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课标要求】
①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②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
1、严重的社会危机
(1)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增设官僚机构-----冗官
扩充军队------冗兵--------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积贫局面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冗费
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皇帝------集军权------------ 积弱局面行政效率低下
(2)赋税徭役繁重,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3)辽、西夏威胁,民族矛盾激化。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王安石得到宋神宗重用,锐意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变法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巩固训练】
1、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
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
材料二: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
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
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1)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参考答案:
1、(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
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4)没有区别。
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2、(1)关键问题: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指导思想: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
具体措施: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精简军队,缩减编制等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保马法也节省了国家的开支。
(2)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
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