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家性质第一节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一、国家性质概述(一)国家性质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国家是社会公共权力的载体,一切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都是以国家为中心的。
在西方政治学中通行的观点是国家三要素说,即认为国家是由领土、人民、主权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认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领土、人口、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前提,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
但是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是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组织。
国家性质,亦称国家本质、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它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地位与关系;二是指统治阶级内部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不同国家的性质之所以各有特点,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国家性质作为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归根结底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体现和制约一国国家性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直接体现和决定着国家性质。
第二,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基础是国家性质根本的决定因素。
不同阶级之所以具有不同的政治地位,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
只有在经济上占居统治地位的阶级才能成为国家政权的掌握者。
第三,社会的精神文明。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
精神文明的内容决定着一个国家活动的方向,对国家性质的确定有着很大的影响。
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三个方面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表现。
(二)各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世界各国的宪法都要对国家性质问题作出规定,然而由于各国的国家阶级性质不同,统治阶级所奉行的理论体系和立法的指导思想不同,宪法表现国家性质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社会主义宪法都在宪法中鲜明地表示国家的阶级性质,确认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1918年的苏俄宪法第一条即规定:“俄国宣布为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和地方全部政权均归苏维埃掌握。
”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一般是以抽象的“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的原则来表示国家性质。
1791年的法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只能来自国民”的原则。
1947年意大利宪法也在第1条中规定:“主权属于人民”。
资本主义宪法在规定“人民主权”原则的同时,又都在宪法中确认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这也正是其阶级性质的需要和表现。
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是国家性质的政治要素,从我国国家政权的政治属性和阶级本质来说,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行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政权。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与对敌人专政两个方面的结合,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1条中首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1954年宪法第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在此后的几部宪法中,对国家性质的表述曾有过变化。
在1975年和1978年的两部宪法中,将我国的国家性质表述为“无产阶级专政”。
现行宪法恢复了1954年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表述,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它只是表明人民民主专政这个表述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宪法序言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具体形式,它具有以下的主要特点:1.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我国革命和政权建设的传统和特点。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具有鲜明的特点。
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不仅确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应当分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战略任务,而且逐步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政权。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有极其广泛的阶级基础。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也包括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在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阶级基础变得更为广泛。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工人阶级的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加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2)工农联盟更加巩固,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镇企业的崛起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原来的经济结构,也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工人的差距。
(3)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扩大了我国政权的民主基础。
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
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
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它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的政治力量。
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由大陆范围内全体劳动者、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另一个是广泛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
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3.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的结合。
对人民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方面,它们的对象、内容、范围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它们又互为条件、互相储存。
对人民民主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基础,以敌人专政是对人民民主的保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专政对象主要是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
民主和专政都需要通过法治来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集中力量进行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宪法确立的国家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六报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职能中,组织经济文化建设的职能已经成为国家政权最主要的职能。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政党制度概述1.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概念政党是近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政党制度在现代民主国家的政治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主政治,无例外的都是政党政治。
政党,是指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为了共同利益,采取共同行动以期取得政权或控制政权而结合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
政党作为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政治组织,突出表现在它具有的政治功能上。
政党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第一,民意综合功能。
政党要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就必须成为分散的利益和民意与政治系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反映民意和利益综合,是政党最基本的功能。
第二,政治指引功能。
政党作为为实现阶级、阶层的政治主张而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必然对参与国家政权的行动,具有政治指引的功能。
履行这一功能的途径,包括制定某一时期的社会政策,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奋斗目标;向国家机关输送合格的公职人员。
第三,政治协调功能。
当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利益之间必定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政党的存在为利益的多元和冲突提供了一个物质的载体,人们通过政党,获得实现其自身利益的合法有序的途径,从而使各种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得到宣泄和缓和。
同时,政党的存在和活动,也为社会形成一定的政治共识提供了保障。
第四,政治稳定功能。
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政党的存在正切合了这种需要。
强有力的政党也为保障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事务奠定了基础。
政党制度,亦称为政党政治,是有关政党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有关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各种制度的统称。
西方国家,政党制度是民主宪政的一部分,政党制度与代议制、普选制构成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三大支柱。
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具体形式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2.政党制度在宪法中的体现政党制度是宪法和宪政制度的重要内容。
但在很长时期内,各国宪法对政党一般都不作明确规定,主要是通过宪法惯例的形式,对政党的组织和活动予以确认。
二战以后,出现了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法制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政党组织同其它结社团体区别开来,用宪法和法律对其地位和活动作出明文规定。
各国宪法和法律对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规定,主要表现形式有:在宪法中对组织政党的权利作出专门的规定;在宪法中对政党的政治功能和政党的组成与活动作出专门的规定;对政党制度和政党在国家中的地位作出原则规定,如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也少数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政党法。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多党合作制度的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具体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互相监督,共同参政,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外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我国的民主党派我国有八个民主党派,大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它们响应共产党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成为我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