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音序排列:01而,02夫,03盖,04何,05乎,06乃,07其,08且,09然,10若,11所,12为,13焉,14也,15以,16于,17与,18则,19者,20之。
(有下划线的为课标称篇目)一、而(ér)连词一般用在词、短语中间。
有时用在两个分句的后一个分句之前来连接两个分句。
前后关系及形式为: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才”,或不译。
如:(1)温故而知新。
(《论语》)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2.表并列,可译为“并且”“而且”,或不译。
如:(1)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
(《核舟记》)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脸色平和。
3.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等。
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如: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幼时记趣》)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土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
5.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一则》)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没有看到天的尽头呢?6.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想法,那只要按我的指挥行事就行了。
二、夫(fú)(一)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
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二)语气助词多用于句首,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
如:(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失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的一方。
(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
(三)名词fū(1)丈夫。
如:夫叱大儿声(《口技》)丈夫呵斥大儿子的声音。
(2)成年男子的通称。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三、盖(gài)(一)连词1.一般放在句首,连接前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
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2.用于句首或句中,表委婉的判断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
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大概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就是这样。
(二)语气词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或译为“原来是……”。
如: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刻的)原来是苏轼乘船游览赤壁。
四、何(hé)(一)代词1.译为“什么”、“什么时候”。
如:(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5)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2.译为“哪里”。
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望妻子儿女,哪里还有忧愁,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3.“何如”是“如何”的意思,译为“如何”“怎么样”“怎样”“什么样”。
“奈何”,译为“怎么办”,“奈……何”,译为“对……怎么办”。
“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1)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呢?(2)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二)副词1.何必,为什么。
如:(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2.怎么,怎么样,哪里。
如:(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里能富贵呢?(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问您怎么能够如此?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3.多么。
或“一何”连用,译为“多么”。
如:(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海水多么动荡,海中的山耸立。
(2)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妇人多么悲苦。
五、乎(hū)(一)语气助词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反诘、揣度、命令、感叹等语气,根据语境,可译为“吗”“呢”“啊”“吧”等。
如:(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2.与“嗟”合起来表示感叹,可译为“唉”。
如: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二)介词1.用在句中,或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或范围,或介绍行为动作的趋向,译为“于”;或介绍动作发生的原因,相当于“于”,译为“在”。
如:(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这个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来,就已经(死)在后了,我又怎么敢怨恨呢?(3)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为学》)天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觉得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2. 用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译为“对”“对于”。
如: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捕蛇者说》)我曾经对这句话怀疑过,现在从蒋家的遭遇来看,还真是真实可信的。
六、乃(nǎi)(一)连词可译为“于是”“就”。
如: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二)副词1.相当于“就”“才”。
如:(1)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吕蒙就开始学习。
(2)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他们)就假称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咬断它的喉咙,吃光它的肉,才离开。
2.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表示判断或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如: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继位做皇帝,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三)代词表第二人称,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七、其(qí)(一)代词1.通常表第三人称,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可译为“他(他的)”“她(她的)”“它(它的)”。
如:(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2.指示代词,如果“其”后面是数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其中的”,作定语。
如:(1)其一犬坐于前。
(《狼》)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2)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样的”。
如:(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2)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林子的尽头。
(二)副词1.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
如: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睢不辱使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2.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
如:其真无马邪?(《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3.表示推测,可译为“恐怕”“大概”。
如: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4.用在选择句中,表推测语气。
可译为“是……还是……”。
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一则》)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没有看到天的尽头呢?八、且(qiě)(一)副词1.表动作行为将要发生,译为“将”“将要”。
如: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
(《黔之驴》)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
2.表约数,译为“将近”“接近”。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3.表情态,译为“姑且”“尚且”。
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了的人长眠了。
(二)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何况”“再说”“尚且”。
如:(1)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伤仲永》)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