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中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对环境教育的启示-精品文档

《论语》中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对环境教育的启示-精品文档

《论语》中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对环境教育的启示
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和“自然”等
概念,但在他的言论中却蕴含着丰富而又鲜明的自然生态环境理
念,在文中谈到自然所涵盖的内容时一般以“天”“天地”等加
以表达。

一、孔子敬畏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
孔子敬畏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
“自然之神”的敬畏 ; 二是对“自然之物”的敬畏 ; 三是对“自然之
非工具价值”的敬畏,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自然存在对象的
崇拜、虔诚、畏惧等情感和态度。

对“自然之神”的敬畏主要是针对一些迷信和宗教的神灵崇
拜来说的。

它有异于一般的迷信,却不具备成熟宗教的特征,
但是在孔子时代类似宗教性的敬畏自然思想依然影响巨大。

《论语》中多次提到了敬畏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 八佾》)表现的是祭祀的虔诚 ; 在祭祀的时候则要求人们“齐,
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乡党》); 对子路忠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且“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反之,如果不敬畏天神则会“获罪于天,无所
祷也”(《八佾》)。

对“自然之物”的敬畏是假借于物来体现的。

这是因为孔子时
代的自然多少带着神秘的面纱,《论语》中对于直接的自然敬
畏描述比较少,其中大部分为类似宗教性的敬畏,剩下的一小部分则是通过假借于物来实现的。

《乡党》中记载“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即古人取出一些饮食来祭祖也一定要像斋戒那样对待。

再如“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乡党》) ; “迅雷风烈,
必变”(《乡党》)即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孔子通过这些自然现象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敬畏。

对“自然之非工具价值”的敬畏也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于自
然之美的重视。

相对于自然之工具价值注重物质上的收获,自然之非工具价值则更偏重自然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即“但人还拥有一种理解、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的能力,这种理解、欣赏和享受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生物学利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
就有了如此大智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雍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子罕》)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对于智者和仁者的欣赏、松柏后凋的感悟、时间流
逝的感叹,都早已超出了工具理性价值的范畴,俨然上升到了非工具价值的高度,让人钦佩、喟叹。

二、孔子顺天、应时、不违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
除了敬畏自然,在《论语》中还表现了孔子的其他生态环境
理念,如从自然之天而行、从自然之时而行、从自然规律而行,
简而言之就是顺天、应时、不违自然。

从自然之天而行是相对于“天命之天”而言的。

何谓“天命
之天”,《论语》中有许多表达天命的句子,如“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这里的
“天”“命”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宿命的必然。

这与传统的敬畏天神
有所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也着重强调了人的能力,如“不知命,无
以为君子”(《尧曰》)。

那么何谓“自然之天”,这里说的自然之天已然区别于之前的天命之天,已经具有现代自然观的意
味,自然之天在论语中直接提到的较少,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阳货》)中,四季变幻、万物
生长都是自然而然的,再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
升也”(《子张》)。

从自然之时而行是指物与人都要遵循自然时令行事。

首先是自
然物要遵从自然之时而行,“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乡党》),世间的一切生物都是要遵循时节捕食、生活、迁徙的。

其次人类也要遵从自然之时而行,颜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第一句的回答就是“行夏之时”,表明了孔子主张主动来遵循自然规律。

再次,在生活和人事上也要从自然之时。

如“不时,不食”(《乡党》),这是孔子在生活细节上对于自己的要求,吃东西要按季节、按时令。

从自然规律而行是指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类谋
福利,倘若违背自然就会付出代价。

前面所说从自然之天、从自然
之时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具体表现。

这在《论语》中在描述人事问
题上有所体现,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里仁》)。

在处理人事问题的时候,尽管其本身并
没有针对自然而言,却也传达了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同时
灵活处理问题的先进思想。

这种适时变换的思想是我们遵循自然
规律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这样,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人
类才能适时调整策略来顺应、利用好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孔子爱生和俭用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理念
此外,《论语》中也含有许多爱惜自然生命保护生态、爱惜自
然资源提倡民众勤俭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爱生和俭用的思想。

爱惜自然生命,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孔子十分爱惜自然生命,在《论语 ?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意思是只钓鱼
而不网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鸟,从当今的眼光来看这就是
一种可持续生态理念。

然而孔子的思想由于时代限制也存在一些局限。

一次孔子退朝后,有人告诉他马厩被烧了,他只问了“伤人乎?不问马。

”(《乡党篇》)。

马虽然没有人命重要,但毕竟也
是条生命,一般人也该问问马。

最受赞同的是朱子的解说,不是孔
子不爱马,是因为人贵畜贱的观念所致。

爱惜自然资源,提倡民众俭朴生活。

孔子个人十分推崇节俭,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出要节约使用资源,反对浪费。

如“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是执政者治理国家的原则,“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儒家向来是很看重“礼”的,但孔子认为宁愿要俭朴一些也不要
奢侈浪费。

“俭,吾从众。

”(《八佾》)。

“居简而行简,无
乃大简乎”(《雍也》),治国理政,只要严格依礼办事,便可
简约行之,不求全责备。

节约本身没有错,为了节俭,反对骄奢
浪费,宁愿别人说自己固执鄙陋也无妨,故子曰:“奢则不孙,
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

对于其他人的浪费
行为,孔子也会提出批评,如“臧文仲居蔡,山节藻■”(《公
冶长》)。

四、《论语》中的环境理念对当今环境教育的启发
环境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来对人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从而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论语》中的环境教育与当今环境教育的是有所区别的。

一方面,《论语》中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在修养和意识建构,另一方面,论语中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里着重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从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识建构出发,来提升环境教育对象的内在修
养从而达到良好的环境教育效果。

首先,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环保的行动意识。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区别于以往的世界观,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以
实践为基础,以人为主体。

人们光有环保意识还不够,最终还是要靠行动来改善我们的环境。

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
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
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人固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自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随意征服自然。

因此,《论语》中祭祀神祗、敬畏神明,虽然在今天来看来有些愚昧,但其中对自然适当的敬畏之心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其环境主体的意识。

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是增强环境主体意识的内在要求。

其一,增强热爱自然的主体意识。

中国地大物博,让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更有利于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从而保护自然的意
识。

《论语》中孔老夫子对于仁者智者的认识和松柏后凋的自然美
的认识对我们启发深刻。

其二,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自觉性。

将爱
护环境逐渐内化为一种道德观念,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离开
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
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最后,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普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环境教育的直接价值目标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一就是学习《论语》中的节约精神,资源节约利用与保护并重,保持生态
环境可持续发展。

其二,要学习论语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论语?先进》记载,一次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讨
论人生志向和理想时,孔子对于其他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共鸣,唯有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这才赞叹道:“吾与点也!”即我赞同曾点的看法,这幅美好的画面就是孔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代表,孔老夫子的环境理念放在今天仍然不过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