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安石变法 学案

王安石变法 学案


⑴能直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措施:①均输法(就近采购,节约开支增加收入);② 市易法(政府参与商业活动获得部分利润);③募役法(按户等征收募役钱);④青苗法 (政府给农民的贷款获得利息),⑤方田均税法(打击官僚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保证了 税收来源)。(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保证政府赋税收入的根本措施,但是 间接措施)
(提高抗灾能力、大片薄地变良田) 1.【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 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答案】(1)措施: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任意三点 3 分) (2)初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2 分) 影响:增加了农民负担,新政危害百姓(1 分) (3)理由:舍弃义理;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视仁政。(任意两点 2 分) (4)因素: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得民心;要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用 人得当等。(任意两点 2 分) 3.【答案】(1)原因:性格缺陷;用人不当。(2 分) (2)原因:背离主流思想。(2 分) (3)措施:青苗法、市易法等;(2 分) 原因:眼界超前,措施激进。(2 分) (4)不同:材料一:个人因素,材料二、三:思想因素。(2 分)
(2)根据所学指出,王安石实行免役法的初衷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分析,新政客观上 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3 分)
(3)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2 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 分)
3.(2016·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
局面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抑制了官僚地主的
行为;
(3)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增强了军事力量,扭转西北边防屡战屡败局面。
3. 改革的失败:宋神宗死后
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原因:①主要:变法触犯了
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阻挠和破坏;

在变法后期决心动摇;
③变法过程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统治(根本)
思考:北宋中期为什么会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这一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什么表
现?
1
三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选修)
高二历史备课组
三、指导思想:
1.依据:王安石认为国贫是因为
过少;民穷是因为官僚地主
和政府征收的
繁重;
2.指导思想:“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节流理财富国之道是积极
的变法思想。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在 20 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
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因
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
——黄仁字《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2 分)
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
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三 范纯仁(范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
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
——《续通鉴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3 分)
④指 导思想偏重 、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手段积累财富,违背了客观
经济规律;
⑤新法实行过急,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
◆根本原因:没有对

进行任何调整,没有解决
当时引起
的关键因素→
问题,仅仅是对封建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思维拓展 比较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3
三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选修)
(2)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 分)
(3)举两例说明王安石变法中“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的措施。材料三认为王 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何在?(4 分)
(4)针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与材料二、三的认识视角有何不同?(2 分)
6
三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选修)
高二历史备课组
同:①主要目的都是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支持;③变法都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 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 分)
2.(2015·江苏扬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5)(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 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
而不是消极 (以理财为核心、以开源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关键)。
四、 变法的主要措施:富国、强兵、育才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
谷物给农民,收货后归还
本息
鼓励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兴修水利
改变积
贫局面
纳钱代役
经济

在东京设
改变积 弱局面
军事 上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 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 近易远” 把农民编为保甲
7
⑵明显触犯官僚地主利益的措施:①市易法(打击官僚地主操纵市场、囤积居奇的投 机活动);②青苗法(打击官僚地主对农民的高利贷盘剥);③募役法(官僚地主若不服 役需交纳代役钱);④方田均税法(打击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和隐田漏税行为)。
⑶最能反映变法本质的措施:保甲法(变法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保田 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又减少了军费开支→减少了政府的财政开支)
知识梳理
一、历史背景:“
”的基本国情
1.政治危机:北宋中期,
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边疆危机:
矛盾激化, 、
严重威胁北宋政权。
3.财政危机:


以及对辽和西夏的“
”使北宋财政负担沉
重。
4.
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5.
支持变法,重用

二、目的:克服统治危机(直接)、改变
局面、富国强兵(主要)、巩固封建
鼓励百姓养马
在各路设“将”
监督制造兵器
政治 上
培养变 法人才
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 科;设明法科 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 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 学校 重改革、破成规
2
三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选修)
五、 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
1.性质: 阶级为
而实行的
高二历史备课组

改革。
2.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高二历史备课组
限时训练 4(班级:
,姓名:

1.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 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 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 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 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 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 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 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 出了怎样的丰张?(4 分)
三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选修)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高二历史备课组
知识预备
一 宋元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 晚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混战→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对峙→元朝重 新统一全国;
二 宋朝时期的历史特征: 经济方面: ①经济重心南移、改变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 ②商业取得重大突破,打破时空限制、出现最早的纸币; ③棉纺织业兴起、棉布开始成为重要衣料; 政治方面: ①极力强化中央集权、形成三冗、国家积贫积弱; ②与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 文化方面: ①三大发明取得划时代成就、影响深远; ②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重树统治地位; ③世俗文学艺术勃兴、诗词戏剧成就斐然。
遭到激烈反对;④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异:①背景:商→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封建王朝中期统治危机四伏之机;②
根本目的:商→废除旧的奴隶制度、确立新的封建制度,王→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③
性质:商→全面调整生产关系的封建化运动,王→部分调整生产关系的封建自救改革;④
结果:商→成效巨大,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坚实基础;王→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4
三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选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