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中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表现手法(含答案)

广东中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表现手法(含答案)

点拨内容考点解说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选用的情感或思想的表现形式,它针对的常常是全篇,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等。

常见考题 1.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2.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3.文章多次设置悬念,举一例说明。

4.小说开头部分写老胡对“我”“袖手旁观”,嫌“我”“太女孩子气”等,这种写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欲扬先抑)突破方法 1.了解表现手法及作用2.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铺垫、对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等,并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优点。

近几年表现手法考得最多的是:铺垫、伏笔、对比,下面我们将进行专门的讲解。

答题格式:找出相关内容进行举例+依照举例内容分析此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常考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伏笔 作用: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特点: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铺垫 作用: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

特点: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所以铺垫所使用的笔墨也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悬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象征 具有暗示作用,能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感情和哲理的理解。

对比 有力显示事物差异,突出事物特点。

衬托 突出强调主体对象的特点,使之更鲜明。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更突出所写对象的特点。

托物言志 能深入浅出地表明抽象道理,使之生动具体。

借景抒情 借助对眼前景物的或褒或贬,来表达心中或喜或悲的心情。

讽刺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语言辛辣幽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表现手法 突破方法真题示范(2009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石记迟子建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

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

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

(这句话是由“抓白军”游戏引起下文砸石头、寻石头情节的关键句,由此也告诉了我们开头“抓白军”游戏的内容还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而是对主要内容起到引入作用的,即起到“为下文写寻石一事作铺垫”的作用)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

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

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

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

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

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①—④为第一部分:砸石。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

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么!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

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渔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

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

我朝山上走去。

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

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

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⑤—⑧为第二部分:寻石。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

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⑩我真的是石头么?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

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

(⑨—⑩为第三部分:思石。

)(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略有改动)题目: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1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美]凯瑟琳·比恩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

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

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

‘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

”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

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好话,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闻....。

看到我不为所动,他一屁股坐下来,把脸扭到了一边。

“你到哪儿去买?”我没好气...地说,“可能全城都没有卖的。

”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钱给我。

”“忘了它吧,儿子。

这辈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

”我断然拒绝....。

(注意以上段落加点的词语,它们表现出母亲刚开始的态度都是不理解和拒绝的)但是..,(注意这个转折词语,它意味着母亲态度的开始改变,也暗示了这正是一处和好的伏笔)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

”(犹豫)然而,我最终还是近乎顽固地拒绝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东尼提着一个白色的大包走进家门,看着他把那个大包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对于后面的“妥协”的一种直接预示)“一米布6美元98美分,”他嘻嘻笑着说,“我向朋友借的钱。

”原来,安东尼不但买了布料,连做衣服所需要的别针、纸样、衬布、拉链等也全都买齐了。

“妈妈,现在,我该怎么做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东尼13岁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教过他缝纫,那时,我还是他心中的偶像。

学会缝纫后,他自己亲手缝制过一条当时流行的裤子。

“你只需要告诉我怎样开始就行了,妈妈。

”他的眼睛盯着我。

真题示范解题思路:1.通读文章之后,我们可以得知开头部分“抓白军”游戏并不是文章所要写的主要内容,而是作为主要内容的陪衬,引起下文的主要情节用的。

抓住第二段的关键句“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则更能理解这一点了。

2.联系我们曾学过的类似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其中开头先写“玩弹子游戏玩腻了”,紧接着就写“内德提议去爬悬崖”,同样,开头也起到为下文主要情节作铺垫的作用。

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同学们对于“作铺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另外,答题时注意规范,只答“为下文作铺垫”是不能得满分的,必须写清楚“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回答才算完整。

参考答案:为下文写“寻石”一事(1分)作铺垫(2分)。

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行动上已开始让步,预示着后面的和好)然后,我们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

“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

”他说。

“这个我可不会做。

你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安东尼耸耸肩,自己就做起来了,而且速度还不慢。

第二天中午,他就开始缝裤兜了。

看着他低头忙碌的样子,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

(“温柔”替代了“赌气”,预示了后面的和好)我不由自主地给他指导,参与缝制。

安东尼抬起头,我们相视一笑。

我讲起一些往事:有一天你玩得太累了,在饭桌上睡着了,一头把脸扎进了意大利面条里;3岁时,你卖了收集来的木瓦片赚了你的第一个一美元……安东尼听了大笑起来。

(关系开始缓和,和好的进程中)一针一线,把布料缝成了裤子,也把“碎南瓜”乐队的崇拜者和他爱管闲事的老妈的心重新连在了一起,把我们处于边缘的关系再次缝紧。

四天时间,我们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修复。

(母子关系彻底修复)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

他的几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

“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

”我自豪地告诉他们。

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安东尼还会惹我生气,但每当我想起和安东尼在旧餐桌上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心里很快就会原谅他。

(选自《齐鲁晚报》2010年4月12日,有删改)题目: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题示范解题思路:1.通读全文,缩小寻找答案的范围。

经过分析,我们知道答题范围应是从“但是”开始,到“我们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修复”结束,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范围中寻找到伏笔的蛛丝马迹。

2.伏笔的一个重要作用即是对后面事件做提示或暗示,其中题目所示,是要求我们找寻“母亲修复母子关系”的伏笔,主语是母亲,所以我们寻找的目标应该放在母亲的身上,母亲态度的变化、心理的变化、行为的变化往往都可以暗示后面关系的修复,那么这些预示变化的句子即是我们要寻找的伏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