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新经济社会学

第二章新经济社会学


(二)中国经济社会学重建的特点
• 1、移植性 • 2、应用性 • 3、学科性
(三)中国经济社会学恢复与重 建以来的研究主题
• 1、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 • 2、关于经济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对西方经济学发展及其演变进行了比较全 面的梳理工作 • 对西方经济社会学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分析 • 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研究
• 8、制度化的标志:一批读者,一本手册 (《经济社会学手册》,1994),美国 社会学会的教学大纲和制度化的材料, 美国社会学会的经济社会学分会的成立 (2001) • 9、学术重镇: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州立 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SUNYSB或SBU), 今天的斯坦福、康奈尔、伯克利、 普林 斯顿和西北大学。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
大转变、大转折、 大转型、巨变
冯钢,刘阳 译,浙江 人民出版社,2007.
16
马克· 格兰诺维特
• 1943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 • 196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历史 学学士学位 • 1970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 士学位 •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2002年开始任斯坦福大学社 会学系主任 • 经济社会学、社会分层与社 会理论
1988年《美国社会学杂志》专门 发行了一期经济社会学增刊 寄语
• 主旨就是“持着对其他学科的开放 态度,通过对共同主题的思考和对 每门学科就现实问题给出的问题和 证据的观察”,使得“社会学家和 经济学家都可能因此而获得进步” 。
• 5、核心概念:“嵌入”、“经济行为的社会建 构” • 6、研究对象(What is analyzed?): 消费,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劳动力,金融, 工业,消费者),性别和种族对经济因素的影 响,经济组织(银行,保险公司,企业,行业 等),经济与非经济组织(国家,工会等)之 间的关系,经济阶层,车间生活,分层,职业 隔离,经济理论和思想,对经济的态度,经济 职业(包括企业家),福利国家,国际经济, 通货膨胀,合同,货币,正规与非正规经济等。 • 7、理论视角: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文化理论
第二章
新经济社会学
• 萨缪尔森说:“犹如在一个处女湖钓鱼一样 :每一杆下去,都有收获”。那就是所谓的 黄金时代,现在也是黄金时代,但事情并非 易事。不过,在那些日子里任何懂得一点数 学的人都可以从事经济学研究,而且还能取 得可喜的进步。我认为现在对经济社会学而 言,也正处在这样的时代。我认为有一个巨 大的还未开发的疆土,对懂得一些社会学的 人而言,也有一个处女湖,也可以钓到鱼。 • ----对格兰诺维特的采访 (1985)
二、“新”“旧”经济社会学的主要 差异
11
三、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 (一)嵌入(embeddedness) • 1、嵌入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波兰尼--《大转折》。 • 2、格兰诺维特发展了“嵌入”理论,认 为在现代市场中,各种社会因素对经济 行为不仅有作用,而且有着决定性作用 。即经济行为被“嵌入具体的、不断变 化的社会关系中”。 • 3、类型:关系嵌入和结构性嵌入
7
• 12、学术地位: 20世纪80年代至 90年代末处于社会学的领军地位 ,导引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 学的发展。
•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Second Edition) • (美)斯梅尔瑟;(瑞典)斯 威德伯格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译者:罗教讲;张永宏 • 华夏出版社,2009
维维安娜· 泽利泽尔
•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社会学家 • 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 • 1971年毕业于美国罗格斯大 学 • 1974和1977年获哥伦比亚大 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 2007年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 学学院院士 Viviana A. Zelizer • 现任美国经济社会学学会主席 • 关注经济的文化和道德维度
(四)中国经济社会学研究展望
• 1、加强经济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构建 • 2、市场的多维度研究 • 3、对就业和失业问题进行经济社会学的 分析
据Mark Granovetter统计,以成功取得职 位为例,令人意外的是通过“Strong Tie” (“经常”来往 )的只有16.7%,远比 “偶有来往”(55.6%)和“甚少来 往”(28%)的比率少得多,换句话说,如 果我们简单地把朋友分为“知己”、“普 通朋友”、“点头之交”的话,在事业发 展方面,后二者更的贡献远比“知己”为 大。 原因:信息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弱关系的威力在于信息的异质性较高,这 样的信息是不可能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的,
一、什么是新经济社会学
• 1、产生:新经济社会学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 “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 2、诞生标志:马克· 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 的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问题” (1985年,《美国社会学杂志》) • 3、基本含义:用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 重新解读诸如“生产”、“分配”、“消费”、 “市场”、“厂商”等传统上属于经济学研究对 象的那些经济生活现象。 • 4、目标:同经济学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丰富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3、网络理论
网络理论认为,经济行为是被社会性地限定的, 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因此,仅用个人 的动机不足以解释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同时 ,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是无法与具体的社会情境 割裂的,必须用“嵌入”来说明个人行动与其 所处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解释行动者真 实的行为背景。这种理论批判社会学家把行动 者看成“过度社会化”的个体,能够自觉地、 无条件地遵从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观点;同 时,它也认为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社会化不足 ”的,反对他们将经济行为的主体看成是完全 不受他人影响的原子化个人。
(二)经济的社会建构
• 按照格兰诺维特的观点,行动者在 社会空间中的行为往往混杂着多种 动机,仅仅用“理性行动者”或“ 利益驱动”来解释所有的经济行动 是不充分的,因为它们深深地依赖 于社会的网络、制度、文化、历史 等背景条件。
卡尔· 波兰尼
• 匈牙利人 • 1934年迁居英国 • 经济人类学和经济 史研究 • 《大转变》、《早 期帝国的贸易和市 场 》
• 10、代表人物:
Harrison White, Mark Granovetter, 伯特 (Burt), 迪马吉奥(Paul Dimaggio), 杜宾 (Frank Dobbin), 泽利泽尔(Viviana Zelizer)……
• 11、重要著作:
Mark Granovetter 《找工作》(Getting a Job, 1974) 伯特《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1992) Viviana Zelizer 《市场与道德》(Markets and Morals, 1979 ) 、《为无价的儿童定价》 (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 1985)
(三)文化:更深的“嵌入
• 文化研究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一大研究主题还 得归功于泽利泽尔和迪马乔等人将人类学研究 方法和研究兴趣带入到新经济社会学领域。 • 她认为,发生在非市场领域内的生产、分配、 交换等经济行为往往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提 倡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些现象。 • 迪马吉奥等人从大文化的角度补充了格兰诺维 特的“嵌入”概念,提出了“政治嵌入”、 “认知嵌入”和“文化嵌入”的观点。
17
四、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视角
(一)社会网络:社会结构的“资本”化 • 1、所谓“社会网络”就是“同事、朋友 和更普遍的联系”,是“联结行动者的 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 • 2、几个相关概念: 网络规模 、关系强度、网络密度 关系内容 、社会资本
强关系、弱关系
四个指标,分别是互动频率、情感紧 密程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行动 博士论文: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劳动力市场作为入手点:马萨诸塞州 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 结论:在劳动力市场这个网络中主要 是弱关系在发挥兰诺维特首先提出了关于经济组织的社会学 问题,他认为社会关系渗透于各个企业间,经 济组织和个体经济行动者一样受社会关系网络 的限制。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间 的交往和联系并不是通过正式的经济交易规范 而达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通过社会关系网 络实现的;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度也 常常为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所取代。
经济学与社会学重建关系后出现的多元格局
• 五个学派
理性选择的社会学(Rational Choice Sociology) 新经济社会学(New Economic Sociology) 社会经济学(Socio-Economics) 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PSA-Economics) 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五、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命题
• 在斯梅尔瑟、斯威德伯格主编的《经济社 会学手册》中,把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核 心归结为三个命题: (1)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特定类型; (2)经济行动具有社会性的定位; (3)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六、中国经济社会学的发展
• (一)中国经济社会学研究重建的历史 背景 • 在社会学“补课”的呼唤中起步的。 • 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的要求下开始 的。 • 在国际经济学“社会学化”的趋势下恢 复和发展的
《道德与市场》 (1979)
《货币 的社会 意义》 (1994 )
《为无价的 儿童定价》 (1985)
《亲密关系 的购买》( 2005)
保罗· 迪马吉奥
•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 1971年毕业于美国斯沃斯莫尔学 院(Swarthmore College) • 1977年和1979年获哈佛大学社会 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 1979-1992年任教于耶鲁大学社 会学系 • 1992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 教授 • 1996-1999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社 会学系主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