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物理上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初二物理上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初二物理上册期末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手放在喉咙处,持续不断地说话,听到声音的同时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此事实说明声音是()A.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C.以波的形式传播的D.不能通过真空传播2.英语听力测试时,监考老师经常将窗户关上,避免外界环境干扰,“关窗户”是为了()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减小声音的传播速度3.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A.“千里冰封,雪飘”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4.你认为小红对下列生活中的物理量的估测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A.人正常眨眼一次用时约2sB.自行车行驶的速度约5m/sC.教室门高约为3mD.石家庄夏天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45℃左右5.“水浴法”是一种常见的加热方式,它具有加热缓慢、均匀等优点。

如图甲所示,橙橙同学用水浴法分别加热两种物质甲和乙,同时观察它们的物态。

并根据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绘制成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根据她绘制的图像我们可以推测()A.t1时刻以后,甲物质一定在吸热B.t1时刻以后,甲物质一定在发生物态变化C.t1~t2时间内,乙物质一定在吸热D.t1~t2时间内,乙物质的液态部分在变少6.如图所示,由于光的传播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

下列对光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海市蜃楼——光的折射B.镜子里的像——光的反射C.耀眼的铁栏杆——光沿直线传播D.树荫下圆形光斑——光沿直线传播7.关于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小B.凸透镜成实像时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成虚像时对光线有发散作用C.因为光的折射,我们观察到日出的时刻会比实际日出的时间早D.人站在河边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成像规律中,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得到凊晰的像。

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如图所示,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的位置,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又可以得到清晰的像,则该镜片()A.是凹透镜,属近视眼镜B.是凹透镜,属远视民镜C.是凸透镜,属近视眼镜D.是凸透镜,属远视眼镜9.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10.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

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B.物体在第2s到第4s这2s内处于静止状态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二、填空题11.夜晚,我们经过装有声控开关的楼道时,往往要用力地拍手或跺脚将灯点亮,这是利用了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用力”是为了提高声音的______这一特性来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

在万二中高中部北大门前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在______减弱噪声。

12.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_____所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_____(选填“甲”或“乙”)的位置.13.同学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过程中,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同学们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多种色光,一位同学将白色光屏换成蓝色光屏,这时在光屏上只能看到______光。

14.如图为浓度75%免洗酒精消毒剂,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杀死新型冠状病毒,消毒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变干,这是________(选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个过程需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15.长时间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青少年未老先衰,新型疾病“手机老花眼”患者剧增,患者主要表现为观察近处物体不清晰,其形成原理与图中_____(此空选填“甲”或“乙”)图相符,应佩戴_____(此空选填“凹”或“凸”)透镜予以矫正,使物体在_____上成清晰的像。

16.测量是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许多测量工具,如甲图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s,乙图中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cm;丙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

17.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反射角的度数为______,界面的______(选填“上”“下”“左”或“右”)方是空气。

18.二维码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镜,二维码图案通过手机镜头成______(填“实”或“虚”)像。

三、作图题19.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在图甲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_______)(2)如图乙所示,一束水平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在交界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在图上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_______)(3)在图丙中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________)四、实验题20.晓伟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的情况后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

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下表是他在实验时选用琴弦的相关数据。

(1)在探究一个物理量是否与多个因素有关过程中,常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

如果晓伟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是否与弦的材料有关,你认为他应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2)如果选用编号为A、B的两根琴弦,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是否与弦的________有关。

控制因素编号琴弦材料琴弦的长度L/cm 琴弦的横截面积S/mm2A钢200.3B钢200.7C尼龙300.5D铜400.5E尼龙400.521.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所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_____的温度计;测温物质凝固点/°C沸点/°C水银-39257酒精-11778___________;(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

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如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___________°C,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此时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_°C;时间/min012345678温度/°C88909294▲97989898(4)若要保持水的沸腾, _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继续加热。

22.小涵在做“探究萘熔化过程的规律”的实验,她每隔5min记录一次萘的温度值,并观察萘的状态,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时间/min05101520253035温度/℃508080808090100(1)在第5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是______℃。

在第15min时,萘处于______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2)根据实验数据,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纸上绘制出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______(3)在观察萘的熔化时,______。

由此小涵得出结论:萘的熔化过程需要吸热。

(填小涵的探究过程)23.小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1)如果有6mm厚和3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合适。

玻璃板在摆放的时候要与桌面______。

实验中选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2)在实验过程中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把光屏放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

24.下图为小红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

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 使其与像D'完全重合。

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使其与蜡烛的像D'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是______;(2)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______(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3)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红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填“实”或“虚”)像。

2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过程如下:(1)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2)如图,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3)如图所示,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刻度50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cm 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4)若实验时间过长,蜡烛会变短,光屏上的像将会向______(选填“上”“下”)移动;(5)进行实验时,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则光屏上______成完整的烛焰的像。

(选填“能”“不能”)。

26.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1所示,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小球受力_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2)小球所放的斜面应该较长而且坡度较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3)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CD段的路程为______m;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s AB=0.3m t AB=0.5s v AB=0.6m/s v B=1.2m/ss BC=0.9m t BC=0.5s v BC=_______v C=2.4m/ss CD=_______t CD=0.5s v CD=3m/s v D=3.6m/s(4)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v﹣t图象,如图所示,假设斜而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_m/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