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幼儿、残疾幼儿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制
度
幼儿园制定了“残疾儿童”随园保教工作管理制度,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式,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这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认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有很多好处,例如使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促进普教带特教,XXX,相互结合,共同提高。
因此,幼儿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并积极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使其逐步完善。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对象主要是智力、视力、听力、语言、肢体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
视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条件是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5而低于0.03,且没有其他
残疾的低视力儿童少年。
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条件是双耳听力损失,其中听力损失轻的一耳听力损失程度在41-70分贝,且没有其他残疾的重听儿童。
智力残疾儿童随班
就读的条件是智商(IQ)值在50-70之间,且没有其他残疾的轻
度弱智儿童少年。
招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应当对其残疾类别和程度进行检测鉴定和筛查,未经严格鉴定的儿童不得视为随班就读对象。
幼儿园依法接收本园服务范围内能够在园生活研究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服务,不得拒收。
每年9月份各园点要将残疾儿童名册和接收教育情况上报中心园,并由中心园汇总统一上报教育局。
随班就读学生一经确认,幼儿园必须为其建立学籍档案,其内容包括残疾证明、基本情况登记表、个别教育计划和个别教育实施方案、特殊幼儿追踪记录(包括思想品德、行为惯、缺陷补偿、适应能力、各科成绩等)。
幼儿园建议,随班就读学生每班1人为宜,最多不超过2人,幼儿园可根据实际适当减少该班级中正常学生的人数。
安置座位时应考虑残疾儿童的需要和老师照顾方便。
随班就读的任课教师应该选择热爱残疾儿童、思想和业务素质较好的教师来担任,并保持相对稳定。
改革随班就读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使其符合特殊教育规律,有利于残疾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考核和评价内容应该从幼
儿自身的成长出发,多加鼓励和评价,可以从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行为惯等方面考虑。
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应该由热爱残疾儿童、思想和业务水平较高,能够胜任个别化教学的教师担任。
未受过特殊教育业务培训的教师,在上岗前应进行短期培训。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随班就读班级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具体包括:明确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目标,掌握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正确理解、灵活掌握和处理教材,具有初步鉴别残疾儿童的能力,会制订和实施个别教育计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健残兼顾,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随班就读工作应该在园长领导下进行,由保教处具体组织和管理。
保教处和教科室应该组织教师研究特教理论、业务知识,开展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和教师共同探讨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幼儿园对随班就读班级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估应该包括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方面,并应充分肯定他们为残疾儿童付出的劳动。
幼儿园要认真落实教育局对随班就读教师的补贴办法,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应当给予表彰。
同时,幼儿园应该为残疾儿童在校研究提供便利条件,对随班就读班级在教具、学具及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照顾和优先。
不得随意让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停学、停课或停止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
幼儿园应该对残疾儿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行为惯,使其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
同时,要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思想教育,以逐步形成普通学生与残疾儿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园风和班风。
随班就读班级领导教师应该指导残疾儿童正确使用助听器、助视器等辅助用具,并教育全体学生爱护这些用具。
1.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使用的教材应当与普通学生相同,
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2.对视力、听力语言残疾儿童的教学要求与普通学生相同,而对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教学则需要适当降低要求。
3.针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应当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制定并执行个别教育计划。
教师应当采用多种形式的方法,激
发残疾儿童的研究兴趣,挖掘其研究潜力。
在教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残疾儿童进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生理缺陷的矫正和补偿。
4.在备课阶段,教案应当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对残疾儿童的教学要求和特殊照顾。
5.在上课时,应当注重健残兼顾,采用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伙伴教学、协作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促进残疾儿童积极主动地研究。
6.幼儿园和班级教师应当经常与家长联系,随时交流儿童情况,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
7.幼儿园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家长的培训,使其了解子女身心特点、研究情况及教育训练方法。
8.本“细则”是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基本要求,今后将作为对幼儿园随班就读工作的评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