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61至90回观后感1读完?红楼梦?,千百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
喜,为宝玉黛玉迎春等人一起放风筝时的快乐;那欢声笑语能飘出去好几公里,与散发着淡香的海棠融为一体。
姐妹们好久没有那么快乐的团聚了,个个都剪了风筝线放走倒霉,此情此景,似掬一捧如水的柔软于心间,阳光温淡,岁月静好,只希望时光在这一刻停泊。
怒,为薛姨妈的计策;看似慈祥,内心波涛四起,凶猛的如一只恶虎,不仅想争夺二奶奶之地位,还假意劝说把黛玉许配给宝玉,却用她的一言一行悄悄地将宝钗向宝玉移进,把宝钗插入她们之间。
可知,黛玉和宝玉是相互依靠的灵石和仙草,从小又一起长大,深情厚谊。
将他们分开,不知道要哭倒多少座长城呢!黛玉化作香魂,跟薛姨妈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悲,为黛玉的死;她流过那么多泪,有一大局部是因宝玉:宝玉惹她了,宝玉和其他人玩耍时吃醋了……最重要的是,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时,可怜黛玉泪都流干了,血都止不住了。
回想起父母双亡,和宝玉打闹时的时光,加上重病在身,身体薄弱,就这么断了气。
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才貌双全的美人——林黛玉,就这么烟消云散。
红楼的梦,是一场五味杂陈的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说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红楼梦的背后,是红楼曾经的辉煌,是作者曹雪芹经历过的起落人生……红楼梦61至90回观后感2划几许流光,落几许苍凉,一世繁花似锦,奈何离散使人伤。
情太真,意太浓,红楼一梦,惹人怎敢忘。
?红楼梦?既是女子的歌颂,却又是女子的悲剧,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巨著,在以往的中国你,古典文学中尽管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形象被塑造,但最高也不过像?牡丹亭?这类,敢于为自己的爱和幸福而斗争的“女子觉醒〞形象,而红楼梦中却带来的是全新的也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对女子的尊重,就像曹雪芹本人所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假设比裙钗,我实愧那么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他依他所想而写,也因此写出了不朽。
?红楼梦?是对女子的颂歌,赞美黛玉“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山中高土晶莹雪〞,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寄月光风耀玉堂〞,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孤僻世罕见。
〞……但又是女子的悲剧,含恨结郁而死的是林黛玉,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执,出嫁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是贾迎春,远嫁他方的是贾探春,对人生悲观绝望而出家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含冤而亡的事秦可卿和鸳鸯,被强盗强抢去的是妙玉……她们都是“红颜薄命〞是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红楼梦?中的悲剧震撼人心,使人荡气回肠,不仅仅写了一群青年女子的消灭,也写了整个贾府的衰落。
许多人曾说这就是整个封建社会衰落的象征。
但从精神上、思想上,却是因贾宝玉,这种新思想人的出现,宣诉这个社会的不合理性,这才是封建社会衰落的真正预兆。
宝玉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封建社会末期孕育的一个“新人〞,他尊重女子,爱惜女子,她从小就宣布“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他尊敬每一位女子。
鲁迅就曾深刻的指出“昵而敬之,恐拂其意,意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也。
〞他爱惜他身边的每一位女子。
把她们的悲欢哀乐,荣辱得失,都包括在自己的关心注念中,几千年来被否认的女子价值,仅在宝玉眼中充分反映,几千年来被遮掩的女子悲剧,也仅宝玉眼前展开,所以鲁迅又说;“悲凉之物,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着,独宝玉而已。
〞云卷云舒,踏遍世间繁华,风气风停,荡涤红尘烟波,昔日纵使荣华再过,到头来,不过一梦而已,终究曲了人皆散,究竟谁奏的挽歌?又该为谁悲伤?红楼一梦,阅尽世间沧桑!红楼梦61至90回观后感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假设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假设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红楼梦?以梦为题,书中关乎梦的描写大都起到暗示隐喻的作用,梦境对应着现实,暗示着大观园中小姐丫鬟的命运。
?红楼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让人给贾宝玉演唱了十二首曲子,预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
其中第三首即是?枉凝眉?。
全书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封建社会中众多青年男女的可悲命运,写出了没落社会对人的心灵的束缚和摧残。
正如歌中所唱“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两人既可说是有缘又可说是无缘。
无缘,此生却又相遇;有缘,却又不能在一起。
正如水中月、镜中花,是虚无缥缈的。
只能为这段无望的感情流泪。
赏析红楼,自然要从人物开始说起。
林黛玉算是曹雪芹塑造十分成功的人物,有时虽然娇气、刻薄了一些,但想想她的身世,失去亲人,成为孤儿,自然养成了她事事敏感的心。
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做错一星半点,招人耻笑,这更说明了黛玉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
孤自一人,寄人篱下,也难免会有孤傲的性格。
黛玉的文学修养也是大观园中无人能及的,单单是平日说话也是需要再回想一番。
“我平日和你说的话,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快!〞这本是黛玉说雪雁,其实是奚落宝玉才听了宝钗的话,不再和冷酒,一语双关,委婉的的表达出来。
葬花时,见花从枝上落,常人觉得这只不过是寻常的自然景观罢了,而黛玉却将自己比作那些花儿,由一曲?葬花吟?抒发了黛玉内心的悲苦及其高洁的志趣。
每每读到这里都会觉得,这落花的命运和她的命运竟如此的相似!她的高洁的命运,也最终像那些花儿,随风飘散,可悲!可叹!黛玉的结局虽以悲剧结尾,但她曾经毕竟去追逐过她的幸福。
可书中另一主人公薛宝钗,虽已是宝玉的妻子,但她终究得不到幸福。
她是大家喜爱的对象,但没有为自己活过。
宝钗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
世故、圆滑、虚伪、奸诈,无情、冷、会做人、善用手段,都成为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标志。
可是像这一段: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
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答复。
也许人们会说她虚伪,但是宝钗博得老人开心,也许是一种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表现。
她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在看待宝钗这个人物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先辩证的看待封建道德,再来判断。
红楼一梦几多愁,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大观园的最后结局竟是如此下场,在为宝黛的凄惨爱情而叹息时,更应该叹息封建社会的悲凉。
成由勤俭败由奢,昔日大观园中的繁盛景象,如今不会再有,封建贵族生活的奢侈、腐朽也不会再来。
合上书久久不能平复,每读一遍,那大观园中的昔日往事都浮现在眼前。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红楼梦61至90回观后感4电视剧?红楼梦?全剧共36集,由王扶林导演,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电视剧经典之作。
我未曾看过?红楼梦?一书,有幸观看电视剧?红楼梦?,内心一次次被触动,整个剧情如曹雪芹在开篇诗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在剧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些争奇斗艳的丫鬟小姐了。
她们指与贾宝玉关系密切的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妙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贾巧姐、秦可卿、李纨。
其次是副金陵十二钗甄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林红玉、龄官、娇杏和又副金陵十二钗晴雯、花袭人、平儿、金鸳鸯、黄金莺、紫鹃、白玉钏、白金钏、司棋、麝月、彩云、芳官,她们也都个个俏丽,妩媚动人。
在剧中,三十六钗各具特色,她们都值得怜爱。
林黛玉知书达理,心思缜密,擅长诗词,教起香菱来也是一位好老师;薛宝钗聪明美丽,活泼爱笑,识大体顾大局,从不在小事上与人计较;探春身为贾府的三小姐,她精明能干,志向高远,不被富贵蒙昏了头……在剧中,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最风光的场景莫过于“元春省亲〞的场面了。
荣国府贾政的大女儿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
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
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
大观园内,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既有竹林掩映的江南风景,也有桑榆成荫的乡间田舍;大观园内,上至贾母下到丫鬟,个个穿着绫罗绸缎,戴着金银珠宝,喜气洋洋地迎接元春。
在剧中,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贾宝玉,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那么仕〞的仕途。
他不喜欢读追求上进的书籍,却偏爱读?牡丹亭?、?西厢记?等杂书。
他喜欢和女孩一起吟诗作乐,一比上下。
他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相爱了,爱得纯洁,爱得执着,致使他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
?红楼梦?可谓大悲剧。
起初,随着元春进宫,贾府逐渐兴盛;随着元春封为贵妃,贾府到达鼎盛。
后来,随着元春生病暴死,贾府逐渐走向衰败,大观园内的不幸事接二连三。
被称为“多愁多病的身,倾国倾城的貌〞的林黛玉病死了,当年叱咤大观园的二奶奶在牢狱受尽折磨,死后用席卷着埋葬,真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宝玉和宝钗虽喜结良缘,但也难逃厄运……偌大的一个家庭,说败就败,一败涂地,无不让人惋惜啊!红楼梦61至90回观后感5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
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
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
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
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
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
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
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
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
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
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
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
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那么就是“不尊重。
〞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
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
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
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
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
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
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
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