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编范文】轴承检验指导书-推荐word版 (8页)

【精编范文】轴承检验指导书-推荐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轴承检验指导书篇一:轴承外径检测操作作业指导书1.0目的:确保操作人员能正确的使用测量仪,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

2.0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轴承产品的检测。

3.0定义:用来检测轴承产品的变化量。

4.0程序:4.1 使用前检测轴仪的外观、测点位置、清洁和磨损程度及测点的灵活性和检测轴仪上所使用的量表是否能正常工作。

4.1.1用相应的标准件校准轴仪:将标准件轻轻放在检测台上,使标准件紧靠辅助撑点,将检测的量表放在相应的检测位置上,按顺时针方向轻轻转动标准件,使量表能够检测到标准件所标定的位置,然后调整轴仪上的微调螺母将量表调到与标准件所指定的对应的数值上。

4.1.2测量:将需要检测的产品按照 4.1.1的方法放上,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读出量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1.3结果:将所测定数据与工艺卡上的数据进行比对,方行合格的产品,根据不良品处理流程处理不良品。

5.0 操作工:负责按照以上的操作流程使用轴仪,检测所需要的项目并负责该量具的日常维护。

5.1.1 计量员:负责该量具的计量管理。

6.0参照轴仪的使用说明书。

篇二:轴承装配作业指导书装配作业指导书装配钳工的定义:把零件按机械设备的装配技术要求进行组件,部件装配和总装配,并经过调整,检验和试车等,使之成为合格的机械设备。

操作机械设备或使用工装、工具,进行机械设备零件、组建或成品组合装配与调试的人员。

1.基本要求1.1 必须按照设计、工艺要求及本规定和有关标准进行装配。

1.2 所有零部件(包括外购、外协件)必须为检验合格的方能进行装配。

1.4 零件在装配前必须清理和清洗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切屑、砂粒、灰尘和油污等,并应符合相应清洁度要求。

1.5 装配过程中零件不得磕碰、划伤和锈蚀。

1.6 油漆未干的零件不得进行装配。

1.7 相对运动的零件,装配时接触面间应加润滑油(脂)。

1.8 各零、部件装配后相对位置应准确。

1.9 装配时原则上不允许踩机操作,特殊部位必须上机操作时应采取特殊措施,应用防护罩盖住被踩部位,非金属等强度较低部位严禁踩踏。

2.2.1 螺钉。

螺栓联接联接方法的要求2.1.1 螺钉、螺栓和螺母紧固时严禁打击或使用不合适的板手,紧固后螺钉槽、螺母、螺钉及螺栓头部不得损伤。

2.1.2 有规定拧紧力矩要求的紧固件,应采用力矩扳手按规定拧紧力矩紧固。

未规定拧紧力矩的螺栓,其拧紧力矩可参考附录2的规定。

2.1.3 同一零件用多个螺钉或螺栓紧固时,各螺钉(螺栓)需顺时针、交错、对称逐步拧紧,如有定位销,应从靠近定位销的螺钉或螺栓开始。

2.1.4 用双螺母时,应先装薄螺母后装厚螺母。

2.1.5 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螺钉、螺栓一般应露出螺母1-2个螺距。

2.1.6 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其支承面应与被紧固零件贴合。

2.2 键连接2.2.1 平键与固定键的键槽两侧面应均匀接触,其配合面间不得有间隙。

2.2.2 间隙配合的键(或花键)装配后,相对运动的零件沿着轴向移动时,不得有松紧不均现象。

3.滚动轴承的装配3.1 轴承在装配前必须是清洁的。

3.2 对于油脂润滑的轴承,装配后一般应注入约二分之一空腔符合规定的润滑脂。

3.3 用压入法装配时,应用专门压具或在过盈配合环上垫以棒或套,不得通过滚动体和保持架传递压力或打击力。

3.4 轴承内圈端面一般应紧靠轴肩,对圆锥滚子轴承和向心推力轴承应不大于0.05mm,其它轴承应不大于0.1mm。

3.5 轴承外圈装配后,其定位端轴承盖与垫圈或外圈的接触应均匀。

3.6 装配可拆卸的轴承时,必须按内外圈和对位标记安装,不得装反或与别的轴承内外圈混装。

3.7 可调头装配的轴承,在装配时应将有编号的一端向外,以便识别。

3.8 滚动轴承装好后,相对运动件的转动应灵活、轻便,不得有卡滞现象。

.3.9 单列圆锥滚子轴承、推力角接触轴承、双向推力球轴承在装配时轴向间隙应符合图纸及工艺要求。

3.10轴承外圈与开式轴承座及轴承盖的半圆孔均应接触良好,用涂色法检验时,与轴承座在对称于中心线的120°范围内应均匀接触;与轴承盖在对称于中心线90°范围内就均匀接触。

在上述范围内,用0.03mm的塞尺检查时,不得塞入外环宽度的三分之一。

4.单列向心球轴承4.1 装配前先在轴承与轴、轴承与座的配合面上涂抹少量润滑油。

4.2 装配时应用专用套筒顶住轴承内圈(外圈),用铜棒敲击套筒,将轴承装到轴(座)上所需位置。

4.3 将轴承往轴上安装时,外力应作用在内圈上,将轴承往座孔内装时,外力应作用在外圈上,轴承带编号或油封一侧朝外。

5. 防松装置5.1 弹簧垫圈防松:紧固时,以弹簧垫圈压平为准,弹簧垫圈不能断裂或产生其他的变形。

5.2 开口销、带槽螺母:先将螺母按规定力矩拧紧,装上开口销,将开口销尾部分开60-900。

5.3 a、止动垫圈、圆螺母防松:装配时,先把垫圈的内翅插入螺杆的槽中,然后拧紧螺母,再把垫圈的外翅弯入圆螺母的外缺口内。

b、止动垫圈、六角螺母防松:拧紧螺母后,将垫圈的耳边弯折,使其与零件及螺母的侧面贴紧。

5.4 双螺母防松:安装时,薄螺母在下,厚螺母在上,先紧固薄螺母,达到规定要求后,固定薄螺母不动,紧固上面厚螺母。

5.5 串联钢丝防松:螺栓拧紧后,将钢丝穿过一组螺栓头部的小孔并扎牢。

应注意钢丝的穿入方向,使螺栓始终处于旋紧的状态。

6.回转支承的安装6.1.回转支承安装前,回转支承的安装基准面和零件的安装面必须清理干净,去除油污,毛刺,油漆,以及其他异物。

并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填充润滑脂。

6.2.回转支承填充钢珠处的堵头请安装于非主负荷区域,10点-2点钟方向6.3.回转支承吊装到位时,请用塞尺检查零件安装面的平整度,如有间隙应重新进行机械加工,如果不能再进行加工应采用局部垫铜皮消除间隙,防止螺栓拧紧后回转支承变形影响回转支承的性能6.4.拧紧螺栓应按照180°方向对称连续地进行。

最后通过一遍,保证圆周上的螺栓有相同的预紧力附录1.直线导轨的安装要求及要点:1.1基准边和非基准边的差异非互换型的直线导轨使用时需要注意基准面和非基准面的差异。

基准侧的精度比非基准侧的精度要高,可作为零件止口的承靠边.如下图所示,滑块的基准边为精加工的侧边,若两侧边都为精加工面,此滑块为互换型滑块,两侧都可以作为安装的基准边。

直线导轨的基准边为箭头指向的边,若没有箭头标记则两侧都可以作为基准边。

1.2导轨的接头导轨的接头必须按照导轨上的标记来进行安装,以保证直线导轨的精度。

且建议配对的导轨接头位置能够错开1.3导轨的安装1.3.1.清除零件安装面的杂质及污物1.3.2.将导轨平稳地放在零件上,使导轨的基准侧贴紧零件的安装面1.3.3.将所有螺栓都装配到安装孔以确认孔距是否准确,并将导轨底部的安装面大概固定在零件的安装面上1.3.4.使用扭矩扳手将螺栓按指定的扭矩力依次锁紧。

1.3.5.按照步骤1-4安装其他导轨。

1.4滑块的安装锁紧滑块的固定螺栓,请按照下图1-4的顺序执行。

附录2.普通螺栓扭紧力矩篇三:轴承更换作业指导书篇四:轴承磁粉检测作业指导书磁粉检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是为了准确地检出轴承零件的表面和近表面的裂纹及其它缺陷,以及对缺陷的大小、性质进行等级评定而编制。

为了规范磁粉检测工作,保证磁粉检测的工作质量,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 检测人员2.1从事磁粉检测的工作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并经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该项工作。

2.2检测人员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并每年检查一次,且不得有色盲、色弱。

3 检测准备3.1磁粉探伤机3.1.1磁粉探伤机应能对试件完成连续磁化,施加磁粉,提供观察条件以及退磁等四道工序。

如无必要可不带退磁装置。

3.1.2磁粉探伤机应能适应试件的形状、尺寸、材质、表面状态以满足对缺陷检测的要求,能有效而安全地进行探伤。

3.1.3为保证磁粉探伤设备的可靠性,应电流表在正常情况下,应每年校验一次。

3.2 磁粉及磁悬液:3.2.1磁粉粒度应均匀。

3.2.2磁粉的颜色与被检工件表面相比应有较高的对比度。

3.2.3磁悬液应采用煤油作为分散媒介。

3.3现场条件,包括电源、照明、等要满足磁粉检测的要求。

3.4零件表面不得有油污、毛刺、砂粒、氧化皮、铁锈、金属屑等杂物。

4 检测工艺4.1工件磁化通电采用剩磁法,磁粉应在通电结束后再施加,一般通电时间为1/4-1s。

当采用冲击电流时。

4.2磁化规范磁化电流应能使试片上显示清晰的磁痕4.2.1轴向通电法连续法轴向通电磁化时,磁化电流可用下式进行计算:直流电(整流电):I=(12-20)D交流电:I=(6-10)D式中:I——电流值,(A)D——工件横截面上最大尺寸,(mm)4.2.2中心导体法a.芯棒的材料以铜质为好,芯棒的直径应尽可能的大,芯棒可以正中放置也可以偏心放置。

偏心放置时,芯棒与工件表面的间距为10-15mm。

每次的有效检测区约为4倍芯棒的直径,且应有一定的重叠区,重叠区的长度应不小于0.4d。

b.芯棒直径为50mm时的磁化电流值见下表:中心导体法磁化电流值注:①当壁厚大于15mm时,厚度每增加3mm,电流相应增加250A;厚度增加不足3mm时,电流按比例增加。

②当芯棒直径比规定值每增加或减少12.5mm时,则电流相应增加或减少250A。

4.3磁粉的施加4.3.1应确认整个检测面能被磁悬液良好的湿润后,再施加磁悬液。

4.3.2磁悬液的施加可采用喷、浇、浸等方法,不可采用刷涂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均不应使检测面上的磁悬液的流速过快。

4.3.3注意事项:1.在剩磁法中,磁悬液的施加必须在磁化结束后进行。

必须注意,施加磁悬液之前任何磁性物体不得接触被检工件的检测面。

4.4退磁4.4.1当有要求时,工件在检查后应进行退磁。

4.4.2 将需退磁的工件从通电的磁化线圈中缓慢抽出,直至工件离开线圈1m以上时,再切断电流。

4.4.3工件的退磁效果一般可用残磁仪检测。

5 验收标准5.1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

5.2返修处理与复检:5.2.1对磁粉检测中发现的缺陷,检测人员应及时隔离并标识。

5.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复检:5.3.1检测结束,用灵敏度试片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

5.3.2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

5.3.3供需双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其它需要时。

5.3.4经打磨处理和返修后的部位及返修所影响的部位。

5.3.5复检及扩检均按原检测工艺进行6 检测记录6.1做好批次零件的探伤抽查记录,以备查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