如此地美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