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教育学理论是这样阐述教育的: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教育,其职能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
人才,归根结底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活动。

多年的教学实践
让我悟出:教育的本质还可以是唤醒。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蝶,绚丽多姿。

只有学
生自己最清楚蜕变所付出的那份痛苦和挣扎。

在“新我”和“旧我”
的摩擦碰撞中,他们有着太多的困惑、否定和难以割舍。

教师教学时
面对的是一个个沉甸甸的生命,每一颗心灵都需要精心地呵护。

在我
们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时,真的需要调动每一个细胞的活力与智慧,并且用一种神奇的力量唤醒学生、让学生唤醒自己、唤醒他们接触的人。

那么,唤醒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

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
地表现为不满足于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从于任何外
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有时还表现为对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
和否定,致力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

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
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
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
发展。

唤醒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更多的
信任和期待,相信学生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
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就会变得聪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

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不
时的去感受,去贴近学生;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他们
的闪光处;多一些赏识教育,一句关爱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
信任的微笑,都能起到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能使学生
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教育者只有首先对学生充满博大无私的师爱,再加以教育唤醒的
手段和方法。

比如对学生信任和理解,宽容和谅解,赏识和鼓励,
期待和督促,启发和引导,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从而产生“神
奇的力量”,跨越情感的壕沟去唤醒年轻的心灵。

具体说,就是要做到:
一是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

对那些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
点进步的学生,老师和同学们就要给他以热烈的掌声和赞许,或许,
他内心的孤寂和沉闷会在顷刻间消融吧。

老师的一张纸条:“别封闭
自己,打开心窗吧,快乐正注视着你。

少一些烦恼,多一分努力,给
生活灿烂的微笑,你会发现你心灵的天空原来正艳阳高照。

”会让学
生增强信心和决心,发生行为上的可喜变化。

小小的关注与鼓励,能
扫却学生头顶的乌云与阴霾,换回了学习上的进步、生活态度的转变。

孩子的心是透明的,不含任何杂质与灰尘,你对他真心一点、平等一点、关爱一点,他就会心满意足、“受宠若惊”。

重新建立起做人的
尊严,抬起头来自信的面对每一天。

二是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

良知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没有了它,
人就成了次品、废品,甚至危险品。

良知埋藏在心里,如不挖掘,便
会泯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

”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提供一块纯真、
善良、友爱的沃土。

不是凭教条灌输,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
各种教育手段、力量,引导学生做出善行善举,从而使学生道德的善
根自由自在地生长。

现实教育中,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道路上遇
到了教育者的冷酷无情、蛮不讲理,那么会使学生向善的心灵变得粗暴,会使学生变得冷酷和残忍。

三是唤醒学生自强、自律、自省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
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我们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假如教室卫生状况
不好,老师就循循善诱地说:“同学们,教室里的每一块地砖原本都
是很光洁的,可由于老师和有些学生的不注意,污渍越积越多,现在
已很难去除了,它们破坏了那一份整体美,使得其他地砖也暗淡无光了,老师感到深深地遗憾。

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去掉这些顽渍和污
渍吗?”学生便会踊跃地站起来,想各种他们所知道的办法来扫除和
清洁。

还可以启发学生从打扫卫生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我身上也
有污渍,总是偷懒,所以组上的同学都不听我话”;“‘惹是生非,
不懂事’就是我身上那些擦不掉的顽渍,总给班级和老师脸上抹黑。

但我会努力改,争取也让它光亮如新。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更何况小孩子。

作为教育者就要欣赏学生的知错就改,欣赏学
生的睿智活泼,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自强、自律和自省的能力。

四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唤醒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

教育者就
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埋藏在心中的问题告诉你,你就应该给他以饱
含智慧的回答;作为教育者就应该明白,学生学会思考比记住一大堆
过去的知识更重要。

小时候,爱因斯坦问老师:一个人究竟怎样才
能在科学领域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老师表示要好好想一想后予以解答。

三天后,老师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
踏上了建筑工人们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

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
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老师却说:“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
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

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无
数人、无数脚步走过的地方,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听到这里,
爱因斯坦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
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
那些还没载人书本的东西。

”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
事的几年里,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五是唤醒学生自主参与、协作团结的精神。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个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
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团结合作,形
成一种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到了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带着开发的潜能,带着积极上进的个性,带着协作团结的精神更好地去生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
个人。

教师只要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和良知,用对教育的全部激情与
虔诚,用那颗对学生的拳拳赤子之心,去唤醒那一个个暂时默默地沉
睡着但却永远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道德的魅力,精彩而又美丽的灵魂。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