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本书对后世修订本草有很大的影响,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

本书早在庸代已经佚散,现仅存敦煌石宝所藏唐代的抄写残本。

原书中的内容经《新修本草》流传至《证类本草》等书中,可从《证类本草》中寻见。

(三)《新修本草》《新修本草》,成书于公元657~659年,即唐显庆2~4年。

苏敬等23人编著,后世简称为《唐本草》。

唐代初年,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居于世界前列,医药相应迅速发展。

当时医家历依据的《本草经集注》,已不能适应需要。

因此,苏敬于唐显庆二年上表要求重新修订本草,当即得到唐高宗批准,并命李勣等组织人员,实际由苏敬负责,进行修订。

于显庆四年完成《新修本草》。

这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带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

本书有本草经文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药图目录1卷,图经7卷,共计54卷,载药814种(实为850种),新增药物114种。

所增药物中,有一部分为外来药品。

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末用共9类。

本书保存了《本经》原貌,同时收集资料比较广泛,能采纳群众意见。

对药物的功用,详细探讨,多方考证,从而改变了辗转抄录的习惯,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本书图文对照,便于学习鉴别,这种编写方法,开创了本草著作的先例。

唐朝政府规定本书为学医者必读书。

它对我国药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流传300年之久,直到宋代《重定开宝本草》问世,才为其代替。

公元713年,日本已有此书的传抄本。

(四)《本草拾遗》《本草拾遗》,成书于约公元741年,即唐开元29年。

陈藏器编著。

陈氏认为《本经》问世以后,虽有陶弘景、苏敬等人的增修和注释,但还有许多药品遗漏而未收入本草。

特将《新修本草》所遗漏的药物搜集起来,撰写成序录1卷,拾遗6卷,解纷3卷,共计10卷,总名叫《本草拾遗》。

本书原著早已佚散。

但从《证类本草》中还可见其大部分内容,《本草纲目》引用的诸家本草中,也以引用本书所载药物为多。

本书按照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进行分类,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五)《重广英公本草》《重广英公本草》,成书于约公元935~960年,即五代后蜀明德2年~广政23年间,后谊称为《蜀本草》。

由翰林学士韩保昇等所编著。

本书是韩保昇等人奉后蜀之主孟昶之命所修订的,以《新修本卓》作蓝本,复加增补,尤其对药物图形的解说,更详于以前的本草。

因《新修本草》为唐英国公李勣等所编撰,故把本书谓之《重广英公本草》。

全书共20卷。

本书早在宋代就已佚散,但其部分内容尚可从《证类本草》中看到,《本草纲目》亦引用了本书的部分内容。

(六)《日华子诸家本草》(《大明本草》)《日华子诸家本草》简称为《日华子本草》或《大明本草》。

著作年代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五代时作品,或称北宋初年作品。

其作者有称为“大明”的,如宋代掌禹锡说:“国初开宝中四明人撰,不著姓氏,但云日华子大明序,集诸家本草近世所用药物”。

李时珍曰:“日华子益姓大,名明也”。

本书凡二十卷,详述各药性昧、形状、功用,尤其注重总结当时的用药经验,故对药性功能尤多阐发。

本书原著早在宋代已经佚散,但其主要内容,可在《证类本草》与《本草纲目》等书中见到。

(七)《开宝本草》自《开宝本草》约成书于973~974年,即宋开宝6~7年。

是由刘翰与马志等人奉宋太祖之诏编著的。

《新修本草》问世后,经历了300余年。

传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医学的进步,药品数量有所增加,该书已不能适应需要。

因此北宋朝庭诏令刘翰、马志等重新编纂。

《开宝本草》经两次修订而定稿,共计20卷,载药983种,书名为《开宝重定本草》。

本书修成不久,即为《嘉祐补注本草》所取代,故原著亦己佚散,其内容仍然通过《嘉祐本草》》而转载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

(八)《嘉祐补注本草》《本草图经》《嘉祐补注本草》成书于公元1057~1060年,即宋嘉祐2~5年。

原书名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经》后世简称为《嘉祐本草》。

为掌禹锡。

林亿、苏颂等人集体编著。

本书也是奉朝庭之命所编,以《开宝本草》作蓝本,复又参考唐、宋诸家本草及经史百家所载的药学知识,并搜罗当时医家所常用而未载于本草的药物,增加注释。

全书共分为21卷,收载药物1082种,比《开宝本草》新增药物99种。

《本草图经》成书于公无1058~1061年,即宋嘉祐3—6年,由苏颂等人所编著。

本书是《嘉祐本草》的姊妹篇,鉴于唐代《新修本草》的“图经”、“药图”已经佚散,加之新药品种不断增多,真假难分。

因此,政府下令将各地所产药物,一律绘图,并注明开花、结实、收采季节以及药物功用,送到京城。

如系进口者,询问关税机关和客商,辨清来源,取一二枚或一二两作样品,派人送到京城,供绘画。

所收到的资料,由苏颂加以编辑。

全书共2l卷,名为《本草图经》,也叫《图经本草》。

本书的特点是考证详明;长于鉴别药物形状;对药物性能也有所发挥。

新增药物100种,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

本书原单独刊行,后在《证类本草》中将其与《嘉祐本草》合并。

故其内容,全部保存在《证类本草》中。

(九)《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约成书于公元1082~l097年,即宋元丰5年~绍圣4年之间,简称为《证类本草》,蜀中名医唐慎微编著。

本书以《嘉祐本草》与《本草图经》作蓝本,除将二书合并之外,复又系统收集唐宋各家医药著作,以至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古籍,对其中药学知识进行全面整理。

全书共编成30卷,载药1746种,药图929幅,附方3000余首。

新增药物628种,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为明代《本草纲目》成书之前,上下500年期间研究本草学的重要文献。

它取材广泛、编辑合理、分类详明,文献价值很高。

历史上很多失传的医药文献,均靠从其引文中窥其梗概。

全书以药附方,药图对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

由于本书收载内容较全。

且为临床医家实用,故得到当时朝庭的重视,宋代曾几次进行修订。

第一次在大观二年,即公元1l 08年,经医官艾晟重修,改名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即被作为官定本而刊行。

至政和六年,即公元1116年,又经医官曹孝忠重加修订,再改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

即公元1159年,又由医官王继先进行了校订,命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元定宗四年(南宋淳祐九年),即1249年,平附张存惠将寇宗奭的《本草衍义》随文加入书中,定名为《重修改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流传至今。

(十)《汤液本草》《汤液本草》约成书于元大德二年,即公元1298年,为王好古编著。

本书归纳张元素的《珍珠囊》、李东垣的《用药法象》与《用药心法》等书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用药经验而写成。

选用药品大多为当时临床常用之品,故名《汤浓本草》。

全书共三卷,载药仅280余种。

上卷着重阐述药性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等中药基本理论,以及用药之法;中下二卷论述各药的药性与主治。

全书删繁就简,甚为临床医家实用,明清以来,颇受医家重视。

尤其在药性理论研究方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十一)《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品汇精要》约成书于明弘治十八年,即公元l505年。

由医官刘文泰等人撰辑。

庸、宋两朝均有官修本草,明朝孝宗亦想仿效,故诏命医官刘文泰等撰编。

本书所收药物,主要取材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同时也搜集了一些该书未收载的药物。

分成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有名未用十一部。

每部收载药品,又按《本经》之例,分上、中。

下三品,共收药物1815种,共计四十二卷。

每部各药名之下,首先朱书《本经》原文,次以墨书《别录》以下各家本草的原文。

再次又分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膺二十四项,分别叙述各药的异名、产地、采集、色质、制法、性味、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真伪等内容。

各项的注释,都根据历代本草所述。

所据诸家的注释则未一一标明,统称为“别录”(注意非《名医别录》的简称)。

对旧本欠发挥者,或近代应用有效者,另加注解,则称为“谨按”。

本书的特点在于分项精细,叙述简明,使读者能系统了解每一种药物的各方面情况。

缺点是内容多摘自历代本草,而不是由实际观察、研究所总结出来的。

本书撰辑完成后,因明孝宗突然去世,故稿存内府而未能刊行。

虽成书早于《本草纲》,而在医药史上却未能发挥应有的影响。

书中所绘彩色药图,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与学术水平。

清代,康熙曾令医官王道纯等人续增了《本草纲目》所新增药物内容,但亦末刊行。

现在所见到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据散失前的清代重抄本重新排版印刷的。

(十二)《本草蒙筌》《本草蒙筌》成书于公元1565年,即明嘉靖44年。

为陈嘉谟编著。

元明以来,流传于世的本草书籍,《证类本草》过于浩繁,《本草汇编》则词简不赅,《本草会编》又杂采诸家,都不适作授徒之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