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泉州导游词

福建泉州导游词

福建泉州导游词【篇一】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

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

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

宋景德四年(1020xx年),赐名“承天寺”。

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20xx年)复名“承天寺”。

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

元朝至元年间(1279-1294年)建七级佛塔。

明朝时,先后有原铺、道陵、智庄、得众、至昌、宗彬、慈灼等僧人驻锡承天寺,多有建树。

清朝初年又加以重修。

承天寺鼎盛时期,有殿宇四十余座,田产千顷,僧众一千七百多人。

全寺占地面积75亩,约五万平方米,清朝末年,承天寺衰败,颓垣碎瓦,凄凉满目。

后云果、转薄、转溥、瑞明诸法师共同发愿进行修葺,并增建寮房僧舍,寺院重兴,焕然一新。

民国初年,云果法师圆寂后,会泉法师继任住持。

会泉法师住持的七、八年间,也募款修建了寮房僧舍,开凿放生池,除自己主讲《楞严经》、《法华经》、《弥陀经》外,还延请国内佛学家前来讲演说法。

后会泉法师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不久到新加坡住持光明山普觉寺,转尘法师继任承天寺住持。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有弘一法师、性愿法师住寺讲经弘法,组织佛学研究会、念佛会、流通经书,创办养正院,培养僧徒。

弘一法师在承天寺养正院讲经时,曾写一横披:“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表达了一个佛教徒的爱国之心。

1982年,泉州市做出修复包括承天寺在内的一批历史胜迹的决定。

曾在承天寺卓锡、当时任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住持的会泉法师弟子宏船法师及爱国华侨积极捐资,支持修复工作。

修复工作于1984年春动工,经过五年多紧张工作,第一期工程于1990年完工,并举行了开光典礼。

重建后的承天寺殿堂楼阁垂檐飞甍,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寺的中轴线全长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重建有禅堂、祖堂、龙王殿和僧舍等。

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月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

寺内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

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越出墙外,有“榕不过墙”之奇观。

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

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

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

弥勒殿前有宋朝石塔和石经幢。

左右钟、鼓楼对峙,为攒尖顶重檐建筑,楼顶藻井结构复杂,被称作“蜘蛛结纲”。

从钟楼、鼓楼始,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150米的长廊,连接着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法堂。

廊壁上塑有赭色脱胎浮雕高达二米多的二十四诸天像,别具一格,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

传说台湾一僧人手托此塔云游四方,一日双塔不翼而飞。

后这位僧人在承天寺发现了这封宝塔。

大雄宝殿为歇山顶重檐五开间建筑,雄伟庄严。

殿内供奉着三世佛、迦叶、阿难、护法诸天、十八罗汉、四大菩萨及开山祖师等塑像,都为这次重修时新塑,妙法庄严。

法堂内供奉着承天寺的镇寺之宝——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吨多,为国内罕见,法堂两旁的护廊上彩绘着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画。

寺门坐东向西,入门处为月台,面积72.2平方米。

高悬“月台”二字竖匾。

山门壁柱有弘一法师题联:“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

”进入山门,是一条宽4.6米、长99.6米、面积458.16米的甬道,甬道南侧,是七座佛塔,间植榕树。

有“塔无禽栖”、“榕不过墙”、“蝇不朝天”诸景。

南面墙壁上有弘一大师手迹“南无阿弥陀佛”“升无上道、得正法流”、“善悟无碍,永得大安”等禅悟。

北面墙壁上嵌有“古铸钱遗址”、“革命遗址”两方石碑。

甬道南侧立有一方泉州市人民政府的文物保护石碑。

甬道尾端北转为寺宇密集建筑,全都坐北向南。

中轴线依次是天王殿、钟鼓楼、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以及东西两廊。

东轴线的建筑依次是圆常院、广钦和尚图书馆、旧僧舍、新僧舍、客堂、龙王祠、五观堂、南园故址、大悲阁、会泉宏船法师纪念堂、禅堂、涅盘堂、祖堂等。

西轴线上原有开山堂、禅堂、光孝寺、王公祠、留公祠、功德堂、许公祠等等,今仅存“檀樾王公祠”寺中另有传达室、车库、厨房及其他建筑物,共近一千平方米。

寺中植有榕树、柳树、龙眼树、白内叶树等二百多棵,掩映于各座殿宇楼阁之间,浓荫遍地,四季常青。

【篇二】解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历时十载而重建的。

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约 66600余平方米。

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

残存高2米的结义碑1通,白描阴刻人物,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刻技颇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

园内桃林繁茂,千枝万朵,颇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

街北是正庙,座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主轴线上又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

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

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

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

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

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

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

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有序;牌楼高高耸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间既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布局十分得体。

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草坪如毡,花香迷人,使磅礴的关帝庙氤氲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游人从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叫“雉门”,东面的“文经门”是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是“武纬门”,是甲胄之士通行的。

雉门门楼上嵌竖匾,书金字“关帝庙”三字。

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是戏台,铺上台板即可演戏,是一座双昂卷棚歇山顶建筑,下是横匾“全部春秋”,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

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观,颇有童趣。

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

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只是没有走麦城这个情节,在全国关庙壁画中都按此进行,据说这是因忌讳关羽自高自大而被杀,终于造成蜀国的覆灭而隐去的。

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

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崇宁殿。

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人顿生敬佩之感。

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

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皤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

下施栏杆石柱52根。

砌栏板50块,刻浮雕 200方,蔚为壮观。

大殿明间悬横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书。

檐下有“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写。

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 300斤,门口还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以示威严。

殿内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

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

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一方,更增崇宁殿庄严肃穆的气氛。

穿崇宁殿而出,入后宫南门,就进入寝宫,过花圃,有“气肃千秋”坊,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

东侧有印楼,里边放着“汉寿亭侯”玉印模型,西侧是刀楼,里面列青龙偃月刀模型。

双楼对峙,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

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风动影摇,珊珊可爱。

又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以竹隐诗,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

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

传说出自关羽的手笔。

后宫后部,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

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

《春秋》又名《麟经》,故又名麟经阁。

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

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

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

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

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泽夺目。

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

第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108个县。

世传春秋楼有三绝:建筑结构奇巧别致,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好对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谓之三绝。

【篇三】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到这变化,我就说一说家乡的景点吧!20xx年,我第一次登上大坪山。

那时登大坪山要绕得很远,上山走的是长长的公路,路旁都是山石。

登上大坪山,人烟稀少,一座高大的郑成功骑马铜像最为显眼。

只见铜像造型为郑成功骑马举手侧望,眺望台湾海峡。

那时的我还比较小,觉得很无聊,于是就催着大人们赶快下山、回家。

20xx年,我又一次登上大坪山,发现这已不是我脑海中的那个小山包了,而是一座以郑成功铜像为主题的公园。

我们从小区出发,穿过另一个小区,就来到了大坪山天桥。

走过天桥,迎面是一个中等大小的广场,一座高大的石质牌坊矗立在眼前,右上方则有一座堡垒式的碉楼。

穿过碉楼,一条蜿蜒曲折的林荫小道浮现在眼前。

小路两旁有许多路灯,小路由木板铺制而成,栏杆则由形似木头的石头做成。

沿着小路往上走,只见半山腰有三颗老榕树,他们形态各异。

继续往上走,没一会儿就到了山顶。

只见郑成功铜像四周中满了植物,铜像下面的基座上坐着许多游客,他们有的在极目远眺,有的在嬉戏打闹,还有的在拍照留念……作文听妈妈说,西湖公园原来是一片沼泽地,自古以来被作为平衡生态的滞洪区,绝非游乐休闲场所。

作文可如今的西湖公园,烟波浩渺,小岛点缀,白鹭云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