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妇产科护理学教案3

妇产科护理学教案3

二、第一产程妇女的护理
(一)临床表现
1.规律宫缩 临床记录以分子式表示。
持续时间(短→长)/间歇时间(长→短)
2. 宫口扩张 宫口开全(10cm)。
3.胎先露的下降:
以坐骨棘为指示点,平坐骨棘水平为“0” , 棘上为“-”,棘下为“+”
4.胎膜破裂:破膜多发生在宫口近开全时。
(二)护理评估
1. 健康史
可用胎心听诊器听诊,潜伏期于宫缩间歇时每隔l~2小时听胎心一次,活跃期后每15~30分钟听一次,每次听诊1分钟并做好记录。
也可以用胎儿监护仪动态观察胎心率的变异及其与宫缩、胎动的关系,有助于了解胎儿宫内情况。
(3)子宫收缩
通过触诊法或胎儿监护仪进行监测。
(4)宫口扩张及胎先露的下降
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是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可通过阴道检查的方法了解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情况。
(三)产程分期
分娩过程是指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直到胎儿胎盘娩出,临床又称总产程。分为3个产程。
(1)第一产程:又称宫颈扩张期。从子宫肌层出现规律的具有足够频率(5~6分钟一次)、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收缩,导致宫颈管逐渐消失、扩张直至宫口完全扩张即开全为止。初产妇的宫颈较紧,宫口扩张较慢,需11~12小时;经产妇的宫颈较松,宫口扩张较快,需6~8小时。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与其他动作相伴随。下降动作呈间歇性,宫缩时胎头下降,间歇时胎头又稍退缩。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①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②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③胎体伸直伸长;④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初产妇胎头下降速度因宫口扩张缓慢和软组织阻力大较经产妇慢。临床上注意观察胎头下降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
a前后径 自耻骨联合下缘至骰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1.5cm
b横径 也称坐骨结节间径或出口横径,两坐骨结节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9cm,是极口的重要径线。
c前矢状 经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6Cm。
d.后矢状径 骶尾尖端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值相加大于15cm时,一般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1)节律性。
(2)对称性
(3)极性。
(4)缩复作用。
2.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参与第二、三产程。
3.肛提肌收缩力,参与第二、三产程。
(二)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1.骨产道
是产道的重要部分,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1)骨盆平面和径线
(A)入口平面
即真假骨盆的交界面,呈横椭圆形。其前为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两侧以骼耻缘、后方以骶岬前缘为界。有四条径线:
(五)护理措施
1.入院护理 护士协助办理住院手续,介绍待产室及产房的环境。产房保持清洁,安静无噪声。
2.观察生命体征 每天2次测体温、脉搏、呼吸,每4~6小时测量血压一次。
第一节 影响分娩的因素
决定分娩的因素有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四大因素均正常且能相互适应,胎儿顺利经阴道自然娩出,称正常分娩。
(一)产力
是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膈肌及肛提肌收缩力。
1.子宫收缩力(主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临产后子宫收缩力具有以下特点:
(三)胎儿
胎儿大小、胎位、胎儿发育直接影响分娩。
1、胎儿大小 胎儿过大致胎头径线大,而胎头是脂体的最大部分,也是胎儿通过产道最困难的部分,即使骨盆大小正常;也可导致相对性头盆不称。
足月胎头
胎头是胎儿身体最大的部分。足月胎头颜面部小,颅顶部大,颅顶部是由七块扁骨共同组成。
颅缝:矢状缝、额缝、冠状缝、人字缝。
囟门:大囟门由矢状缝、额缝、冠状缝会合而成呈菱形。小囟门是由矢状缝、人字缝会合而成呈三角形。
径线:①枕下前囟经:平均9.5cm;②枕额经:平均11.3cm;③枕颏经:平均13.3cm;④双顶间经:平均9.3cm。
2、胎位 臀位时,胎臀先拽出,因比胎头周径小,阴道不能充分扩张,后出胎头娩出时又无变形机会而致娩出困难。横位时,服你纵轴与骨盆轴垂直,妊娠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对母儿威胁极大。
a前后径 即真结合径,自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之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1cm。是胎儿能否衔接通过的关键径线。
b横径 为两侧骼耻缘之间最大距离,平均值为13cm。
c斜径 左右各一,自左或右侧的骶骼关节到对侧右或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分别称左斜径或右斜径,平均值为12cm。若左右不对称,则为畸形骨盆。
3、胎儿畸形 胎儿发育异常;如脑积水、联体儿等,由于胎头或胎体过大,通过产道常发生困难。
(四)精神心理因素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对分娩影响很大,有信心的产妇分娩顺利。
第二节 枕先露分娩机制
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临床上枕先露占95.55%~97.55%,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说明。
骨盆轴为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直立时,其上段向下稍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时,胎儿沿此曲线娩出,故又称产轴。
骨盆倾斜度 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
若倾斜度过大会影响胎头衔接。
2.软产道
是套在骨盆内腔的软组织,包括: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盆底组织。
教学方法
讲授式、多媒体课件
讲授内容
时间分配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到课情况和课前准备情况,组织课堂秩序。
二、引入新课:
第六章正常分娩期妇女的护理
妊娠满28周(196日)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196~258日)期间分娩称为早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259~293日)期间分娩称为足月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294日及294日以上)期间分娩称为过期产。
(5)破膜
胎膜多在宫口近开全时破裂,前羊水流出。胎膜破裂,应取臀高位卧床,立即听胎心,观察羊水性状、颜色及流出量,记录破膜时间。
3.心理社会评估
产妇因害怕疼痛、出血、胎儿畸形、难产等,担心母婴安危,产生恐惧和担忧的心理,则容易造成害怕-紧张-疼痛综合征。分娩环境、氛围、工作人员的态度、其他产妇的表现、家人的关怀态度等,产妇感觉倍受关爱或孤独,就会减轻或增加痛感。
3.见红:在分娩发动前24~48小时内,因宫颈内口附近的胎膜与该处的子宫壁分离,毛细血管破裂经阴道排出少量血液,与宫颈管内的粘液栓相混排出,称为见红,是分娩即将开始的比较可靠征象。若阴道流血量较多,超过平时月经量,不应认为是先兆临产,应想到妊娠晚期出血如前置胎盘等。
(二)临产诊断
临产开始的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用镇静药物不能抑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胎儿下肢随之取侧位顺利娩出。至此,胎儿娩出过程全部完成。
必须指出:分娩机制各动作虽分别介绍,但却是连续进行的,下降动作始终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第三节 分娩期妇女的护理
一、先兆临产及产程分期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时,胎儿双肩径沿骨盆人口左斜径下降。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称为复位。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时,胎儿双肩径转成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人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胎头以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人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人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人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已临产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有头盆不称。
(三)护理问题
1.疼痛 与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有关。
2.焦虑 与担心分娩能否顺利和母婴是否安危有关。
3.舒适改变 与子宫收缩、环境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 胎儿宫内窘迫。
(四)护理目标
1.产妇能描述正常分娩过程,主动参与分娩配合。
2.能说出焦虑的感受,保持稳定的情绪。
3.产妇表示不适程度减轻。
4.胎儿宫内情况正常。
职业学院
妇产科护理学教案
系教师:
2021年3月
教案内页(课堂讲授)
章节名称
第六章正常分娩期妇女的护理
第七章正常产褥期母婴的护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素质目标:1.尊重生命,具有良好沟通技巧,能关心、爱护产妇。
2.对产妇具有关爱、体贴之情,并能体现良好的护理职业素质。
知识目标:1.掌握正常分娩各个时期的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掌握产褥期、子宫复旧、恶露的定义。掌握母乳喂养方法及技巧。2.熟悉影响分娩的因素,临产的标志与产程的分期;分娩镇痛的护理评估要点及护理措施。熟悉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熟悉母乳喂养的优点3.了解枕前位的分娩机制。了解产褥期妇女的心理调适。了解正常新生儿生理特点。
(B)中骨盆平面又称骨盆最小平面
呈纵椭圆形,前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为第4-5骶椎。是盆腔最窄平面。
a前后径 自处骨联合下线中点至第4.5骶椎中点间距离,平均值为11.5cm。
b横径 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0cm,是重要的径线,胎先露下降的标志。
(C)出口平面 由两个不在同一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有4条径线:
能力目标:能对各产程产妇、胎儿和新生儿实施整体护理。学会对产褥期妇女进行乳房护理、会阴护理,并对其进行健康指导。能对正常新生儿做好护理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