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表现手法-铺垫【中考真题链接㈠】曾经溪流淙淙邹贤中①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
湘南,崇山峻岭,这就少不了好水。
水,离不开江河湖海,离不开水井和溪流。
儿时的家乡,竹海遍地,溪流淙淙。
②国人居室大多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我家也不例外,房屋紧挨着大山,山里是无尽的林海。
微风吹拂,到了林海,就能掀起一道大风,吹得树枝随风摇摇曳,形成一道又一道波浪。
它们或大或小,大的可以让树木弯腰,小的也能掀起细微的波澜。
③林海之间,以竹子居多。
在竹海之间,就有一条小溪,“叮咚——叮咚”地作响。
不知道是溪水冲击而成还是自然生成,一道半米宽的小溪就这样蜿蜒在竹海之中。
由于天长日久无人管理,就有不少枯叶落入其中。
当然,这并不影响什么,反而给小溪带来了更好的情调。
那些落叶或沉没、或漂浮、或半沉半浮在水里,这就成了鱼虾的好玩具。
你看,它们有的躲在已经沉没的落叶下面,有的追逐着半沉半浮的落叶在嬉戏。
当有敌人侵犯它们的时候,它们可以躲到落叶下面。
落叶那么多,它们借助这天然的屏障,可以快速逃逸。
④小溪沿山行,自然就有了坡度。
越往下走,越是平坦。
到了下游,由于树木的减少,落叶自然就少了。
这小溪就少了情调吗?那也未必。
小溪里多了很多鹅卵石,特别好玩,它们被水流温柔的大手终年抚摸,大多光滑可人,呈椭圆形不规则地密布在河床上,那更是小鱼虾和螃蟹的天堂。
我们的家就在这小溪边上,因为有这小溪,也就给了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就说日常生活吧。
村民因地制宜,在小溪宽敞处堵上了堰头,堰头上铺着木板或者石块,人们就在这里洗衣服、淘米、洗菜。
⑤小溪除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也成了孩子们游玩的天堂。
一到热天,我们就按捺不住去小溪里游泳的冲动。
小溪不深,也就米把深。
有堰头的地方,最多也就两米。
水清澈见底,鱼虾皆若空游无所依,深浅在我们心里是有数的。
然而大人们却不让,他们怕我们养成了玩水的习惯。
“欺山莫欺水,欺水变水鬼。
”这是小时候大人们吓唬我们的谎言。
⑥母亲是特别反对我们玩水的。
她准备好了一把竹条挂在门上,警告我和哥哥,如果胆敢去玩水,竹条伺候。
我们就只好等母亲午休睡着了再去,如此一来,倒也心惊胆颤地玩了几次,只是时间不长,再加上怕母亲醒来,所以玩得很不开心。
⑦为了避开母亲,我和哥哥想了办法,那就是躲到水库下面的小溪去玩水。
在这里,必须一提的是,为了灌溉下面的农田,人们在我家小溪那里挖了一个极大的水库,小溪的水就汇集到了水库里。
由于小溪终年不断,水库的水就保持了稳定的水量,超出泄洪口的部分就会从边上的水渠流出去。
这样一来,水库下面的小溪也是终年不断的,甚至较之上游犹有过之。
⑧一个午后,母亲拿着竹条把我和哥哥赶到床上睡觉了。
小孩子精神特别好,我们哪里睡得着,但是我们知道母亲的脾气,只好假寐。
母亲果然中计。
过了一会儿,她就响起了轻微的鼾声。
我们兄弟大喜,蹑手蹑脚地爬起来。
看着躺在凉席上的母亲还是毫无反应,于是放下心来。
出了屋子,我们撒开脚丫子狂奔到水库下游的小溪边。
溪边水草青翠,小鱼虾在溪里游弋,好不自在。
我们大呼一声,我来了,连忙脱掉衣服就跳进水里。
就在我们玩得开心的时候,不知何时,母亲已经站在岸上,她手里拿着我们丢在岸上的衣服,对我们大声吆喝。
我和哥哥本来想慌不择路逃跑,然而身上没有穿裤子。
毕竟已经有了羞耻之心,自然不敢上岸裸奔,于是便开始耍赖,躲在小溪中间不上来。
心想,母亲肯定不会下水的。
⑨我们道高一尺,母亲魔高一丈。
她很快就找了一根三四米长的干竹竿。
竹竿很轻,母亲拿起来就可以轻易地打到我们。
我们被逼无奈,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来。
母亲先是责令我们穿好衣服,然后用一把竹条把我们背上狠狠地抽,每抽一次,就会有很多道红色的印痕。
母亲打累了,让我们作出保证,不得再去玩水。
我们被治得服服帖帖,嘴上只得答应了。
母亲看出了我们没有真正心服口服,就给我们讲道理,讲案例。
把地方那些偷偷洗澡被淹死的小孩故事说给我们听,我们这才明白母亲的苦心。
⑩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我初中毕业,常年生病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哥哥早已经辍学出去打工了。
看到这种现状,虽然已经考上高中的我决定不再去读高中,而是选择到南方的深圳打工。
⑪在南方的日子,工业区的水沟又黑又臭,我和哥哥会时常说起家乡的小溪,说到那些年在溪水里游泳的快乐时光。
我们多么怀念小溪流,多么希望可以像小时候一样纵身进去玩个痛快。
我相信,我们已经大了,母亲也不会再管这些事情了,只是实现这个愿望并没有那么容易。
⑫我离家之后的第一次回乡之旅是在2007年的五月。
回家当晚,舟车劳顿,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梦里尽是故乡的山河,美不胜收。
⑬翌日,我起了一个大早。
没有洗漱就往溪流奔去,却意外地发现,曾经的溪流早已不复当年风韵,细细的流水已经能够看到裸露的河床,水虽然还清冽,但是却看不见鱼虾游弋的情景。
两侧的水草,有的还在展现生命的顽强,有的已经枯败。
难道是到了干旱期?我带着微微的遗憾回家。
⑭2009年的十月,我准备应征入伍,十二月才入伍,只是得提前去报名、体检、政审。
国庆刚过,不冷不热,是可以下到小溪洗澡的。
当我抵达小溪时,却惊奇地发现没水了。
较之两年前的小水流,现在已经是彻底断流。
我内心震骇莫名。
⑮再后来,我历经当兵、退伍、再打工的生活,每次回家,都没有实现在小溪洗澡的愿望。
无水,还怎么洗?时光是无法倒流的,没想到这些童年时代的乐趣再也无法实现。
【试题】文章第②段主要写家乡的林海,并未提及溪流,是否属于闲笔?请说明理由。
【答案】第二段并非闲笔,通过林海展现了家乡的风光秀美;为下文写小溪流的美好设置情境做铺垫。
【中考真题链接㈡】给母亲梳头发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
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
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
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
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
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
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
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
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
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
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
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
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
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
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
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
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
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
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
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
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
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
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
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
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
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
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
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
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
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
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
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
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
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
母亲背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
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
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
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试题】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突出母亲长发的包围浓密,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
②表达了“我”对母亲长发的羡慕,对母亲梳理头发动作的喜欢。
③与母亲后来头发的花白、稀薄形成鲜明对比。
④为母亲手术后要“我”为她梳理乱发做铺垫。
【中考真题链接㈢】机场的拥抱①在南京机场候机回北京,来得很早,时间充裕,坐在候机大厅无所事事,看人来人往。
到底是南京,比北京要暖,离立夏还有多日,姑娘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短裙和凉鞋了。
坐在我对面的女人,看年纪有三十多了,也像个小姑娘一样,穿着一条齐膝短裙,在和节气,也和年龄赛跑。
②来了一对年老的夫妇,坐在我身边的空座位上。
听他们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就知道是老北京人。
他们说话的声音有些大,显然是丈夫的耳朵有些背了,年龄不饶人。
但看他们的年龄,其实也就七十上下,并不太大。
听他们讲话,是在苏州无锡镇江转了一圈,从南京乘飞机回北京。
③忽然,我发现他们的声音变得小了下来。
这样小的声音,妻子听得见,丈夫却听不清楚了。
但是,妻子依然压低了嗓音在说话,只不过嘴巴尽量贴在了丈夫的耳边。
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不尽的感叹都在里面了。
④声音可以压低,像把皮球压进水底,目光却把心思泄露出来。
顺着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如鸟一样,双双都落在对面坐的这个女人的身上。
⑤我才仔细地看了看这个女人,发现她的黑色短裙和天蓝色长袖体恤,还有脚上的一双白色耐克运动鞋,很搭。
还有她的清汤挂面的齐耳短发,也很搭。
当然,和她清秀的身材更搭。
很像一位运动员。
刚才只看到她的短裙,其实,短裙并不适合所有的女人。
在她的身上,短裙却画龙点睛,让一双长腿格外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