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段的X线诊断

肺段的X线诊断

肺段的X线诊断肺段(segment)是由肺叶支气管分支所支配的部分,是以胸膜为基底,肺门部段支气管为尖端的不规则的圆锥体。

它有独立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每个肺叶都是同数个肺段所组成的,最少的如中叶及舌部都是由两个肺段组成,而下叶则由4~5个肺段所组成。

肺段的支气管称第III级支气管,它的分支所支配的肺部称为亚肺段(subesgment)。

肺段的形状似一圆锥体,但实际上乃是多面体,以肺段支气管口为顶,进入肺段,至该段的肺的胸膜面为面底。

两个相邻的肺段之间,并无胸膜,而有肺段间静脉、菲薄的结缔组织为间隔,这个小部分为肺段。

有些肺部病变开始时侵犯肺段,继续蔓延扩大到相邻的肺段,最后扩展至整个肺叶。

现代外科可以进行肺段切除。

更为重要的方面,根据病变产生的肺段部位,病变进展的形式等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了解肺段的X线解剖,是对肺进行三维(3D)理解的基础。

肺段可以认为是肺的解剖、生理病理和临床诊断应用的一个肺的单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肺段的X线诊断肺段是肺的一个部分,从解剖上可以明确划分,然而在X线影像上不能清晰地显示。

但可以根据肺段所占据的位置,与肺叶、胸膜裂的关系,肺段所分布及支气管的分支完全可以在X线片上确定其范围。

特别是当某一肺段产生病变以后,可形成段性的密度增高,则直接可显示该肺的形态与范围,并易于和邻近的肺段相区别。

此外某些病变所发生的肺段也有一定差异,例如结核性病变多发生在S1+2、S6的肺段,若是一个块影发生在S3、S4+5、S8的肺段则应首先考虑为肿瘤、炎症。

因此在影像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因此肺段的X线诊断乃肺部影像诊断的基础。

现将肺段的影像在各种X线检查方法中的表现以及确定的方法分述如下。

(一)肺段在普通正、侧位胸片的投影正、侧位胸片是肺部的二维图像,可以凭借支气管及肺血管的分支结合与胸膜裂的关系,可以准确地辨认各个肺段的位置与范围。

通过支气管造影的支气管分支的显示,在正位及斜位、侧位各肺段的形态、范围及部位均可精确地显示。

熟悉各肺段在正、侧位胸片上所占据的位置、范围、与胸膜叶间裂及肋骨等的关系,将肺段知识应用在读片中,则对胸片上出现的肺部异常阴影的解剖部位的确定是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侧位像,各肺段基本排开,除右侧的下叶内基底段(S7)与前基底段(S8)有重叠外,均不重叠,侧位胸片对肺段定位是最为有利的。

右肺肺段1.右肺上叶尖段(S1)正位片:自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处为其顶,其底于肺尖的第1、2肋骨下缘,下沿前第二肋骨的肺门连结。

肺锁骨上部为尖段范围,无重叠。

故锁骨上的病变即可视为肺的尖段病变。

侧位片:侧位胸片上位于最上部,从肺门部为其顶点向上向后直到肺尖部。

气管阴影与重叠。

故大气管前后病变则为尖段病变。

左右侧均适用。

2.右肺上叶后段(S2)正位片:顶点在肺门部,外缘沿侧胸壁,上至锁骨,内侧缘沿第1前肋骨下行到肺门的肺野。

下缘与水平裂同高度,主要范围为第1、2肋骨间隙部位。

正位片S2与S3有重叠,但侧位片上则S2在后,S3在前,截然分开。

侧位片:S2顶点由肺门部上叶开口的位置,自斜裂上方向上至第3胸椎高度的三角形区域。

后段的下界为斜裂后上部。

3.右肺上叶前段(S3)正位片:其顶在肺门部,下缘恰为水平叶间裂,上至锁骨水平,外界为侧、前胸壁。

正位片与S2重叠较多,对弧立性病变的定位,需在侧位片上与以鉴别,S3位于前部,S2位于后部。

若病变为炎症或肺上叶不张,则与水平裂相连,证明为前段的病变。

侧位片:顶部在肺门部,下缘以水平裂为界,其上缘距气管前方较近的肺野,近胸骨柄的上端。

4.下叶内基底段(S7)正位片:位于右心缘旁,自肺门部下方的气管分支为其顶,膈为其底,一小三角形阴影。

正位时与中叶内侧段S5相重叠。

但单独的S7病变少见,定位并不十分重要。

侧位片:内基底段位于斜裂前下方,与心影相重叠,同时又与下叶前基底段(S8)相重叠。

确切地诊断有赖于断层摄影或CT检查。

5.右肺下叶前基底段(S8)正位片:S8、S9与S10此三个肺段均位于第8后肋下缘至膈肌,外至侧胸壁,内至右心缘,这部分的肺野。

前基底段可占此野的全部,即自后8肋骨下,内为右心缘、外为侧胸壁、下为横膈。

因此正位像与S9、S10均相重叠,确切的鉴别仍需侧位像加以解决。

6.S9肺段其尖部仍于肺门最下部的外侧支气管,其底部为侧胸壁、肋膈角及横膈外后部。

按血管走行不难分辨。

其内侧边界可以将横膈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外1/2部为S9的范围。

正位胸片表现为肋膈角的病变则多为下叶外侧基底段的病变,因为位置最低而处于最外侧的缘故。

膈后亦有部分S9被遮盖,读片时需注意。

侧位片:可将斜裂后部的横膈,于后胸壁,划成三等分,前1/3处为前底段底部、中1/3为外侧底段的底部,而后1/3段则为下叶后底段的底部。

7.后底段S10 正位片:为最末的一个支气管分支,肺血管阴影几乎垂直下行。

其肺段范围是:上自后8肋骨下缘到内1/2横膈处。

内为右心缘及其内侧一部分。

外与横膈1/2垂直线为界。

注意:此S10肺段内侧可在心脏后方仍为后段的部分肺野,但被右心所遮蔽,膈顶后部的部分S10肺野被膈所遮盖,诊断时需注意。

左肺段左侧肺段基本与右侧相似,以下将其不同点加以叙述。

1.左上叶尖后段(S1+2) 左上叶尖后S1与后段S2系由上叶支气管分出,但体积与范围与右侧S1、S2相同。

2.左上叶舌部(S4+5)正位像:相当于右肺中叶,但肺段的排列为S4在上,S5在下。

其上界相当于水平裂的高度,由左肺门向侧胸壁划一水平线,上方为左上叶S3前段。

下外缘沿左前5肋上缘向左心缘旁走行。

因此舌下段肺部于正位胸片上已投射至肺下野。

左心缘旁的病变可能为下舌段病变,需侧位像鉴别。

侧位像:自肺门部作一水平线,为舌部的上界,下界为斜裂的上方。

将此肺段之中央部,(自肺门起的斜裂到前部横膈之1/2处)作一水平线,上部为舌上段(S4),下部为舌下段S5。

舌部的病变在侧位像上均在斜裂的前方,则与下叶完全分开,容易定位。

其余左下叶S6、S7+8、S9与S10,均与右侧的肺段投影像相同。

当了解各肺段在正位、侧位像的位置与范围后,读片时可应用肺段X线解剖知识,对病变进行解剖学肺段的位置判定。

是胸部影像诊断的基础,而且定位的准确性是很高的。

(二)透视确定肺段法透视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任意改变体位和X线投影方向,可弥补正、侧位胸片的不足。

特殊体位确定1.利用肺段所在位置法(1)右后及左后斜位:前后向透视法:此种位置恰好使左肺及右肺后部贴近荧光屏,将两肺后部显示为窄长的范围,前方为胸椎。

自上向下为上叶尖段(S1)、后段(S2)及下叶的尖段(S6)及后底段(S10)。

此种位置无任何遮挡或重叠,其他位置不易显示的病变,可利用此体位加以解决。

如需点片摄影可以在透视中进行。

(2)左前及右前斜位:使左前胸部及右前胸部贴近荧光屏,此时左前斜位可显示右肺的前部,自上有右上叶前段(S3)、中叶的内侧段(S5)。

右前斜位时观察左肺前部如上叶前段(S3)、上舌段(S4)与靠近左心缘的舌下段(S4)。

上述位置肺野无任何重叠,因而定位确定肺段非常准确。

在影像诊断中经常利用上术特殊位置,鉴别病变位置,取得良好效果。

2.深呼吸观察法透视中让病人作深呼吸动作,此时肺吸入空气而膨胀,呼吸时肺叶收缩,肺血管纹理聚集。

通过肺血管的移动方向有助于肺段的判断。

例如一球形病变,于右肺中野,深吸气时在水平裂上,呼气时在水平裂下,说明为下叶尖段病变,并非中叶病变。

(三)断层摄影肺段确定法断层摄影为分层摄片,每层面有一定深度,而正常各肺段均有不同深度,也有利于确定病变位置。

此外断层摄影显示气管、支气管以及肺动脉、静脉均优于普通胸片,以支气管、肺血管分支走行来确定肺段位置则更加准确。

(四)支气管造影支气管造影或选择性支气管造影,由于向支气管内注射造影剂,可使末梢支气管充盈至16级,当然也可以使肺泡充盈,这不仅可诊断气管、支气管的病变,也可以进一步了解病变所在的部位(亚亚肺段第5级支气管)而且非常精确。

还可以显示病变对所属支气管的影响,有无侵犯等。

如外围型肺癌的选择性支气管造影,观察肿瘤对支气管的侵犯情况,同时也为肿瘤的所在具体肺段及支气管,并为支气管检查,病变活检提供重要信息。

否则只从气管镜内的观察,无事先方向的引导,往往不能达到病变局部,而取不到病变组织,使活检术失败。

选择性支气管造影在日本的肺癌诊断中应用广泛。

(五)胸部CT胸部CT可分层地对胸部进行横断面扫描,因肺含有大量空气,形成良好对比,因此CT图像可显示肺的微细结构,特别高清晰度(HRCT)CT及螺旋CT(SPCT),对气管、支气管、肺间质及肺血管显示清晰。

叶间裂显示更加清楚。

1.利用CT层次深度确定肺段,一般自肺尖部起始,向下方每隔1cm扫描一层,各肺段均有相应的范围。

2.利用CT图像所示的肺叶、段支气管分支及利用肺动脉的走行方向、范围,可精确地确定各肺段的部位与范围,以及与胸膜、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参考文献[1]荣独山.X线诊断学:胸部[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5;181-182;177-179.[2]李铁一.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78-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