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5.表示语气停顿或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或作助词,无实义。 如:公将鼓之。 顷之。
6.提宾标志或定语后置标志: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五)文言虚词“于”
1、作介词,介绍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范围、对象及用在 被动句中,引出行为的主动者等。相当于“在、从、到、给、
向、对、被等,如:(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而飞于北海。 (2)何有于我哉? 万钟于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告之于帝。
(三)、文言虚词“以”
1、作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 译为 “ 把,拿”。如:以土砾凸者为丘。必以分人。
译为“用、拿”。如:喷以烟;以刀劈狼首。事无大小,悉以咨 之。醒能述以文者……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译为“ 靠”“凭借”。如:何以战?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可以一战。以残年余力。 译为“根据”“按照”。如:策之不以其道。必以情
(四)文言虚词“而”
1.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又”或不译。如:敏而 好 学,不耻下问。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而或长烟一空。
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是、却”等。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手段、 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有时可不译。如:其余 则马也。(前一个解“难道”,后一个解
“大概”
安陵君其许寡人。(可要)
练习:指出下列“其”的用法
1.其妻献疑曰 (人称代词,他的) 2.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 3.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那) 4.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
练习:指出下列“其”的用法
4.其恕乎? (句首语气词,“大概,也许” 意思 ) 5.其喜洋洋者矣 (指示代词,那是。全句的意思是:那是喜洋洋的快乐 啊) 6.增其旧制 (代词,作定语“它的”) 7.既出,得其船 (人称代词,自己的)
请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1.溪深而鱼肥 (并列,不译) 2.野芳发而幽香 (承接,不译)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不译)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并列,可不译) 5.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表承接)
请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转折,“却” 的意思) 6.出淤泥而不染 (转折,“却” 的意思) 7.温故而知新 (承接,译为“就”“进而”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1.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的意思) 2.然得腊之以为饵 (介词,“把”的意思)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而”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根据” 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5.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作连词,“因为” 的意思)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介词,拿) 8.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用”的意思) 9.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 (因为)
表示原因,译为“因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帝不以 臣卑鄙 是以
2、作连词。 表目的,可译作“来,而”;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卷石底以出 译作“用来”,如:以光先帝遗德。 或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如:以伤先帝之明。
3.作动词。译成“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皆以美于徐 公。 臣4.作以副王词吏,之表攻示宋时也间。,译为“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中考文言虚词的复习
文言虚词
初中阶段要求我们掌握的文言虚词主要是以下九
个:之、其、以、于、而、乃、则、 然、者、为。我们主要是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之”
常见的用法有以下五种:
1.作代词。人称代词(一般作第三人称“他”,有时也作第一人称 “我”) 或指示代词“这”“这样”“这些”“这种情况”。如: 公与之乘,故克之,问之客曰等。
练习:解释句中的“之”的用 法:
1.寡助之至。 (作动词,“到,往”的意思)
2.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词“他们”的意思 )
3.操蛇之神闻之 (之【1】结构助词“的”,
“这件事”。 )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到)
之【2】代词,
练习:解释句中的“之”的用 法:
4 悍(凶狠,蛮横)吏之来吾乡。 (无实义,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处处志之。 (代渔人走过的地方) 6宋何罪之有? (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文言虚词“其”
1、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或“他们、它们、她们”“他 他们的”。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 中的”。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
3、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译为“恐怕、 大概、难道、可要”等。
4.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接着”等或不译。择 其善者而从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水落而石出者。启窗而观 。 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溯流而上 。
5.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6.充当助词。如:①既而儿醒,大啼 ②俄而百千儿哭。
5.“所以”连用,一译成“用来……的”;二译成“……的原因” 。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此殆天 6所.“以以为资”将连军用。。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动词,两个字连在一起解 成
“认为”;二是两个字分开解,“以”解成“把”,“以”后省略 了“之”,“为”解成“作为”或“当作”。如:自以为不如。或 以为亡。吴广以为然。全石以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