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发言稿范文3篇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发言稿范文 3 篇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 ! 今天,在这里,我想歌颂一个人。
他,从贫困村的贫穷家庭出来,当过兵,当过教师,在民办教师们为努力争取转正从而捧上金饭碗时,他却主动辞职了,不久,当选了年轻的村支书。
此后,以他为首的一批村干部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带领村民,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艰苦创业,村里先后办起了毛纺厂、造纸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八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全村仅造纸厂就有近三十家,实现年工业生产总值 14 多亿 ,上缴税收 8000 多万,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还吸引了2400 多名全国各地的务工者。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也带动了运输、餐饮、菜场、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村民富了,住别墅、开轿车,温饱不成问题了,再也不用担心娶不起媳妇了,老年人有生活费、孩子们考上大学有奖励,还办起了一年一度的文化节。
曾经的贫困村,成了富阳的首富村,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园林绿化示范村、中国名村,这里民风淳朴,生活和谐。
当了 20 多年的村支书,他为这个村操碎了心,村镇建设规划,宅基地安排,邻里矛盾,企业间的纠纷,等等,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旦处理不好,却会引起争议。
常言道:众口难调,要做一个让1960 多村民满意的村干部,谈何容易 ?但他做到了,他的责任心、他的胆识、他的付出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和尊重。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富裕了的八一村,让作为外来党员的我也受益匪浅——和本地党员一起,先后参观了湖南韶山、北京、江苏华西村等,这是我从没想过的。
八一村,给我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收获,更是精神上、思想上、观念上的收益。
它让我了解到,一个农村可以有这样的发展、致富、生活模式。
他是村里的好书记,还是企业里的好老板 !他注重学习,把握政策,抓住机遇,利用春江得天独厚的优势,立足循环经济,以废纸为主要原料,于 1994 年办起了造纸厂。
他经常说:“每个春江人的血液里都流动着造纸细胞。
”十多年过去了,纸机从一条增加到五条,机型从 1760 提高到了 2640,近年来相继收购了永丰、达富二分厂等破产造纸企业,盘活了社会资本。
在成功经营造纸企业的同时,他又把目光投向热电、码头等配套设施和产业。
XX 年底,他凭着企业家的胆略和气魄,勇挑社会责任,利用德国政府贷款、德国设备、德国技术,筹建八一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工程。
XX 年,该项目以惊人的速度顺利完工并通过专家组验收。
如今,它日处理污水能力 15 万吨,使周边 48 家造纸厂的工业污水和几个行政村的居民生活废水在生化处理后得以达标排放。
XX 年时间,造纸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码头,他超常规发展。
目前,他正准备利用国内领先的污泥焚烧技术建设热电三期工程,使污水处理厂里出来的污泥得到科学有效地利用。
污泥焚烧后的煤灰 ?他也想好了,可以用来制作新型建筑材料。
他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大好时机,只争朝夕,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建立起物流、造纸、污水处理、热电、建筑材料、物流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模式。
他锐意进取,百折不挠。
即使是铁本事件后,即使是这一次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他依然保持乐观,沉着应战,一如既往地激励员工,练好内功,化压力为动力,在危机中寻求商机。
他壮志凌云,却脚踏实地,还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
他提倡以人为本,把每一个员工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他信任下属,能放手的事他绝不揽着 ;在他的企业里,没有死板的考勤制度,管理人员偶尔迟到早退多休息一天二天,也不会被罚扣工资,这样宽松的环境换来下属的高效率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路上碰到步行的员工,哪怕是已经离厂了的,他也总会停下来,捎上一程,面对员工的不安,怕耽误他的时间,他反倒安慰说:“我只要踩一脚油门就行了,没事。
”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中秋节,他都会在家宴请员工,更是让员工感受到老板的人情味和企业的凝聚力。
我很庆幸,能碰上这么好的老板,他的好学、进取、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员工 ;我很庆幸,能目睹公司的规模日益壮大,管理日趋规范,员工素质不断提高。
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立身的空间,发展的平台,在这里,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榜样的力量,在这里,我感受时代的脉动,社会的进步。
他是一个让人无比尊敬的人,而在春江这片土地上,有许许多多和他相似、让人尊敬的人。
春江的三十年巨变,三十年辉煌,也凝聚了他们的心血。
正是他们这一群有抱负、有谋略、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领头雁,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周围群众,抢抓机遇,不畏艰难,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
如今,在春江这一片土地上,新厂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花园式标准住宅一幢幢一排排,舒适又漂亮 ;卫生、文化、健身设施,提升着人们生活的品质。
大桥加宽了,公路延伸了,一个个工业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里涌现,春江成了富春江畔熠熠生辉的明珠。
这里,是经济发展的热土,这里,是百姓生活的乐土。
最后,怀着感恩的心,我要说声谢谢,感谢老板,感谢春江这片土地,感谢这个和平而又充满激情的美好时代,谢谢大家 !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XX 级在读研究生,我叫 xxx。
很荣幸能够站在双福校区的讲坛,跟大家分享我的成长经历,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大学路上风霜早,追梦不怕山水长。
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梦,然而,什么是梦?我认为梦是一种期待,是一种坚强。
我们的梦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是一份对自己未来与生命的责任。
我人生的梦想是从一个不太美丽的经历开始的。
3 岁那年,在外婆家玩耍,右手被开水烫伤,从 3 岁到16 岁,4745 个日日夜夜里,无休止的敷药、换药,不间断的伸直、弯曲。
我的手烫伤后,如果不经过手术就不能伸直。
为此,我这只手一共做了 6 次手术,最后经过植皮手术才得以完全康复。
有人说,你小时候的经历是坎坷的、不幸的,我当时确实是那样认为,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我的生命因为有了小时候的经历而变的充实,因为那段经历砥砺了自己的品格,让我体会到了很多。
正所谓,“眼因流干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康复后,我立志要发奋学习,考上大学。
因为当时的梦想很简单,作为农村的孩子,我们认为考上大学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当然也是我父母最大的心愿。
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XX 年,我考上了重庆交通大学,刚刚进入大学,我踌躇满志。
在学习上,基本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高”、“管”、“严”,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的复习;早晨,有很多次都是宿管大姐刚刚开门就来到自习室上自习。
我平时喜欢做计划,以前看过我空间的朋友都知道,我每周、每月、每学期都会制定相应的计划。
除了这些之外,还需要不懈的坚持。
大一下学期,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转专业到桥梁,转到桥梁专业后,更激发了我对桥梁专业的兴趣,慢慢的热爱上了这个专业。
也由此开启了我献身桥梁的梦想。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我们在这个行业走的更远的一个基础,而实践是检验这个基础的很好的途径。
如今,我去了西南大部分地区和重庆的大部分区县参与了桥梁病害的调查和诊治工作,其实,每一次实践都会充满艰难险阻。
XX 年 5 月,去西藏昌都出差,首次到西藏,不免有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嘴唇发紫等反应,并且因为那里氧气稀薄,加之桥梁的拱背很陡,要付出比一般地区更大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XX 年暑假去四川万源工地,近 100 米的桥墩,桥上掉下石子砸死鸡狗是常有的事,而且有时,只有几根钢筋作为阶梯爬上爬下。
除了去艰苦的工作现场实践,我们也应去一些单位进行实习,很多同学跟我说,实习学不到东西,没什么意义。
但我不这样认为,我先后到了“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重庆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重庆市交通建设集团”等单位实习实践,对于桥梁这个行业来说,这些单位包含了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不同性质的单位,如果单从理论方面,我可能没学到太多的东西,但通过这些单位的实习实践,让我对不同性质的单位有了更丰富的认识,这对于明确我今后奋斗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学,应参加一些比赛来充实和提高自己。
大学期间,我参加了“挑战杯”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桥梁结构设计大赛”等比赛。
近年来社会上垮桥事故的频频发生,尤其是对于贫困的山区,危桥存在情况更为严峻,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 XX 年暑假负责组建了挑战杯创业团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
做的项目是“安恒( bes)桥梁加固有限责任公司”。
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的深入到一线调研桥梁的情况,反复修改参赛内容。
有时为了修改作品中的一个数据,需要反复修改长达 140 多页的成稿,通宵达旦、争执分歧是常有的事,一年的时间里,需要精心准备比赛的任何一个环节,无论是书面作品的撰写,还是秘密答辩的论述,以及网络虚拟运营的实施,都需要倾注自己的心血。
从最初的完全不会,走到了最后的精妙绝伦,最终获得了全国金奖。
走南闯北、参加比赛都是为了实现我的桥梁梦。
但为了梦想,有的时候需要学会放弃,因为有舍才有得。
在 XX 年,同济大学给我打来电话,要让我保送到他们学校读研,但母校给我提供了足够多的梦想的舞台,而且重庆有我挚爱的老师和同学,有我可爱的亲人和朋友。
考虑再三,最终,我放弃了保送同济的机会,选择了保送本校攻读研究生。
如今,在母校这个平台上,我获得了挑战杯金奖等国家级奖励10 项;重庆市青年五四红旗手等省部级荣誉 11 项,发表学术论文 4篇,参与编写教材 2 部。
在此,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帮助我的母校、老师及同学们,谢谢你们!人生观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世界观,我的人生观告诉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我现在的另外一个梦想是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些贫困的孩子。
XX 年 1 月,跟党支部书记杨登陆老师等人一行经过几个小时的山路来到了贵州正安县基慈小学,该校地处贵州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距乡所在地 5 公里,建立在两山峡谷之间的农田里,学校现有教职工 7 名,其中包括校长在内的 5 名教师住在用木工板隔开的教室里。
学校没有图书室,没有一台电脑,没有一寸院墙,没有一件体育器材,没有一块像样的操场,这里的孩子早上11 点上课,下午 3 点下课,因为每天要经过几小时的山路来这里上学。
我们早上 8 点钟出发,到的时候虽然时间已过下午 2 点,但为了不让孩子们多等,大家来不及吃中饭便急忙赶到基慈小学。
快到学校时听到 65 名贫困孩子激动的呼喊“他们来了,他们来了”,所有人都被孩子们的童真所感动,更忘却了寒冷与饥饿。
看着他们简陋的教学环境,破烂的课桌,渴望的眼神,但他们在这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大家感到无比欣慰。
在学校完成捐赠后,我们又走访了特困学生陈超的家,他们家漆黑一片,唯一有光的地方是几处可以看到天空的屋顶,家里没有家具,没有电器,只有几个简单的板凳和堆满屋子的柴草。