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第三章 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公民的基本权利自身的法律特性:第一,基本权利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第二,基本权利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权利。第三,基本权利具有母体性,它能派生出公民的一般权利。第四,基本权利具有稳定性和排他性,它与人的公民资格不可分,与人的法律平等地位不可分,因而是所谓“不证自明的权利”。
【公民权和人权】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资产阶级最先以宪法的形式确认的。资产阶级把公民的基本权利称作为人权和公民权,并把它作为资产阶级宪法的核心内容。
人权,起初是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特权而提出来的一个口号。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把人权提到纲领性文件和根本法的地位的。1789年8月,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第一个直接以“人权”为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其他国家的胜利,这些国家的宪法也大都把“人权”称作为“公民权利”并加以确认。
(一)平等权
平等权作为一项古老而朴素的权利,是我国历代先贤追求的基本目标。在近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特权斗争中提出来的,并在取得政权之后用法律形式予以确认。最早确认这一原则的是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它规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和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此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也都确认了这一原则。总体上看,这一原则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公民在立法上平等;第二,公民在适用法律上平等;第三,公民在守法上平等。
第三章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授课内容】
1)公民及公民的基本权利
2)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公民和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
2)掌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教学重点】
1)公民的概念、公民和人民的区别
2)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难点】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教学过程与学时安排】
正确理解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相互关系,对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至关重要。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权利是第一位的。任何国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三,强调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还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另外还要求在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总体上看,我国现行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是通过公民权利、他人义务和政府义务三重体系确立的,并且受到宪法至上、主权在民、禁止违宪、法治等原则的保障。四者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塑造了较完备的公民权利静态和动态结构,充分而有效地保障了人权。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使我国的人权保护有了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我国公民依照宪法规定享有人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有所增加,内容更加充实具体。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1954年宪法是14条,1975年宪法只有2条,1978年宪法是12条,而1982年宪法增加到了18条。而且内容更加充实、具体、明确。特别是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第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而突出了强调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不可推卸的法定义务。
(5)运行方式不同。公民权利遵循“法不禁止即自由”的运行规则;国家权力则遵循“职权法定、越权无效”的运行规则。国家权力存在和运行的根本目的是为公民权利服务,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6)救济方式不同。公民权利是一种资格或者可能性,当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时,公民只能诉诸国家权力,请求国家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国家权力具有强制性和主权性,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相对方必须绝对服从。
2、范围不同。我国公民的范围较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公民中除了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
3、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光荣义务。
4、一般而言,公民所表达的是个体概念,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概念。
二、公民基本权利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就提出了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思想。到了17、18世纪,以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卢梭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进一步提出了“天赋人权论”,主张人生而具有生存、自由、平等、追求幸福、财产以至反对暴政的权利,认为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受各种因素限制,目前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包括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和守法上的平等,而不是指立法上的平等。这一规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是不相适应的,随着条件的逐步成熟必将加以改变。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在我国立法上率先规定了“立法平等”的原则,表明了我们对平等权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立法上的不断进步。
在我国人民争取人权的长期斗争中,生存权始终处于首要地位。正如《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所指出的,“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无从谈起。”
总替上看,公民基本权利与人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人权一般是指作为一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既包括法定的权利,又包括法律之外的权利,如道德权利、习惯权利等。公民基本权利则是人权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本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具有自然权利的性质,而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法定的性质,即我们所说的公民基本权利是宪法确定的权利。由于宪法和法律保障的权利受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所以人权的内容转化为权利形态,需要逐渐发展的过程。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明显的区别。笔者认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主要区别在于:
(1)词义不同。公民权利写作“权利”,代表一种利益;国家权力写作“权力”,代表一种力量。
(2)属性不同。公民权利属于私权利的范畴;国家权力属于公权力的范畴。公权力是人类共同体(国家、社团、国际组织等)为生产、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全、秩序、公交、通讯等)而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共同体事务进行决策、立法和执行、实施决策、立法的权力。公权力除包括国家公权力之外,还有社会公权力和国际公权力。
【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为实现自己必不可少的利益、主张或自由,从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或可能性。
公民的法律权利种类繁多,范围广泛,既有基本权利,也有一般权利。然而,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公民的各种权利一一加以规定。因此,宪法所确认的只能是一些基本权利,即那些表明权利人在国家生活基本领域中所处法律地位的权利。
平等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整个权利体系的基础,是公民实现一切其他权利的前提。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规定包含如下三层含义:第一,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依法予以追究;第三,公民在遵守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平等地受法律约束,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民主、和平,保障人权的愿望使得人权问题进去了国际范围。《联合国宪章》明确宣布:“决心要保全后世以免再遭我们这一代人类两度身历的惨不堪言的战祸,重申对于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和大小各国平等权利的信念。”1979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又通过了有关人权的决议,强调国家主权、民主自决权、发展权和基本人权。因而人权的概念既包括了个人人权,也包括集体人权,即民族自决权和发展权等。
三、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1982年宪法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特点总结:
第一,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由原来的第三章提到了第二章国家机构之前,位于第一章总纲之后,突出了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性,反映了公民权利与国家机构之间的价值取向,亦即由国家机构管理人民改变为国家机构的权力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
第三章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授课内容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学重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学难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学过程与学时安排讲解公民的概念公民和人民的区别15分钟讲解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特点10分钟重点讲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50分钟教学方法与手段电子教案授课过程复习第二章现代法治理念第三章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公民和人民公民通常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
宪法作为人权的保障书,既是对已有基本人权的确认,也是人权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保障,资产阶级宪法如此,社会主义宪法同样如此。近现代人权事业的任何进步都会在宪法中得到体现和反映,而宪法的进步又推动着人权事业的发展。可以说,人权与宪法相伴相随、密不可分。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与人权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保障更离不开宪法。在人权的保障体系和法律体系中,宪法保障是首要的,也是最富有成效的。因为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没有宪法保障,任何人权保障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1791年《法国宪法》开始,以宪法宣布和保护人权或公民权利便成为各国立宪的通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公民,通常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一个人具有某个国家的国籍,他就通常被认为是该国的公民,就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并承担必须履行的义务。
取得国籍的方式:一种是出生国籍,即因出生而取得国籍;一种是既有国籍,即因加入而取得国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