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本质课程与教学论王碧梅S100030356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研究教育的本质,首先要确定本质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
中外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对教育的本质做过表述。
尽管他们各自的表述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要求,但都集中在一个基本点上,那就是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看作是感化、引导启发人的活动,看作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本质是对现象而言的,本质所回答的问题,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属性,是一事物内部所含着的特殊的矛盾。
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
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那么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一个什么问题?它的含义是什么?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本质是事物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规定性。
人们对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教育观,并从总体上决定着他对教育的外延、内涵与教育的现象和本质问题的认识,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问题。
一个人的教育观无疑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支配人的教育行为的直接因素。
在过去的17年中(1978-1994),教育的本质研究颇受关注,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相继产生,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理论的繁荣,使沉闷多年的教育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最初是1951年期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间题》一文发后在苏联开展的。
争论的焦点是教育的待点是什么、属于什么范围。
争论的最后发表一篇总结,“总结”批判了认为教育同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观点,认为教育应属上层建筑。
由此,教育上是层建筑的观点,便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流行起来。
我国开展对教育本质的争论,是在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
1978年10月,在开封举行的由开封师院、华中师院、武汉师院、湖南师院和甘肃师大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教材初稿讨论会上,提出了如何认识教育本质问题。
于光远在1978年第3 期《学术研究》发表《重视培养人才活动》一文,对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
由此,在我国围绕教育本质的争论拉开了序幕。
教育本质问题争论中的主要观点(一)“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之说”80年代初期,争论主要是围绕着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或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等问题展开的。
“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主要围绕下面四个问题展开:(1)教育是否是社会意识形态?(2)教育与生产力的联系是直接的吗?(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永恒性、生产性还是阶级性、历史性?(4)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经验?持“上层建筑说”的认为,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
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看,都由政治和经济决定,又积极地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一个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该事物的性质,所以教育是上层建筑。
早在1930年,杨贤江在其《新教育大纲》一书中认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它“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而且是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的,只要是现实的经济关系变了,它是必然也跟着变的”。
持“生产力说”的认为,教育是生产部门,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一般地也间接参加物质生产劳动; 教育是劳动力的生产过程,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在教育内容中有许多是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东西。
生产力说一方面指出,科学作为观念形态的生产力,只有借助教育才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要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物化”在技术和生产资料上,“智化”在劳动力的主体中。
而物化和智化的过程离开教育都不可能发生。
另一方面,依据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培养人的教育工作者,虽然没有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但教育者的劳动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应该肯定它是生产劳动。
由于肯定了教育是生产劳动,从而也肯定了教育是生产力。
持“教育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说的认为,教育是一种复合的社会现象,具有多质性特点,已不仅与生产关系有直接的联系。
也与生产力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不能说教育就是属上层建筑或就是属于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双质。
总的说来,这段时期的争论基本上是围绕教育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各据一理、各持一端。
“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除观点径庭外,所采用的论证方式大体是雷同的。
他们都注意从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寻根求据,注意马、恩著作的诠释注意追溯历史的发展历程,或说明教育始终具有生产性,或力陈教育始终具有具有阶级性;甚至连指责、批驳对方的方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双重属性说”(“统一说”)与“多重属性说”“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各自蕴含着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以及两者争论的僵持不下,诱发了“双重属性说”(“统一说”)与“多重属性说”。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是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关系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所以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
“双重属性说”具有把生产力与上层建筑割裂开来的嫌疑。
于是,有论者在教育的生产性与阶级性上做文章,提出了“统一说”。
认为教育的生产性与教育的阶级性的统一,才是教育的本质。
“多重属性说”批驳说,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是有它的专门特点的,它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所以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有联系的,因此,不能把教育分成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两截,这种区分不能反映教育的本质。
教育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它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
“多重属性说”实际上是一种多元论,奉行的是折中平衡主义,其要害是不分主从,而事物的本质规定,就是要考察内在的主从关系。
“双重属性说”与“多重属性说”,都试图从本质的“一”找出“多”。
只不过“统一说”是在“正”与“反”中求“合”,但就其所作分析而言,也并非是“一”。
他们所找到的教育本质,与“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同出一辙,研究思路似乎并没有超出他们反对的“上层建筑说”与“生产力说”。
(三)“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8 0 年代中期以后,除了继续围绕教育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进行讨论外,又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力图从“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中对教育的本质做出另一种解释。
“社会实践活动说”一开始是作为“上层建筑说”中“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悖论出现的。
持这种观点的认为,不能把教育作为观念形态,唯物主义的观念是第二性的,而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是两码事;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它认为,教育的基本职能有两种: 一是重现“历史人”,二是促进人的“社会化”。
这两种基本功能归结起来都是属于“人的生产”过程,所以,“教育就是人的目身的生产实践”。
有的提出,教育是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实践,认为教育活动与物质生产具有相同的内容、结构和方式,以及相似的条件,只不过是表现形式特殊一点罢了。
特殊点就在于对象是人,而产品是人格化的智能。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社会离不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离不开教育。
教育赋与人类社会生产能力。
还的有提出,教育是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社会实践等的观点。
“特殊范畴说”认为,“社会实践活动说”是对教育职能的外在表现的概括,而不是对教育的内在矛盾特征的揭示。
这种说法虽也反映了教育的某些属性,却不可能成为贯穿人类自古以来一切教育现象的本质,不可能成为使教育区别与一切其他社会想象的根本依据。
“特殊范畴说”对“社会实践活动说”的否定,对抓教育内在矛盾结构、寻找教育特殊性的孜孜乞求,使其得出教育是特殊的社会想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的结论。
(四)“生产实践说”(“物质生产说”)与“精神生产说”“生产实践说”与“精神生产说”是从“社会实践说”中分离出来的,虽然他们之间有着诸多的分歧,但也有着一定的联系,都是在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前提下讨论的问题。
两者在1982至1983年展开第一轮驳辨。
“精神生产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生产,是把人类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道德观念,传递给受教育者。
这种传递的过程,就是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进行的“加工”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接受精神产品以提高和武装自己的过程。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属于精神范畴的。
教育不直接参加生产过程,不能成为物质生产。
“生产实践说”批驳道:这种认识与一般的实践概念是相悖的,是错误的。
实践首先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的实践作为物质的力量,作用于客观世界,导致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积累,教育主体和客体具有物质交换的性质,主体可以使客体产生脑物质形态的改变。
正是因为教育是物质性活动,它才归于实践。
“生产实践说”明确地表述道:教育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它同“物的生产”及其实现方式“三大实践”一道,共同构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精神生产说”对此说的论点和论据都提出了批评。
指出“生产实践说”曲解了恩格斯有关“种的繁衍”的论述,忽视了学生的精神实体。
人担负一定的社会职责,并不是决定于人的生物属性,而是取决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水平。
“生产实践说”初受来自“精神生产说”的批评,还受到其他论者的批驳。
如认为该说论者逻辑不严密,违背了下定义必须用全同概念的逻辑规则;是生物化、抽象化、机械化、孤立化、万能化地看待教育现象。
因而是不科学的。
“生产实践说”所提出的理论观点缺乏论据,难以成立;对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话缺乏分析,随意断章取义,甚至某些地方曲解了马克思的原意。
“生产实践说”后来有多种表述,如教育是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社会实践。
“精神生产说”也有“教育是精神的社会人的生产”的修正表述。
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消除了先前存在于两说之间的森严壁垒,各自舍弃了一些东西,以和解的姿态向兼容的方向迈进。
(五)“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社会化说”大概是源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个观点的。
它指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教育都承担着培养人的社会职能。
从这一点来说,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培养人,它是培养人的社会过程,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